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论健第48期|机会属于行业定义者,国产医疗器械自强有道

BOSS论健第48期|机会属于行业定义者,国产医疗器械自强有道
2021年01月17日 20:01 中国网

2020年,整个医疗器械产业链都处于震荡之中。但同时,2020年也是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快速上升的一年。

疫情为国产医疗器械带来新机会,但新机会的另一面也有大挑战。在2021年1月12日,健康界原创内容品牌《BOSS论健》第48期——医疗器械专场之“国货当自强”上,东软医疗副总裁江书印、柏惠维康创始人兼CEO刘达和高特佳执行合伙人范大龙三位行业大咖围绕国产医疗器械进口替代和自主创新进行观点碰撞。三位嘉宾分别代表大牌本土厂商、创新企业和投资机构,一起探索疫情常态化时代本土医疗器械行业的持续发展之道。

疫情带来新机会

可以确定的是,疫情为国产器械的发展带来了新机会。东软医疗在疫情期间用7天7夜时间,研发出雷神方舱移动CT,使发热患者可以就近接受检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这一举动既体现了老牌本土厂商二十年磨一剑的实力,又实现了领先企业的担当。

江书印表示,疫情突发的第一时间,国产装备必须承担,而思考更多的是疫情常态化以后,如何去应对。“高端国产装备自主可控已上升到国家高度,东软医疗为代表的国产厂商必须做大做强。”

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的订单减少,因为大部分采购变成了影像设备、呼吸机这样的“刚需”,手术机器人的需求受到影响。作为新锐创新企业代表,刘达表示,柏惠维康2020年本来计划30多个订单,团队进行了200%努力,也就成了20多个,有些订单直接被采购方砍掉。

而且,创新厂商的产品大多还在走注册过程,疫情中新产品的临床试验也受到了影响。员工不能出差不能经营活动,就进行内部培训,外科医生也有时间来做深度交流,对产品和技术产品的提升也带来机遇。据刘达介绍,柏惠维康新研发的口腔种植牙机器人,抓住机会在疫情缓和的9月份开始临床,不到3个月就做了100多例,结束临床试验。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供给侧能不能跟得上,才是最重要的。范大龙认为,疫情所带来的是需求侧的需求,对刚需和传统器械是利好。而且,疫情还推动了政策面的改革,疫情之后资本面非常红火,2020年光医疗器械类企业上市了约20家。

进口替代和自主创新各有路径

2020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明确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其中头两项就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对此,江书印表示,医疗器械国货自强分为两个维度,其一是进口替代,就是通常所说的“卡脖子”,包括器械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第二个维度则是产品替代,我国医学影像设备领域长期由跨国企业主导,近年来国产替代进口取得一定成效。2017年中国医疗影像市场规模达到511亿元(73亿美元),占全球医疗影像市场17.4%;2010年至2017年中国医疗影像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达到6.5%,远超全球增速1.0%。

同时,国产厂商也正在加速国际化战略布局,抢先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市场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报告,东软医疗的CT对外出口量连续位居国产第一,MRI海外累计发机量在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

从进口到国产的替代, 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江书印认为,未来如何发展,还需企业自身根据技术趋势调整发展方向,以自身服务的市场为目标,制定相应的战略与方案。

从创新企业的角度来看,创新医疗器械有两类,一类是国外已经有了,国内仿制,从技术追赶到甚至超越;另一类是国外同样没有,国内的企业跟国外各自探索,没有多少交汇,柏惠维康就是这类创新企业。刘达表示,作为这类创新企业,总体并不存在害怕核心部件“卡脖子”的问题,但在疫情期间也遇到一些部件国外进口不来或者交货延迟,反而促使团队痛下决心,决定都要自己掌握。

对于手术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在刘达看来,已从1.0时代往2.0时代进化,1.0时代有些关键部件,比如机械臂还是用国外的产品,2.0时代就完全自主。创新类医疗器械基本上各国都在同步,也不存在进口替代,大家都在拼抢。对本土企业而言,对核心部件加大自主研发,跟国内上下游厂商抱团合作,形成生态链至关重要。“所以,我们新推出的产品,技术是自己的,核心部件也是自己的,就不会被任何国家卡住脖子。”

医疗器械成为投资热点

在一级市场中,2020年医疗器械领域融资事件和金额都大幅提升。一方面是行业内流入的资金总量太大。投资机构在2019年较为保守,加之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投资活动受限。所以在2020年下半年里,投出了一两年沉淀资金,导致整体医疗领域都在提升,而医疗器械是医疗重要板块,大量的资金流入器械领域。

另一方面则是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降低了上市门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的距离被缩短,很多项目快速进入pre-IPO状态。

同时,医疗器械领域相比于创新药来说,行业比较刚性,风险相对较小,估值相对也低,目前上市的企业并不多,行业仍然处于上升期,医疗器械赛道成为了资本配置的选择之一。当市场上资金充足,同时退出渠道也很通畅的时候,大家都在疯狂进入。

但实际上,医疗器械行业很大,每个细分领域的创新点和进口替代的点,打法是不一样的。范大龙认为,例如2020年值得关注的一个赛道是外科手术器械,这个赛道在过去的关注度并不高,属于异军突起的赛道。外科手术器械领域和心血管领域一样,在一二级市场同样都是热门。

一直以来,手术机器人的市场格局都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最为有名,多家企业一直发起冲击。2020年,手术机器人赛道有了新的特点:玩家增多,赛道增宽,骨科、肺部、血管介入、神经外科领域都有着企业涌现。

短短一个半小时,嘉宾之间的观点碰撞,以及嘉宾和观众的在线互动意犹未尽。如今火热的医疗器械赛道,是否泡沫过多?范大龙认为,行业的确有泡沫存在,例如骨科机器人的细分赛道。

而身处手术机器人赛道的刘达则认为,企业要努力去做行业的定义者,最伟大的公司从来都是产品的定义者。从国产医疗器械的弯道超车来说,在人工智能这样的新技术上,无论国内国外都还没有定义者,国内企业一样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有关疫情常态化时期本土医疗器械行业的更多生存与发展的精彩内容,可立即点击健康界原创内容品牌《BOSS论健》第48期——医疗器械专场,收看直播回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