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码、企码、物码……在“码”上筑起一座城
作者/ IT时报记者 潘少颖
编辑/ 潘少颖 孙妍
“社区停车码上办”针对小区停车难问题,以随申码为可信入口链接各方,用公共数据+区块链打通社区停车及治理的全链路;“无须充电,随‘申’携带”提出了基于压缩感知算法的RFID射频生物特征认证识别系统,让用户在无手机、无移动蜂窝网络覆盖的环境中也能实现生物身份认证;“随生成长 证码同行”以“学生荣誉证书的归集和应用”为切入点,运用区块链能力,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实现各类证书的便捷查询、展示和验证……
上海市民“人手一个”的随申码还可以怎么用?在近期举行的2024上海“随申码”应用创新大赛暨第九届中国创新挑战赛(上海)“随申码”专场上,一批有想法、有创意的应用创新思路与作品,覆盖政务服务、数字校园、科技创新、智慧出行、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近20个不同领域,大家惊喜地发现,这些别出心裁的创意,不仅拓展了随申码的应用边界,而且带来更加便捷、高效、智能的体验,随申码正在蜕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智慧码”。
作为全国首创的省域范围互联、泛在、智慧的城市服务码,2024年,随申码在“一码通行”“一码通医”“一码畅游”等个人服务场景累计使用近4.5亿次;在“一码公示”“一码核查”“一码推送”等企业服务场景使用超145万次;在“码上管理”“码上环境”“城市治理”等城市物码场景累计使用约380万次。
“码”上停车 停车位公平分配
走进位于静安区的恒安小区,一块智慧停车宣传板引来居民的关注,“儿子刚买了新车,担心下班晚找不到车位,也担心去物业登记停车位,如果没有关系可能会被‘插队’。”一位居民说,“现在可以扫码排队等停车位,不仅方便,而且公平,儿子已经扫码登记了,应该很快就能等到。”
这位居民口中的“扫码”,是临汾路街道在恒安小区试点推出的“社区实名核验停车管理”,在此次随申码创新比赛中,临汾路街道的“社区停车‘码’上办”获得一等奖,以随申码为载体,通过“大数据+区块链”在社区停车管理中的应用,实现“码”上停车社区智慧停车管理新模式,居民“零材料”申请停车位,提升停车公平性,缓解社区中较为突出的停车矛盾。
小区停车资源紧张、分配不透明,是不少小区的通病。临汾路街道是上海中心城区典型的居住型社区,大多数小区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街道结合大数据对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单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有超过10%涉及停车问题,包括车位申请排队信息不透明等。以恒安小区为例,这个实有人口超过4700人的小区,只有285个车位,停车管理压力很大,亟须提升管理效能。
《IT时报》了解到,居民用随申办扫码之后,进行实名信息认证和签署电子协议,输入车牌号,系统自动匹配车主的房产和居住信息,通过人、户、车的智能比对,精准分配社区内停车位资源,车主可以查询适用自己的小区停车包月套餐,身份核验通过后,就可以进入包月排队序列,也可以线上支付停车费用。
“通过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居民进入排队流程后,可随时了解申请进展,排队信息不可被更改。”临汾路街道相关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目前反馈良好,提升了居民的信任感,也减轻基层管理压力,这种模式推广到了临汾路街道的7个小区。
值得一提的是,临汾路街道首次采用区块链技术赋能停车管理,通过将停车收费账单、包月记录等信息上链,形成不可篡改的交易记录,避免了损害小区业主利益的行为。该系统不仅可以将社区停车的所有信息上链,更能通过标记异常账目的方式,使业委会加强对物业停车费用监管,让社区停车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无手机无网络 快速身份验证
手机使用不便,或不方便刷脸的老人,如何快速通过身份验证?举行在一些大型活动时,如果发生网络拥塞,无法快速刷码入场怎么办?
在随申码创新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任前飞是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的在读博士生,这位来自内蒙古的学生,参赛作品是“无须充电,随‘申’携带”,基于应用RFID标签自身无源不需要充电且免维护的特性,在无手机、无移动蜂窝网络覆盖的场景中可以实现无源生物认证,进行随申码快速验证与身份识别。
“基本原理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RFID标签作为一种无源的识别系统,自身不需要充电,在接收到电磁场信号之后,返回特殊的回波信号作为身份信息;第二部分是RFID标签在产生回波信号的过程中,如果被施以物理扰动,会产生不同的特征信号。针对老年人使用场景,可以为老年人准备RFID标签,加上具有生物特征的交互信息识别方式进行身份认证。”任前飞告诉《IT时报》记者,例如用手不同的位置敲击RFID,会在电磁场发射过程中反映出不同RFID的信息。只要每个人都持有自己的RFID标签,并通过特定的动作触碰标签,就可以实现身份识别以及生物信息认证,同时不会泄露自己的指纹信息或人脸识别信息,认证机器也可以比指纹机器或人脸识别机器更加小型化。
据了解,RFID标签不用充电、无须维护,可以折叠或贴放在任意物品上,且成本极低,单个标签价格低于0.1元,即使丢失也不会带来财产损失,没有生物特征信息也不会产生被他人冒用的风险,为老年人方便使用随申码提供支持。
说起这个发明的来源,任前飞说,他曾经接待过一位老校长,这位老校长把钱包落下了,钱包里有小区门禁卡、银行卡、社保卡等,“老校长说自己每次出门都要带一大堆证件,丢了很担心,这个发明可以让老年人安心出门。”任前飞说,这个发明也可以对一个房间或一片区域的人群广泛地采集RFID特征回波信号,完成快速大规模检测,无须排队依次录入。
一码通行 公交出行“加速度”
2024年12月27日,上海市域机场线开通初期运营,实现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与浦东国际机场之间40分钟内快速通达,让不少乘客体会到辗转两大机场的便捷与高效。
伴随着市域机场线的开通,已经实现公交、轨交、轮渡“一码通行”的随申行又增添了市域铁路这一出行场景,也就是说旅客落地上海之后,可以通过随申行App或小程序中的随申码,乘坐包括市域铁路在内的各种交通工具,真正实现“一码通行”。在随申码创新比赛中,随申行的“一码通行”将地铁、公交、轮渡等多种公共交通服务整合为一票通行,获得二等奖。
“我们的设想是为了方便市民绿色出行,把公交、地铁、轮渡等整个公共交通服务,通过一票制完成,让大家充分享受公共交通的便捷性。”随申行技术部负责人叶俊告诉《IT时报》记者,从2023年9月至今,随申行推出的联程日票有1日票、3日票、7日票,服务客群既有外来游客,也有本地通勤的市民,可以在有效时长内不限次乘坐本市地铁、公交和轮渡。
值得一提的是,当有老人和小孩同行时,也可以为同行人购买联程日票,用户本人刷码通行后,将手机切换至“同行人”乘车码,就可以让同行人扫码乘车,既为出行者减少了新开公共交通卡、临时购买车票的成本,也为无法线上领码或对移动设备有使用障碍的群体提供便利。
随申码代表着个人身份,“一码通行”通过和随申码结合,让一些特定人群的个性化出行,有更好的体验。“比如交通领域也有‘免申即享’,像退役军人、残障人士等原本需要持证去地铁或者公交报备,才能享受免费的出行服务,现在这些特定人群扫随申码进出地铁、上下公交,不会扣费,也不用再去服务台了,都依托的正是随申码数据的支撑能力体系。”叶俊说。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