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的发展,看中国制造未来——从制造到先进智造

格力电器的发展,看中国制造未来——从制造到先进智造
2021年04月11日 22:46 雪球

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是我国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的重要途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图景进一步明确,“中国制造”逐步迈向“中国先进智造”,开启了十年黄金赛道。

可以看出,制造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过程中,大量技术密集型、高产品加价率的产业会在国内迎来蓬勃的发展机遇,并为中国的制造业、以及国民经济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资本市场也涌现出众多制造业牛股,广泛分布在汽车、能源、家电、机械、化工、建筑、交通、装备等行业。它们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用几十年的时间成为国际知名的公司,为股东创造了惊人的回报。

下面我以格力电器的发展为基础,从制造到智造以及到创造的为主逻辑。谈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长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28.3%,2020年将接近30%,与排位第二到第四位的美国、日本、德国三家之和相当。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在500多种工业产品门类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2020年财富500强榜单,中国入榜企业133家,超过美国的121家,其中以制造业为主营业务企业近60家,23个工业知兵品牌入选世界品牌500强。

中国制造业虽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很多还是但在大体上还处于中低端,大而不强,快而不深,在全球资源的整合和控制能力不强。一些高端装备供给不足,如航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带你读懂格力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1991年,格力还是一个年产量不到两万台的空调小厂。彼时的中国空调产业也还没有制造的概念,格力像其他空调企业一样,采用散件组装的产品供给方式,无论是核心零部件及其技术还是市场地位、品牌形象都没有优势。

1994年起,格力本着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诚信理念,将竞争力塑造聚焦于产品品质,围绕着品质开展了各项工作。1995年,格力组建筛选分厂,对产品的零部件和材料进行专门的检查,构建了筛选分厂、质量控制部、企业管理部三位一体的格力特色质量控制体系。1997年,格力做出“好空调,格力造”的承诺,传达了格力以消费者满意为衡量产品品质的第一标准。

格力苛刻的品质要求不仅保证了自身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也带动了供应链质量控制能力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格力的好品质已逐渐深入人心。

2002年,格力因向日本某企业购买压缩机技术被拒,让格力意识到,掌握核心技术才是制造企业的根本和尊严所在。这件事情也成为了格力自主创新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随后,格力提出了“掌握核心科技”的目标,科研投入实行“按需分配,不设上限”的原则。公司内部还设立最高达100万的科技进步奖,通过多种措施激励科技创新。2005年至2012年期间,格力在压缩机、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部件上实现了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深度布局,发展了凌达压缩机、新元电子、格力电工和凯邦电机四家子公司。

科研投入的成果显著,格力在家用机、多联机、螺杆机、离心机等空调的多个领域推出了大量领先型产品,双级增焓转子式变频压缩机、1赫兹变频技术、双级高效永磁同步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等尖端技术相继获得“国际领先”认定。格力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市场销量也与其他品牌拉开差距,格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空调行业领军者。

眼下中国的家电制造产业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关口,在市场规律和移动互联网对产品解构效应的作用下,格力选择了一条能体现制造精神、核心技术理念的发展道路即装备制造。

2012年格力第一版自动化规划方案出台,标志着格力进入装备制造阶段。方案里,格力计划通过三年时间投入38亿元对格力所有生产工厂进行自动化升级和改造,经过三年的发展,格力自主研发的自动化产品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数控机械手等10多个领域,超过100种产品,已授权发明专利15项,累计产出智能装备3000台套,累计销售额超过8亿元。

同时格力的精密模具的发展也取得了丰厚成果。2013年,格力电器投资25亿人民币对精密模具厂进行了颠覆式改造,经过2年的快速发展,格力模具年产值已接近10亿,组建了具有400名模具设计工程师团队,实现全部产品完全由自己设计、加工完成。格力模具于2016年3月正式对外销售,为宝马、通用、沃尔沃等30家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提供模具及一站式配套服务。

除了工业制品,格力电器也打造了格力、大松、晶弘三大消费品品牌,呈现出消费品和工业制品的多品牌多品类布局,实现了制造向智造的升级。直至2016年,格力已成功迈入了精工制造阶段。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制造业重新在全球回流,各国经济的竞争中心正朝着制造业集中。制造强,则国强。今年我国全面启动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规划重点强调了制造强国战略,智能制造是重中之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跨越,需要更多企业迎着“双创”的东风,迸发出激情与活力。

格力在2015年9月22日,喊出“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口号,期盼和呼吁中国造给国人提供高品质的产品,让中国造成为世界骄傲,格力用自己的行动正名,真正扛起提振中国造的重任。在

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智能化家居概念不断普及的当下,格力提早布局,实现以光伏发电、储能为基础,家用电器、终端智能控制为实现方式的智能家居生态圈。

同时,格力已经开始用技术服务全世界。格力自主研发、自主制造的智能装备和精密模具,通过三年的发展,已覆盖企业的全产业链,并全面服务家电、汽车、卫浴、食品、医疗、电子等企业。

多年来,格力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众多的技术突破,引领中国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在“技术相关多元化”的基础上,如空调技术、模具技术、装备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形成“业态相关多元化”。

如智能家居、工业制品、智能装备,格力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相关多元化”之路,培育出格力、大松、晶弘三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以及凌达、凯邦、新元等工业制品品牌。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从一家专业生产空调的小企业成长为产业多元的精工制造企业,格力发展的秘诀在于:

自主创新凌达压缩机、凯邦电机、新元电子、格力电工、格力智能装备、精密模具等,尽显格力在核心部件领域的自主可控,以完备的产业链赋能制造业发展的核“芯”动力,提升了制造业发展的竞争力、自主性和话语权。

在工业产品方面,从压缩机、电机、电子、电工线材、精明模具、智能装备、精工阀件等等多种产品,覆盖产业链的方方面面。

在品牌方面,格力、晶弘、大松三大消费品牌满足不同家庭用户层级的个性化需求;格力智能、凌达、凯邦、新元等工业品牌的供应链细分打造,满足商业及工业用户的核心元器件供应需求。

通过贴近市场、亲近用户,以健康为底盘,从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到方案场景的一体化落地,让每个家庭和用户都能感受到来自格力科技、健康产品的关爱与呵护,让每个家庭都能获得来自格力好服务的真诚。

可以说,格力的产品线,从消费精品到工业制品,不仅几乎涉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深入至工业制造层面,实现了产业链最底层的基础夯实,同时市场触角深入家用、商用、工业应用和企业应用

更为重要的是“全部是自主创新、全部是产业链一体布局”实现了做大之后的做强,成为家电产业中的独一份。

基本功是什么,基本功就是基础材料、核心元件、基础工艺、底层软硬件,这些事关抗风险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才是支撑着中国制造最终走向强大的“底盘”。

目前,格力压缩机已覆盖了13个系类,超800个型号,为家用空调、商用空调、采暖设备、干衣机、除湿机等多元领域提供技术支持。未来,格力工业制品将大力推进家电、汽车、3C、智能装备、精密模具等领域的产品研发,加强产品平台化、模块化设计,促进工业制品精炼而稳定地发展。

从家用消费品、商用消费品到工业装备类产品,展示了格力用创新科技为消费者打造智慧、健康的生活环境,致力于用核心技术解决方案和全产业链协同提供领先的综合工程解决方案的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和行业转型,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未来,向世界展示“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发展内涵,推动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

2012年到2017年,格力电器实现营收7208.55亿元,是过去21年的近两倍;实现净利润827.48亿元,是过去21年的4倍左右;纳税741.78亿元,是过去21年的3倍多;分红363.96亿元,是过去21年的7倍。

截止到2017年董明珠出任董事长的6年,是格力电器快速发展的6年。与其说是格力电器成就了董明珠,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董明珠成就了今天的格力电器。

格力电器目前拥有的自动化技术、新能源环境技术、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研究院中,绝大多数都是在2012年之后成立。格力电器拥有的24项“国际领先”技术,有15项是2012年以后获得。

截至目前,格力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万多人,2012年至今,格力电器发明专利达到了15903项,是过去21年的20倍之多。

在研发方面,格力电器无疑是家电行业的翘楚。

3月27日,格力电器(000651.SZ)发布消息称,截至2021年3月,公司累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已经超过一万件。

2019年年报显示,格力电器这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739项,平均每天有4.76项问世。

最近数据显示,格力电器有近9万名员工,其中有1.4万多名研发人员和3万多名技术工人。截至2020年6月30日,格力电器累计申请专利68747项,其中发明专利34072项。

对于研发,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曾说:“没有哪个人是神仙,研发也不是一次就能搞定。研发有成功,有失败,投出去一个亿打水漂,没关系,再从头来。”

2017年至2020年前三季度,格力电器研发费用合计达204.84亿元。

董明珠表示,格力电器多年来坚守的是高新技术研发团队全部在国内。她相信这种沉淀、积累,也能推动中国有朝一日成为世界的研发中心。

自2016年起,格力电器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五年稳居全国前十,2019年位居全国第六,也是唯一一家进入前十的家电企业。

据了解,目前国内专利法规定的专利类型有三种,分别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外观专利。相较于其他专利类别,发明专利是当前国内技术含量最高、最具权威性的专利类型,也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国内企业专利排行的主要依据。

同时,与国外知名品牌如LG、三星在空调相关领域(F24、F25)进行对比,根据Patentics的数据显示,格力电器的专利质量数值指标也已经超过LG及三星等国外专利质量指标。专利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对企业来说不仅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也是夯实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同时,专利还代表着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且从拥有的专利数量也能大致看出,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情况。

格力电器2020年半年报显示,公司现有近9万名员工,其中有1.4万多名研发人员和3万多名技术工人。同时,公司还建有院士工作站,以及15个研究院、96个研究所、929个实验室,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机器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各1个。

目前,格力电器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通过搭建研发全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在物料采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嵌入知识产权管理,实现了对自主创新技术的有效保护和风险管控。

这跟格力的智能制造升级有关系。近年来,格力以空调产业为支柱,大力拓展智能家居、智能装备、精密模具、新能源技术等多项产业,其技术创新范围不仅在家电领域,仅在智能装备领域,格力就获得了项国际领先技术,研发出了上百中规格的产品,踏足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领域并积累了大量专利,这也使得格力的专利持续增长,为其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全球市场而言,判断一个国家经济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如何,专利数量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对企业而言,也是如此。专利不仅是用来提高企业效益,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国际市场上,巨头企业之间也始终在专利上竞争激烈,因为专利一直都是科技企业进行市场竞争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可以说,谁手中拥有更多的专利,谁就能在全球竞争当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所以,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市场,必须拥有大量的专利。从这一点上来看,以格力、华为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已经在蓄势了,领军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势必将带动产业向前迈进。期待更多企业深耕核心技术,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前行。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所有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基于人才的技术竞争。通过建立人才蓄水池,打造创新永动机,打牢了高质量发展的地基,这才是格力的底气所在。在人才上的深耕厚植,是董明珠对格力电器的卓越贡献。

态度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董明珠为格力电器的成长精心谋划,通过极具战略眼光的布局,一个“大格力”的蓝图已浮出水面。

从2013年进军高端装备开始,格力电器不断扩展产业版图,以及宣布进军家用空调功率芯片领域。如果仔细观察格力电器的发展路径会发现,格力电器的产业布局始终围绕国家发展的战略方向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发力价值链的中高端,瞄准的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巨大市场。

更值得一提的是,从格力电器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出发,董明珠为格力电器制定了“自主研发、自主制造、自主培养人才”的发展战略,这条自主创新之路,正是董明珠赋予格力电器的灵魂。

格力这些年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智能装备和工业核心零部件。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为什么那么强,就是设备和核心部件的技术特别强。这一块格力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只是国内市场尚未成熟,而且也没找到市场突破点。

格力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已开发覆盖1-210kg的六轴关节机器人、水平关节机器人、并联机器人以及码垛机器人等全系列产品,并凭借丰富的项目应用经验,广泛应用于码垛、焊接、分拣、装配、包装、涂胶、搬运等领域。

格力G-FMS2.0柔性制造系统

自动化解决方案

目前,格力已完成从零件铸造、数控机床精加工、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全流程覆盖。为企业的智能制造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并成熟应用于各行各业家电行业自动化解决方案,机加工自动化解决方案,LED行业自动化装配解决方案,新能源行业自动化解决方案,视觉检测解决方案。

从2013年,格力进军智能装备领域,到2017年6月,格力首台五轴数控机床自主研发成功;再到今天,开始进行机床柔性加工生产线的研发,格力智能装备数控机床产品不断突破,用智能制造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为客户带来智能化解决方案。

如今,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已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格力坚持自主创新,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的研发过程中不断“苦练内功”,并通过构建绿色智能工厂向外输出智造技术与经验。这是格力在高端装备领域的新探索,更是积极响应国家“新基建”推进的一次新尝试。

如今,格力已经完成了从工业机器人到核心零部件、数控机床的产业化布局,并实现了完全的自主研发和自有知识产权,成为中国高端装备行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格力从专业化空调企业向多元化科技型全球工业集团迈进,并进入了智能制造的全面升级阶段,不仅为中国制造企业提供了智能化发展的成功范本,助力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制造”成为“强国制造”的决心。

未来,格力将继续坚持自主创造,深耕高端装备领域,提供先进可靠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助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不仅如此,在实现合作共赢的理念下,格力智能装备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模式,通过与集成商的亲密合作,为不同领域的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助力。未来,我们将携手更多合作伙伴一起,为制造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助力行业转型升级。

2013年起,格力相继成立了智能装备公司、装备动力院、大数据中心、联云科技等研究机构,有效地支撑了格力工业互联网的构建,助力格力智慧工厂的稳步落地。目前,格力的装备产品已经涵盖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智能仓储物流等领域,不仅为凯邦、凌达等全资子公司提供智能改造升级服务,也为相关上下产业链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提供了智能改造的支撑和示范。

创新是先进制造业的第一引擎,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格力高端制造的转型和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的支撑。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应当承担起创新发展的重大使命,不断通过技术创新为高端化打牢基础,并用精益化管理为其不断增色,为实现“制造强国”梦奉献力量。

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已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格力智能装备坚持自主创新,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的研发过程中不断“苦练内功”,并通过构建绿色智能工厂向外输出智造技术与经验。这是格力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一次新探索,更是积极响应国家“新基建”推进的一次新尝试。

格力核心工业制品的发展成果,也凸显出其背后上下游全产业链整合创新能力和“中国造”的硬核实力。从战略层面讲,核心部件受制于人,则意味着把产品定义权、发展主动权拱手让出,在国际竞争加剧、市场环境复杂背景下,这种局面潜在巨大风险。面对全球化竞争,对标世界企业先进制造水平,中国制造不能不掌控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更不能让产业链长期受制于人,而关键突破口在技术创新。一如格力电器“舵手”董明珠所说,“只有技术创新,才能让中国制造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最近格力发布新品——10kV高压直驱永磁同步变频离心机组

该新品机组涵盖了高压永磁变频驱动技术、大功率10KV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技术、高速电机直驱双级叶轮、高效双级压缩补气技术等格力自主研发的核心科技,在节能和效率上表现更优异,机组单机头冷量可达3000RT,比普通离心式冷水机组节能40%以上。

同时,这款新品为全球首台专用于制冷离心压缩机的大功率10kV高速永磁同步电机,全负荷状态下电机效率能够达到96%以上,最高效率能够达到98.2%。

格力自主研发的新能源移动P2+核酸检测车是格力科技抗疫的重要“战斗力”,它搭载了高精端检测设备和数字化处理技术,整合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高通量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和空气净化系统,能够实现样本的自动提取、自动检测和自动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核酸检测的效率。

格力自主研发的医药阴凉库专用空调和医用疫苗冷库制冷机组为医疗卫生储存场景提供稳定高效解决方案。其中,医药阴凉库专用机组采用了格力专利——一体式框架箱体结构,具有漏风率低、强度高、清洁卫生、无冷桥、噪音低等特点,能够满足医药生产场景的严苛需求。而疫苗冷库制冷机组则采用了群控功能,稳定性高,有效减少了库温波动,目前已应用于广东省疾控中心疫苗冷库。

就在AWE2021上,格力首次以多品牌、全品类以及全产业链为立体化的形象出现在社会面前,并从核芯实力、多元产品、健康场景等多个维度,展示出格力35年来探索的“以高质量为核心”的中国造自主创新之路,从技术出发,从创新出发,从工业需求出发,助力夯实中国制造之基。

目前格力电器的产业布局已经明确为四大板块:空调、高端装备、生活品类和通信设备。当然,这一路径并非独创,在工业史上并不陌生,例如西门子等德系企业从电子产品转向工业装备等。

但是对于中国制造来说,透过格力的路径和模式,可以看到其探索并打造的“中国造”有三个特点:一是,坚持自主创新的价值观,明确高质量发展的主方向不动摇;二是,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的禁区,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三是,全产业链布局打通上下游,将制造创新与产业需求打造,从而实现在消费级市场、企业级市场的全面驰骋。

从消费产品到工业产品、从传统制造到高端专业制造,格力正在努力实现对核心科技、核心零部件、核心高端装备等方面的突破和拓展,这也是中国制造向全球工业价值链上游转移、向高端制造“国际水平”靠拢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家电企业全面加速转型发展的一个标尺。

最终,这既确立格力造在中国以及全球的实力和地位,同时也面向全球展示“中国造”的独特内涵和发展路径。

在大型机组、医疗装备、冷冻冷藏、智能家居等领域“多点开花”也说明了其背后配套的模具、工业制品、物联网等相关产业链逐渐成熟。格力电器作为中国暖通行业头部企业,在“碳中和”“碳达峰”的战略目标之下坚持以核心科技满足消费者需求,引领行业绿色发展,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

作者:佛系小资链接:https://xueqiu.com/1566609429/176631707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