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成了“校园害”,取缔后大学生们仍要长点心!

校园贷成了“校园害”,取缔后大学生们仍要长点心!
2018年05月14日 11:39 紫色-大笨猪

探索时尚界最新时尚,喜欢就点击关注吧

年轻人,是所有商家拓展业务和培养用户的永恒主题。这一方面缘于年轻人较强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则在于年轻在消费过程中不理智消费行为和尚未形成的理性的消费观念。当年中国移动在与联想的用户大战中,正是通过“动感地带”在高校的大规模推广,不仅提高了中国移动用户的覆盖率,更为中国移动培养了一批长期的忠实用户。

然而近几年,类似于校园贷的一类商家则利用校园学生尚未形成的消费观念,通过各种诱惑,把校园的年轻人当成了待宰的羔羊。

作为潜在用户,商家在“小鲜肉”身上花的功夫不会少,小到一份消费喜好调研问卷,大到用四五年时间精心塑造一代年轻人的消费观。正是因为小鲜肉旺盛的消费活力和巨大的消费潜力,不少别有用心的不良商家便认准了这块“肥肉”,校园贷便是其一。

自2015年底校园贷进入视野以来,一路伴随的是负面新闻和质疑。大学生裸贷、校园贷变“带血贷”等事件层出不穷,校园贷如同毒瘤一般蔓延。2016年以来,相关部门陆续联合出台了不少措施进行治理,尤其今年上半年,多部门联合印发规范校园贷管理的文件,更是明确要求取缔校园贷业务。

盛行一时的校园贷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任分期等,有的还能提供小额度现金提现;二是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创业,如名校贷、投投贷;三是传统电商平台如京东、淘宝、阿里等提供的信贷服务。其中,出问题较多的便是P2P贷款平台。

校园贷之所以短短几年内就在高校蔓延,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不良借贷机构的虚假宣传,以及大学生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普遍匮乏两方面的原因开成的。不少从事不正当校园贷的平台,挖空心思构筑陷井,吸引年轻学生。这些校园贷虽然名目繁多,但套路大致相同。都是以宣传“低息”、“快捷”吸引大学生借贷,通过“利滚利”(事实上已类似于高利货)等方式使还款金额不断增加,然后以泄露学生隐私、来电骚扰大学生甚至亲友等手段“暴力追贷”。在环环相扣的设局中,不少大学生便上了当。

大学生之所以上当,一部分学生确实通过存在消费过度的情况,但大学生群体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金融需求,让校园贷有了生存的空间。不过,学生群体的需求分两种,要区别对待。一种是正常合理的消费需求,即在消费、创业、培训等方面产生的合理的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另一种则是盲目的不合理消费需求,比如盲目攀比、追求高档奢侈品等。

虽然校园贷已被叫停,但难保不会死灰复燃,或者披着其他外衣出现。当务之急,是要从多方面着手,既遏制住不良校园贷,又正视学生群体合理的金融服务需求。

首先从根本上,严把网贷资质审核,加强网贷机构监管、规范学生信贷业务。相关部门刚印发的文件中,已明确规定任何网络机构都不能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同时,也鼓励正规的商业银行开班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商业银行也应该简化申办手续、限制信贷金额、降低信贷利率等。加强监管,鼓励商业银行进入,可以说是从根本上遏制住不良平台进入大学校园的“杀手锏”。

在防范一些用心不良的平台进入校园和引进商业银行开展校园小额贷的同时,高校以及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金融知识和金融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学生防范风险的意识和甄别、抵制不法金融产品的能力。家长、学校也要共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不盲目攀比、不追求高档消费,避免因超前消费造成贷款。

短短几年,校园贷这颗毒瘤已经毒害了不少大学生,酿成不少悲剧。此次多组重拳出击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校园贷余毒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至于未来,还需要大学生能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念,量入为出,才能不让“裸贷”这样毒瘤存在。

综合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