关于直播,注水或者捞干,都得先瞄准

关于直播,注水或者捞干,都得先瞄准
2016年06月29日 16:38 互联网的临时工

在“风口”待的时间并不长,而直播看上去提前遭遇了很多早晚会面临的问题。不到一年,直播平台的数量已经接近200家,用户总数达到2亿。创业者层出不穷、资本大举进入,BAT也迅速展开了布局,直播火起来的速度与几年前的团购大战、微博大战和刚刚过去的O2O大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急火最容易攻心。

“风口”之下,必有泡沫

从用户规模来看,2亿用户如果分摊到近200个直播平台上,平均每家只有100多万。这种算法虽然不是非常严谨,但考虑到用户在手机端的行为是互斥的,不可能同时在线观看不同直播平台上的内容,而且目前直播平台在内容上高度同质化,所以实际上用户跨平台消费的几率非常低。

某直播平台上一场直播的观看人数超过13亿,让“潜规则”浮出水面。对于还要用数字向资本市场示好的直播平台而言,“注水”几乎是半公开的秘密。《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显示,记者在映客上随机进入的15个直播间,普遍存在观众映客号、粉丝数等规律递减,以及互动无回复的现象。在花椒上进行了10分钟的“黑屏直播”,观众数量达到70多个,发出的红包却无人问津。在此之前,映客也曾曝出“黑屏门”。

现在的移动直播平台,大多数都是照搬了PC时代的秀场模式。除了斗鱼、熊猫等游戏直播平台外,大部分直播平台都是把主播的颜值作为卖点。内容门槛几乎不存在,信息流像“广场舞”一样,人人可跳,人人可看。对用户而言,一来不同直播平台的体验大同小异,很难形成粘性,二来重复又没有营养的内容消遣一时尚可,长期必然审美疲劳。

ToB模式能否独树一帜?

今年4月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PGC或许是移动直播一个靠谱的方向。直播兼具视频的可视性优势和社交平台的互动优势,对专业的内容生产者来说是最好不过的工具。现在看来,随着微博、腾讯等平台级公司的进入,“内容生产者”的范围也可以扩大到包括行业专家、专业媒体和企业等所有能提供原创内容的主体上。

微博已经在鼓励媒体和企业在微博上进行直播,《人民日报》、央视等媒体和几家手机厂商都做过尝试。这也给直播带来另一种思路,就是由企业或机构,也就是传统所说的B端,作为直播的发起方。在这方面微博有独特的账号体系优势,账号的粉丝可以直接转化为直播的观众,也免去了流量的烦恼。微吼所做的事,其实也是类似的思路。

直播的实时性决定了其“过时不候”的特点,因此并不适合用来做面向大众的广而告之,除非直播内容能在平台上得到沉淀。对企业而言,直播不应该像广告那样,以追求曝光为第一要务。相反,直播因为其强大的实时互动性,反而应该是面向精准用户、以追求深度互动为目标的一种手段。

相对于化完妆打开手机就能开播的个人直播来说,企业直播有更高的门槛。仅从观众角度而言,个人直播基本都是放网打鱼,而企业直播则追求相对的精准度,更像是一场“私家party”。比如企业在微博上的直播,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的粉丝。微吼等平台则采取了邀请制的方式,基于自己的大数据积累向用户定向发出邀请。

这类似于过去企业在线下举办的巡展,在观众和互动上更加精准。只有受邀用户才能进入直播间,可以保证互动的质量。用户之间以真实身份进行互动,也有利于帮助企业更快的找到销售线索,实现更高效的社群营销。当然,微吼之所以能采取这种方式,也是因为其一直定位为企业商务直播平台,沉淀下的用户数据相对纯粹。这也是微吼能够成为唯一建立起ToB商业模式的前提。

目前微吼的收入,主要包括为企业提供直播基础服务和基于直播的增值服务,如观众邀请、分析报告统计等。这或许是因为微吼在技术上更加成熟,而且一直采取大客户策略。企业市场的进入门槛较高,但一旦站稳脚跟,收入和盈利能力相对于ToC的商业模式都更稳定。因此虽然投资人对ToC的商业模式更感兴趣,但微吼似乎并没有打算改变。

ToC也好,ToB也罢,无论业务形态还是商业模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移动直播刚进入风口就吹起了大量泡沫,无论直播平台还是投资人,视线都难免受到干扰。无论选择注水,或者是捞干货,关键是瞄准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如果只顾着跟风,恐怕要栽跟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