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创新,止于阿里、腾讯

始于创新,止于阿里、腾讯
2018年04月18日 19:05 美美和云云

作者:生菜

互联网竞争进入下半场,巨头们开始疯狂收割独角兽,在利益的驱动下,资本游戏再次上演。

48小时,两家互联网独角兽相继被收购:美团27亿美元收购摩拜,阿里95亿美元收购饿了么。

互联网时代,得流量者得天下。

对于创业者,这是最好的时代:只要故事讲的好,会有资本排着队掏钱;

这同样是个最坏的时代:“被收购”成为最终归宿,费尽心血创新创业,最终不过是为别人打工。

而对于巨头来说,只不过买贵了自行车和外卖。

那些始于创新,止于阿里、腾讯的中国独角兽们,如果初衷和宿命就是“卖身”垄断者,还能叫“兽”吗?

独角兽们的焦虑——做大还是被买?

摆脱BAT的流量控制,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圈,是每个独角兽梦寐以求的目标。

硝烟四起的共享单车大战,以美团收购摩拜,这个不可思议的方式暂告一段落,揭示了两个问题。

一是共享单车确确实实是赔钱买卖。

二是美团想当巨头的野心路人皆知。

但是不管怎么讲,王兴敢于掏出27亿美元拿下摩拜,用事实证明了共享单车的巨大价值。尽管盈利模式还不够清晰,摩拜在全球200多个城市投放了约800多万辆单车,其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和流量绝对值得动心。

关键之处,是有没有本领将摩拜的流量变现。王兴对这种商业模式肯定考虑过,“摩拜单车是城市三公里出行最便捷的工具,将成为美团到店、到家、旅行场景的最佳连接”。

互联网经济的一个典型特质是:赢者通吃。阿里、腾讯、百度能够到处买买买,就因为它们在电商、社交、搜索领域拥有绝对的流量控制权,具备向独角兽们分发流量的能力。想一想,我们每天都能在微信上泡几个小时,只有用车的时候才会用摩拜。

这种分配权造成的后果就是,要么成长为下一个BAT,要么被收购,而后者,显然是当下独角兽们的普遍命运。

正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管命运如何,都要搏上一搏。王兴曾说过,“美团有机会成为AT量级的公司,因为我们创造的价值足够多,餐饮、旅游、到店、到家每个场景都可以值几百亿美元。但需要的时间不短,至少5到10年吧。”

不仅仅美团这样的“新贵”,像京东这样的次一级巨无霸,也患上了严重的流量恐惧症。

前不久,京东与新浪达成合作,同意在数据、入口、产品、内容、商务等领域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京东继与腾讯、今日头条、百度、奇虎360、网易合作之后,第6个“京X计划”。内容很费解,但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社交类、工具类App获取流量入口。

巨头们的杀伐——BAT或成AT格局?

如果说之前的竞争还有些遮遮掩掩,阿里、腾讯现在的对决已经公开白热化,而且未来还将持续。

互联网企业谁都难以保持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可能出来一个新事物,就是颠覆性的。这点还不如传统行业,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茅台、老干妈会一直畅销下去。

殊不知,美团与摩拜的合并,背后是腾讯的影子。饿了么被阿里以95亿美元收入囊中,成为中国互联网史上规模最大的收购案。这意味着,阿里从后台走向前台,成了美团外卖的直接对手,当然还有美团背后的腾讯。

曾有这样一个比喻,如果说阿里巴巴是集Amazon、Ebay于一身的超级电商平台,腾讯就是集Facebook、Twitter于一身的超级社交平台。有人会想,两家巨头领域不同,为什么要竞争?

企业要想长治久安,必须不断加固自己的城墙。除了通吃效应,另一条城墙则由客户转换成本产生。客户如果使用了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选择office办公软件的可能性就极大。那如果用户是选择了苹果IOS操作系统呢?

反面教材比比皆是。前不久,就在大家都以为网约叫车领域胜负已定的情况下,美团打车横空面世,令滴滴打车猝不及防,司机和用户纷纷流失,暴露出了其商业模式的天然缺陷——缺乏场景配合。

比起二马的焦虑症,我们普通人其实过得更轻松,毕竟是一无所有。马云曾经自爆:“我每天都睡不好,每天晚上都在担忧我的公司没有跑得够快从而被别人淘汰”。据说马化腾也天天在担心和焦虑,他想看清楚下一个取代微信的究竟是什么!

光顾着修自家的城墙远远不够,不如挖别人的墙角。随着两个巨无霸完成了各自生态圈的构建,只能转而夺取对方的生存空间,正面对抗不可避免。双方的战局已经进入开始封杀对方流量入口的阶段,陷入了以邻为壑的境地,也触及到彼此的核心利益。

2017年至今,阿里巴巴与腾讯两家公司的线下商业投资,总投资额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腾讯对实体商业的一系列入股,包括永辉、步步高、海澜之家、万达商业、家乐福中国等。阿里这边,强势入局银泰商业、苏宁云商、三江购物、新华都等实体商业公司。

竞争立即延伸至支付体验。前不久,沃尔玛华西区的门店暂时禁用支付宝支付,国内零售企业步步高也宣布停止使用支付宝支付。现在,大家都在等着支付宝该如何反击了。毕竟作为一名吃瓜群众,我们只有看戏的份。

值得玩味的是,阿里与腾讯的战火不断升级,独独少了百度的份。是不是可以猜测,下一个五年,互联网巨头的三足鼎立格局,或将少了一极?

独角兽折戟沙场——垄断的恶果?

其实选边站队并没有什么,阿里这边的阵营不也很多吗?值得警惕的,不是沃尔玛付款能不能用支付宝,而是大多数被称为“独角兽”的新晋互联网公司都打上了阿里、腾讯的烙印,丧失了成长为巨头的可能性。

去年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云缺席两场有众多业界大佬现身的高规格饭局,其中一场饭局上,马化腾被10位独角兽领袖簇拥坐在主位,网上甚至出现了“反阿里联盟”的说法。

如同曾经的洛克菲勒、卡耐基、摩根,互联网巨头足够大后,也面临着垄断的风险。欧盟花了7年时间来搜集有关谷歌垄断的证据;亚马逊遭到特朗普痛批,希望通过反垄断举措遏制发展;脸书的数据泄露危机,也让人们反思垄断20亿用户的可怕后果。

互联网巨头们成立之初,往往扮演着创新和自由的角色。阿里、腾讯都是凭借各自的创新模式,赢得了客户、赢得了市场。

凡事物极必反。当一家公司提供服务或产品的效率始终高于竞争对手,客户和产品持续增加,垄断的可能性就极大。

当垄断真的来临时,它们是否还记得创业时的初心?它们考虑的或许只是保住自己的江湖地位——那惟一的导向就只能是获得更多的流量入口。

市场瞬息万变,巨头们只能舍弃纵向创新,转而横向扩张,将触角伸的越来越长,保留更大的安全空间。

垄断与竞争天生是一对矛盾,由于缺少竞争压力与发展动力,产品创新的竞争已经退居次席,取而代之的是粗暴的资本兼并。巨头们凭借资本优势,如同龙卷风一样,闯进任何一个房间,然后席卷一切。而一旦看到房间被占满了,其他的创业者只能选择放弃。

巨头们的影子无所不在,甚至有外媒称为“一切都被阿里和腾讯垄断病”。它们通过入股、收购、兼并,将这几年活跃在风口的互联网独角兽们,纷纷收入怀中。

资本疯狂涌入之后,市场上如何谈得上公平竞争?如何点燃创新因子的活力?目光所到之处,全都是饕餮盛宴后的杯盘狼藉,以及最初的创业者默默离去的背影。

这个国家的创新力也将在这种垄断中逐步衰弱。

这是个功利的时代。

收购案尘埃落定后,大家都在赞叹创业者得到的天价退场费。

但谁又看到了,他们曾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押注上了自己的青春。

当青春不再,兽性不再,也许中国再无独角兽了!

(图片源自网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