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演讲里的隐喻:两个雷军在博弈

一场演讲里的隐喻:两个雷军在博弈
2022年08月19日 23:04 夸克点评

小米集团(1810.HK)今日发布了2022年Q2财报。因外部环境变化剧烈,宏观、行业、疫情、全球化都有比较重的压力面,小米营收、净利等多个关键指标近乎全线下滑。

不过,还是维持着盈利。整体出货规模,业务架构也非常稳定。H2业绩应该没问题。

事实上,我从来都不怀疑小米化解行业晦暗的能力。经历过2016年那种生死战后,于它来说,眼前这种波动都是小儿科了。

我反而要回到前两天朋友圈刷屏的雷军2022年演讲说几句。

其实,当天我就瞬间能体会到演讲的三重语义层面:

1.万马齐喑周期,既提振整个行业信心,也有利于展示雷军务虚能力、思想力、领导力。他这部分被行业、大众忽视太久;

2.为小米Q2业绩可能的放缓寻求缓和的台阶;

3.为智能电动汽车背书。短期投入较重,无法为财务贡献什么。

若再进一步展开想象,甚至可以预判,未来,小米系与金山系之间在数字基础设施、2B层面或有更大的协同与闭环。

雷军讲述了金山周期经历的三个低谷以及如何超越它们的故事。

但我看到的是,“两个雷军”一直在内心博弈。

一个是富有情义、宁肯牺牲更多机会也要帮助金山壮大的雷军,一个是充满无穷的创新创业欲望、试图超自身的雷军。

两个雷军一直在成熟组织与创新创业梦想之间互操作。那里有巨大的痛苦与欣喜。他展示了自己较高的驾驭力、领导力。

演讲中,雷军说,金山周期,他“错过”了两波互联网。

我觉得,真的谈不上什么“错过”。金山给了他很多试错空间。尤其是卓越网案例,应该属于那个周期内部创业的典型案例了。

只是,千禧年前后的金山,自身亦面临太多的挑战。

比如生存战,尤其与微软的持续博弈,背负着巨大的民族通用软件崛起的重任;比如规模化与后期的IPO。本地软件企业尤其通用软件企业很难规模化。1988年到世纪初,只看营收,金山实在算不上大公司。这不仅影响估值与杠杆化能力,也很难真正具备富裕的能力布局更多互联网业务。

为生存,金山在主业之外做了不少化外工作。雷军高兴又警惕。他背负着超越民族软件业的梦想,老担心偏离主业。这其实也是继盘古惨败后生存企稳后的第二个低谷。

事实上,“通用软件+游戏”生存策略也是2007年IPO前备受争议的一面。现在当然容易理解。

我想说的是,世纪初的金山,谈不上大公司,却是一家相对成熟的公司。那周期,期望在成熟体系诞生出色的互联网项目或新物种,并持续运营成功,实在难以想象。它涉及两种不同的创新机制。

卖掉卓越令雷军痛苦。不过,就算当年融到资金,在金山体系,真能经营下去吗?另外,缺乏规模效应下,首创的自建仓储、京沪深24小时送达服务真能摊薄成本吗?我是高度怀疑的。

我不认为雷军“错过”了两波互联网。这个词汇里,更像是上述两个雷军的博弈。

那周期的金山,当然已承载不了他的梦想。

金山IPO成功、市值超过50多亿后,他也没有太多欣喜。甚至一度说自己选错了路,无法做到更大的规模。那周期,BAT市值超过100亿美金。许多成名晚于雷军甚至一度跟着他学的,借助资本力,都跑前面去了。他有种种不甘。

“不甘”,肯定不是市值或造富落差带来的遗憾,它一定是梦想与创新的巨大召唤。他渴望超越自身。

IPO后不久,他就离开金山。没有遗憾。他为金山奋斗了16年,将它带到了那个年代的行业高度。我甚至都怀疑,当初第一、二个低谷,他是否带有“赎罪”的心理。

但金山给他甚多。雷军得到了相当丰富的能力训练。加上随后一段天使生涯,从工程师、产品经理、创业者、领导者、投资人,雷军的领导力趋于完整。夸张一点,有上帝视角。

它们要在另一个载体上落地。

小米承载着他的梦想。截至目前,几乎融汇了金山生涯、投资生涯的全部经验,并且系统化了。雷军提到的站柜台卖软件学到用户思维与零售、玩BBS精通了社区运作等等,都在其中。

小米是整个产业效率革命的象征。若视整个行业为一组复杂齿轮,它就是其中传动最力、转速最快的一个。但效率并非单一速度指标,而是一个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前“铁人三项”、新“铁人三项”只是生态阶段差异,本质相同。所谓“专注、极致、口碑、快”则是更具体的落地方法论了。它当然融汇更多。但一直也有金山周期的影子。

雷军验证了他的多元而完整的能力。

2022年的演讲,与其说是在讲金山周期三个低谷故事,毋宁说是借此为小米商业立场、价值观、商业模式、迄今为止的发展局面背书。

他对此刻小米的整体表现应该仍有不甘。不是出于完美主义,而是长期以来一直裹挟行业的外界认知迷雾。诞生以来,尤其是IPO前至今,小米一直在寻求更为简洁的方式展示自身价值,包括投资价值。

他已将目光延伸到更远。智能电动汽车,他虽强调属于亲自操盘的最后项目,就整个小米系与金山系两大生态来说,它看上去仍是个过渡,也像一座桥梁。

看上去,雷军亲自从0到1操盘的企业不多。但就创新、创业者视角看他,他实在是本土连续创业的经典。你很难找出第二个比他更丰富的案例。

连续创业者的优势在于,多样性的能力,常常会在一个变局时刻填补巨大的“结构洞”,加速驱动整个产业跃迁。小米本身就是这一趋势的经典产物。

雷军完整的能力得以呈现。他与小米两位一体。

有人用“雷军系”形容他个人生态能力。我觉得并不确切。我认为,雷军与小米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两个巨大的API。

但我认为,他始终也回避不了两个雷军的博弈。就个体内心的经历来说,即便他对今天的金山已较15年前更放心,此刻于小米来说,他应该同样充满巨大的痛苦与欣喜。

这不是说小米的局面麻烦。相反我们看小米,它其实一直相当稳定。

我想说的是,雷军性格里始终都涌动着一种创新的力量。不甘是因为任何公司、产业的发展都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所以,他一直在另一个雷军,也即已是大公司的小米、成熟小米的创始人在博弈。

雷军说自己理性,不把很多问题想清楚很难下手。这是一个精益的雷军。种种不甘、低谷回旋后的辞职与角色转换,以及后来体现在小米身上的效率,则是他的另一半。

2020年看他演讲,我曾开玩笑说,雷军的发型里,有它的变与不变。我在没有淘到他少年时期信息的前提下,准确地猜到过他的一些个人经历。

这种领导力特质的雷军,你很难真正将他从“现场”拉回。想不劳模、想不务实很难。“劳模”于他是一种宿命。

这样全能型的雷军,放在整个产业乃至整个商业视域,人们习惯注意他的“在场”、务实的细节。而他真实的思想力、领导力反而很容易被遮蔽。也包括他生活中个性、情趣的一面。

连续三年的演讲,也包括中间与多名跨界人士的对话等,确实有利于持续展示真实的雷军。这是一个很难得的人,一个中国互联网业难得的观察样本。

不过,即便再演讲几年,想让他停下来都很难。两个雷军,注定是一场永恒的内在的博弈。

有人喜欢务实,有人喜欢务虚。从来没有真正固守一端的企业家。

这其实是一种无尽的领导力修炼的历程,也是一种无尽的人格修炼的过程。两个雷军都很生动。

当然,若要我提个建议,还是觉得,雷军应该进一步学会解耦、“失控”、“不在场”。事实上,无论是他身兼董事长的小米还是金山,看似各有种种压力指标,尤其眼前小米Q2业绩,其实,越是远离他个人领导力的渲染,越会沉淀下更久更远更深的足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