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只有等大促才能买到低价美妆?

凭什么只有等大促才能买到低价美妆?
2024年05月07日 17:40 虎嗅APP
题图|视觉中国

最近电商都在热议的话题莫过于——浓眉大眼的京东也“翻车”了?

事情是这样的:4月26日,京东“百亿补贴”频道上线了“美妆加赠”玩法,用户购买自营美妆单笔订单满一定金额,就可从赠品池中选择喜欢的赠品,包括了美妆、奢侈品、珠宝等多品类。

但很快就有消费者在网上吐槽,只收到了正装,但自选的安热沙防晒和佰草集套装赠品一直没收到,怒斥京东“玩不起”。

马上,京东方面通过京东采销直播间进行了解释:原来是系统后台设置错误,将安热沙和佰草集两款产品当成赠品,价格标成了0元,结果活动一上架后就瞬间产生了大量订单,触发后台预警,导致相关用户订单被锁,延迟发货。

最终,京东方面决定自掏腰包、全部履约,赠品已经在陆续发货。

虽然这次乌龙事件让京东损失超过百万,但和这次“美妆加赠”总计2亿元的赠品相比,只是冰山一角。自去年全面转向“低价策略”以来,京东在“如何让用户觉得更省更值”这件事情上持续加码,不仅追求价格上全网最低,还通过一些创新的互动和促销模式,改变现有电商行业的用户痛点,打开更多消费群体,而美妆就是京东的重要切口。

京东为何再次升级价格战?尼尔森IQ发布的《2024中国零售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零售市场正在从“消费升级”模式逐步过渡到“性价比导向”的新时代,性价比和高价值成为当前零售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2023年中国人消费趋势白皮书》则显示,43.1%的年轻消费者会先在不同渠道和平台比价,在确保商品品质有保障的同时,力争抢到“全网最低价”。

现在的年轻人,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在这种“降价不降品”的消费观驱动下,电商平台如何在这一轮低价竞争中打出差异化?

从“大促囤货”到“即用即买”

京东这套“美妆加赠”玩法,直接对标的是在线美妆市场重度依赖大促的营销模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在“618”和“双11”的虹吸作用下,每年6月、11月的在线美妆销售额几乎达到其他月份的双倍。

消费者逐渐发现,在大促期间“囤货采购”的习惯虽然很有性价比,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些用户吐槽越来越常见:

“买护肤美妆品都得等大促,半年买一次,一次用半年,平时按正价买就是纯纯的吃亏。”

“买正装送小样,按克算单价是下去了,但每次都得囤一堆,像VC精华这种容易氧化的,开第一瓶小样还是浅黄色,开到最后一瓶都变深褐色了。”

“美妆大牌如果不等大促还想买得划算,只能蹲直播,但也不是100%能买到,爆款全靠拼手速,主播在那喊‘321上链接’,买个热门色号口红整得跟百米竞赛一样。”

总结来说,在线美妆的用户痛点有以下几点:第一,逢大促才降价,不能做到天天低价;第二,“买正装送小样”的捆绑销售,用户被迫一次性大量囤货;第三,日常买低价要花很多心思和时间,或者计算各种满减价格,低价套路太多。

面对这些用户痛点,头部电商平台都在修改规则、创新玩法,希望能刷满用户好感度。例如,有的平台推出“全家桶秒杀”的方式,将几种大牌的畅销单品打包售卖,价格吸睛,抢到就是“血赚”;有的平台继续加码补贴,拉上有迫切获客需求的品牌“破价”营销;此外,多家平台取消了被诟病已久的“预售”机制,改为现货售卖。

全网竞争加码,但京东的优势并不在于“无下限低价”,而是均衡了性价比、品质、服务的“靠谱低价”,这也是为什么京东将本次战役的战场选在了美妆。

首先,“是正品吗”是美妆的底层痛点,用户在非官方渠道买美妆最怕的就是“真假掺卖”,美妆产品的分销渠道众多,很难逐一分辨,京东自营美妆全部采用品牌官方授权,直接消除了这一顾虑。

其次,美妆品牌在不同渠道的产品规格和售价不同,而京东自营美妆承诺在同类渠道里价格最优、赠品机制最好,还有“百亿补贴”的“买贵双倍赔”机制,用户不用再货比三家,也不用做“数学题”。

最后,在买满一定金额的基础上让用户自选赠品,达到优惠促销的目的,而且给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京东设置的买赠门槛分别是300元、600元、1000元、3000元、10000元,最低300元对于美妆用品来说并不算特别高,而大额消费的用户也能兑换到更高价值的礼物,获得更好的赠品体验。

这套玩法延续了京东在低价策略上的一贯风格:让利消费者,提供更简单、透明的低价购物体验。既然日常购买也很划算,又都是官方渠道,用户自然不用再等大促或蹲直播间,可以做到“即用即买”。

用户都在用脚投票。美妆加赠上线后,整体美妆大盘同环比都有显著增长,客单价有明显提升——平时美妆消费者会选择消费500元以下商品,加赠玩法上线后,1000元以上档位的商品销量明显提升。

加赠活动当天,CPB肌肤之钥成交额同比增长416%,芭比波朗成交额同比增长300%,迪奥美妆成交额同比增长205%,资生堂成交额同比增长185%,娇兰、韩束成交额均同比增长144%。

这一轮的大牌销量与客单价的走高充分说明,想触发消费按钮,要么是物廉价美,要么是物超所值,而这也是京东低价战的主要发力点。

价格降了,但品牌力没有降

降价固然利好消费者,但零售链条上,用户、平台、商家都是生态相关方,品牌方担心的问题是——神仙打架,卷死商家?

几乎所有电商平台都已转向低价战略,但有些平台采用了更为激进的变革举措。商家想跟上,对资金实力、供应链资源和运营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如果有一处短板,很可能就会被挤出市场,或者被挤掉利润。

实际上,回顾零售服务业每一轮价格战,判断“低价”是否可持续的一个重要标准就在于,商家的生存空间是变得更广了、还是更窄了。

京东“百亿补贴”这次的低价玩法,有一个很鲜明的平台特征——在强调用户体验的同时,也重视品牌和行业的长期价值。

在美妆行业中,越是高端品牌,越是有严格的价格体系,对渠道的管控越强,因为价格体系会很大程度影响用户对品牌的定位,价格体系的崩盘几乎就等同于品牌力的崩盘。

另一方面,口红、香水和包包需要“品牌故事”,设计、理念、仪式感都是关键性的品牌资产。如果想建立长期、忠诚的用户客群,品牌就必须为用户营造想象力和梦幻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卖洗衣液一样卖香水,可以让利,但不能low。

然而,“大促”各种五折低价促销,已经改变了消费者的价格预期,正如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所说,“没有降价两分钱抵消不了的品牌忠诚”,如果品牌坚持不改价,很可能被同等品质但价格更低的品牌侵蚀份额。

既要维持价格体系和品牌调性,又要保住日常销量,品牌方也很难。

京东“美妆加赠”玩法对行业的价值助力,核心是两点:第一,“加赠”成本由京东承担,从京东采销的利润中出,来自于极致的成本管理和运营提效,对品牌不产生额外压力;第二,本质上价格降了,但“满赠玩法”保护了品牌力。

“美妆品牌通过控价来保持品牌调性,我们尊重行业形态和品牌诉求。”京东“百亿补贴”内部人士透漏,“在这个基础上,京东通过真枪实弹的真补贴在赠品上加码,得益于京东自营强大的采销体系,这也是京东的壁垒。”

“加赠”的巧妙之处在于,从品牌的角度来看,品牌力没有降低,因为对外售价并没有“破新低”,与过往一致,价格体系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从用户角度,价格降了,我付一样的钱,拿到更多的赠品,确实“很值”。

这种方式既打破了控价规则,又维护了品牌价格心智,让用户获得了实惠,但又没有陷入拼“绝对低价”的恶性循环中。

从京东的角度,将美妆作为低价新战场补足了过去“百亿补贴”美妆品类的不足,给用户提供更多选择,让低价策略再进一步,同时借助这个流量入口,让京东美妆又刷了一波存在感。

这种玩法也给整个美妆行业打了个样。藉由京东的实践,更多品牌和平台或许可以探索更多“暴力降价”之外的促销方式,毕竟,短期实现销量爆发固然可贵,但品牌的长期用户心智更为重要。

京东的低价战场再升级

回过头看,这一轮最新的电商价格战,序幕是去年3月京东“百亿补贴”的开启。这一年多以来,京东“百亿补贴”累计用户过亿,并且“百亿补贴”购物用户中的品类新用户占比持续提升,成为品类/品牌拉新的重要阵地之一。

在低价成标配的市场下,京东还能跑出来,核心优势在于:低价且靠谱。

过去,人们相信“消费者是价格战的受益者”,但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低价的代价,例如商品授权链路不全、货不对板、真假难辨、退换货困难等等,由此带来新的信任危机。以低价为单一KPI,不能导向一个更蓬勃的零售业。

而京东“百亿补贴”,无论是电子产品、生鲜等传统优势领域,还是最新上线的美妆,都是既要低价、也要口碑,把优惠放到台面上,但不必把桌子掀了——价格打折扣,服务不能有折扣;降低运营成本来实现优惠,而不是降低产品品质;追求销量和流量,也要尊重和保障品牌方、POP商家等电商生态伙伴。

“大家都在比价格,但平台还是要做出自己的优势来,京东就是一直贯彻好产品、好服务。”京东“百亿补贴”负责人向虎嗅表示,“低价是一种生态,靠绝对低价来实现低价心智是不可持续的,而通过供应链提效,和合作品牌建立良好的品牌和商家生态,才能长久地把低价做下去。”

这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建立京东的低价心智,也就是通过补贴价格最为敏感的畅销品,让价格敏感型用户建立起京东价格低的认知;另一方面,聚焦机会品类的突破,除了自营采销外,和更多品类、商家共建,打造百亿补贴商品专属权益,提升商品综合价值,提升百亿补贴IP影响力。

低价、靠谱、长期,这个看起来不能同时成立的三角,京东是如何实现的?

有补贴,但不完全依赖补贴,而是庞大的采购规模基础上,提升商品流转效率,降低边际成本,进而实现低价。

用京东的话说,就是在供应链里“挤水分”,通过技术驱动在研发、采购、交易、履约、售后等供应链全流程降本增效,把通过极致效率省下来的钱让利给用户,从而让消费者能以批发采购的价格,实现单件零售的消费体验。

我们可以看几个关键的指标:首先是采购规模,京东每年数千亿元的规模化直采,遴选自2000多个农特产地和产业带、数十万品牌商和制造商的一手货源,因此可以拿到独家的“批发价”。

还有库存周转天数,商品从入库到出库的天数越短,占用企业合作伙伴的流动资金就越少,而京东在自营商品SKU超过1000万的基础上,库存周转天数为31.7天。

另一个是搬运次数。京东物流设计的核心是减少物品流动,从生产工厂搬到全国的库房再到终端用户手中,搬运次数无限趋近于2次,将全年综合运营成本控制到极致水平。

也就是说,买、存、运这三个环节,京东都在持续降本提效。无论是百亿补贴的持续增长,还是去年突然火爆的京东采销直播间,都是基于供应链效率和成本优化,才能在不压缩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利润的同时降低自身成本,并把这些节约下来的成本让利给消费者。

这也是京东为什么可以长期在用户与商家之间达成平衡——既要为用户提供更简单、更有确定性的服务,也要为合作方留出利润和增长的空间。年报显示,京东合作的第三方商家数量同比增长188%,商品SKU数量几乎翻倍。

尽管京东在“低价策略”上投入显著,但去年的净利润依然保持了高于营收的同比增长。在用户端,季度活跃用户数增长迅速,用户平均购物频次也在提升。

如今,随着“百亿补贴”切入美妆,京东正在打开新的用户群,塑造电商的新竞争格局。长期来看,美妆很可能是京东在加赠玩法上的一个“试验田”,经过用户与市场的验证后,京东很可能在低价策略上继续更多创新尝试,给用户提供独特的价值。

特别策划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