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不住的ICO和发币热潮,区块链技术究竟有多大价值?

挡不住的ICO和发币热潮,区块链技术究竟有多大价值?
2018年03月15日 22:22 科学的fan

2018开年,区块链火了。

准确的说,是token(代币)火了。根据工信部的调查数据,2017年以前,国内ICO项目一共只有5个,2017年前四个月也只新增了8个。而Coinmarketcap的最新统计显示,进入2018年来,不到三个半月的时间里进行ICO的新增虚拟货币达到了187种。

和触动监管逆鳞而昙花一现的在线问答不同,即使仅从目前各种区块链培训班、微信群、新媒体满天飞的盛况来看,这股红火势头恐怕还要持续上相当长一段时间。

有趣的是,跑步入场最快的却是媒体行业。据不完全统计,从今年1月初开始,新增区块链自媒体已经超过了50家,算上老牌媒体单独开设的区块链板块、专注区块链行业的新媒体,目前国内区块链媒体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家。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火热资本的直接加持——仅3月以来,就有区块之家、深链财经、巴比特、陀螺财经、火星财经等多家区块链自媒体完成融资,投资方不乏IDG资本这样的巨头。而因为PingWest一篇爆文《庄家杜均》站上舆论风口浪尖的金色财经,则早在去年就获得了节点资本、火币网的投资加持。

另一方面,则是区块链媒体的成功商业化,区块链技术的火热最直接体现在了ICO(首次代币融资)和发币的热潮上。这里要插入的一个题外话是,尽管在去年9月,央行等七部委已经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从监管层面将ICO直接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行为”,并正式叫停。但只用了短短几个月后,整个ICO产业链就完成了从国内到国外的搬迁,发展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要发币就离不开媒体的宣传造势,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任何一个产业的崛起都必然会催生媒体服务的需求,正如前几年VR的兴起催生了一批VR媒体,P2P的兴起催生了一批互联网金融媒体一样,区块链的爆发自然也为区块链媒体的扎根出现提供了土壤。

事实上,在行业一片火热的形势下,区块链媒体通过软文包装甚至直接发布硬广来推广ICO项目,进行有偿新闻的交易来获取收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深链财经联合创始人朱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时,这样解释区块链媒体受资本青睐的原因:很多资本都看好区块链未来大范围的应用,这是互联网的一次升级。所以在产业发展的同时需要关注该领域的新兴媒体。

但是,在任何一个垂直行业,不要说逾200家媒体深耕,就是20家媒体也显多余了。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如金色财经、火星财经这样的头部区块链媒体,也与火币网、OKEx等数字货币交易所之间呈现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能否在这场热潮中保持住真正意义上的中立站位,依然有待观察。

就区块链本身而言,其概念含义已经有诸多文章作过解读,在此不做赘述。那么区块链究竟有没有价值?或者说,究竟有多大价值?

围绕这个问题,包括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与快的创始人陈伟星在内的“挺区派”和“反区派”已经在朋友圈里打过多轮嘴仗了。我总结了下,认为区块链技术非常有价值的一方,大致观点如下:

1,去中心化的特性让区块链所储存数据被篡改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确保了数据的公开透明和安全性,这将消除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造假问题。

2,代币作为基于区块链的一种奖励机制,实质上是企业信用的体现,企业通过ICO发币募得资金,以商业模式为信用背书。

3,区块链作为一种新技术,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遭遇质疑是正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只需三到五年,就能消除落地应用和场景层面的障碍。

但这三个观点都值得商榷,在第一个观点中,疏漏在于区块链技术只能保证数据在存储环节难以被篡改,而对数据生成和采集环节的造假无能为力。这也就决定了,区块链技术对于信息不透明和不对称问题的消除作用,很可能远不如预想的那么乐观。

再来看看第二个观点,代币作为数字货币的一个分支,以最著名的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完整应用——比特币为例。其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在用户群体中达成了作为奖励机制模型的广泛共识。但与贵金属乃至法定货币相比,比特币并不拥有内在或是实用价值,而与债券或股票等有价证券相比,比特币也不会在未来带来现金流。

再回到代币上来看,所谓代币其实质上是企业在做出业务成绩之前,为募资而画出一张大饼的载体。那么企业的信用背书是否值得信赖?假如阿里宣布发行1000万个阿里币,每个阿里币天然可兑换等额的阿里股票,进而变现,并通过区块链技术让所有人监督绝不多发,也不存在阿里币造假的可能。

那么这个阿里币当然是有价值的,但这是因为阿里的经济实力与价值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早已得到实打实的广泛认可。换言之,随随便便一家公司自称商业模式很牛逼,自家企业和业务很有价值,为发币做信用背书,凭什么?

至于第三个观点,一言以蔽之,这世上的任何新事物都可以套入这句话的前半段。至于后半段,当年乐视在宣布七大子板块未来必然实现生态化反时,也是这么说的。

跳出ICO、代币等衍生品再来看区块链,很多人都没意识到的是,区块链的最大优势恰恰成为了其最大的问题。

米兰理工大学教授Ferdinando Ametrano在2016年底时曾这样表达自己对区块链的看法:

我不认为比特币会是唯一的区块链,但没有原生数字资产的区块链对我来说毫无价值。如果区块链系统中没有一种有价值的货币或原生代币来奖励矿工的分布式共识,那么一定要委任一名系统交易验证者。不然别人为什么要用这个数据架构层次低下的区块链呢?

去中心化就是这样一把双刃剑,是让区块链成为“数据架构层次低下”存在的根本原因。

简单地说,去中心化存储首先与互联网时代以来追求的效率革命相背离,以比特币为例,比特币钱包初次安装时,需要消耗大量时间下载历史交易数据块,比特币交易时,则需要消耗时间与P2P网络交互,在得到全网确认数据准确性后才能完成交易。举个例子说,与支付宝每秒处理近10万比交易相比,比特币每秒7笔的交易速度慢得离谱,更不可能满足大规模社会化支付交易的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被记录的数据体积会越来越大,全民记账的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也在大量浪费存储资源,同样以比特币为例,目前其全部交易数据已经达到80G左右,对于普通电脑的存储来说,这是个不小的负担。如果只是简单提高区块大小来提高吞吐量,比特币很快就变成只有少数几个大公司能够运行的系统,与去中心化的核心背道而驰。

除此之外,在包括电商、金融等相当多的场景中,统一中心化存储调配管理的数据平台,具备指哪打哪的核心优势,这同样是互联网时代追求效率革新所决定的。而去中心化存储所起到的价值,仅仅是规避了可能性微乎其微的平台自己篡改数据或者服务器全部毁坏数据丢失的风险,代价则是要浪费海量存储资源和大幅度降低平台运作效率。企业会选哪个,结果不言而喻。

退一万步且十分乐观的讲,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区块链未来或许能够找到适用的场景,产生价值。但是ICO和代币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蜂拥入场的炒币者目的又是什么?

花儿街参考的林默老师在《去你大爷的人傻钱多》一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几年前,河北有一个庞氏性质的理财项目崩盘了,我一个朋友的妈妈买了,出事之后,她跟着许多老头老太太一起,去当地政府门口讨个说法。但那位朋友跟我说,她妈一直明白这个理财的局是怎么回事儿,老太太不是信了骗局,而是信了自己不会是最后接盘的人。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另一个事实则是,本文开篇引用Coinmarketcap统计数据的后半段是,在今年新增进入交易所的187种虚拟货币中,已经有176种出现过跌破发行价的情况,破发率约为94%,至今仍然处于破发状态的有156种,占比为83.4%。

这大概就是,一个人的命运,既要依靠自我奋斗,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