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AI白嫖了,法院判赔25万!

我被AI白嫖了,法院判赔25万!
2024年05月02日 13:10 黑马聊科技

提问!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声音被制作成语音产品,任何人都可以用你的声音生成音频,但你并不知情,你会:

不知道大家对自己的声音被随意使用是啥态度,反正黑马之前去查的时候,看到过一个“香港AI诈骗,罪犯伪造高管面容声音下令转账2亿元”的新闻。

呃,大企业这么大额度的转账都没能识破AI伪装,更别说普通人了——之前也报道过不少被伪装熟人的AI声音诈骗了的案件。

图源:网络

诈骗当然属于极端案例,但大家对自己声音权力,确实也应该重视起来。

只不过AI发展也是这两年才快跑起来的,咱们的法律监管还在持续跟进的路上,所以很多涉及AI声音侵权的案件,大家都还在等一个“判决样本”。

不过就在前几天,国内AI声音侵权第一案宣判了。(黑马BB:虽然是商业侵权案例,不过私以为大家也可以看看当前法律对声音侵权的界定)

AI声音侵权第一案

而这个案子的始末,就和开篇那个情景几乎一模一样:

主角是个配音师姐们儿,我们叫她殷女士。有一天殷女士的朋友,发现一个叫“魔音工坊”的APP上有一款AI声音产品,和殷女士的声音特别像。

殷女士知道后就好奇了:自己从来没有授权把声音AI化过,这是咋回事儿啊?于是回头就开始筛查。

结果盘吧盘吧就发现,自己曾经给A公司录制了几部有声读物(著作权在A公司),结果这个A公司把那几部有声读物商业授权给了B公司,B公司拿着授权又把音频当作素材AI化处理,生成了一个文本转语音产品。

之后B公司通过云服务平台出售了这款产品,被“魔音工坊”APP采购后直接上架了平台,于是就有了一开始殷女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看到自己的声音被AI处理后商用的场景。

而法院的判决呢,主要围绕着两个点展开:

一个是B公司生成的AI声音和殷女士人声过于相似,容易被识别和联想到殷女士,侵害了殷女士的声音权力。

如果大家了解过声纹(声音指纹)这个概念,应该知道每个人因为音色、语调、发音方式都有细微差别,其声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声音权是在人格权保护范围内的,因此如果有人盗取你的声音,就是违法。

另一个点则是,A公司只有有声读物的著作权,但著作权不等于声音权,也就是说A公司只能对有声读物本身进行商业化运作,而不能对声音进行AI化处理然后售卖。所以A公司的行为被判定为侵权。

证据完整,双方就案件的全过程也达成了一致,所以这事儿也没啥悬念。最后,法院判了AB两个公司向殷女士支付25万元赔偿。

法律界定的是“底线”?

案件是宣判了,但吃瓜群众的讨论却没有停止:

有些人觉得这个案件确实为AI声音侵权维权开了个好头,但也有人觉得,“此番界定,也不见得是好事”。

比如,法院判定声音侵权,是因为当庭验证发现AI声音和殷女士的音色、语调、发音风格高度一致,能够被社会公众直接关联。

但最关键的点在于:A公司因为手握著作权有持无恐,直接承认了声源是来自殷女士,而殷女士自己也花了大功夫收集证据、筛选溯源。

整个案件证据确凿,所以才能快速判定。

但如果A公司没有因为手握著作权直接承认声源,那么搜证环节远不会如此简单:

比如原告必须要做声纹识别认定,才能证明音源来自自己,但AI化改变音色只需要修改几个参数,就能规避声纹识别,取证就成了配音演员维权最大的难题;

又比如此次判决明确了“著作权”不等于“声音权”,那么以后企业明确了这个界定之后,肯定也不会像这次的A公司一样,直接承认使用的声源。

所以黑马觉得这次判决,给侵权行为划定的仅仅是一个“底线”,而且这个“底线“对于自然人权益,其实不见得友好。

图源:B站

另外,大家可能还要注意的是,此案中声源人的知情权也没有被明确,判决中只强调了“著作权”不等于“声音权”,但对二次授权没有解释。也就是说你的声音如果被二次授权,你可能也没有知情权。

所以黑马还是提醒大家,如果有授权声音的需要,要记得注明“二次授权需告知”或者“仅授权XX公司,严禁二次授权”。

AI围猎普通人?

其实对这起案件判决质疑声音最大的,应该是声音行业的从业者,或者说靠声音吃饭的这群人。

也很好理解,毕竟是利益直接相关者。

其实以前也有“声音授权进行处理后商用”的商业运作案例。

比如当年在冬奥开幕式上唱Let it go的洛天依,其所属的雅马哈公司旗下的VOCALOID虚拟歌手团体,就是通过采集的配音演员声源样本,经过处理后制作成的音库,最终也是面向市场销售的。

洛天依冬奥会文化节开幕式表演

但过去的声音授权,本质上是把声音制作成另一个独立的形象,而非制作成单纯的工具,并且这个声音形象对外也会注明声源来源。(比如洛天依的声源是山新,乐正龙牙的声源是张杰)

这就意味着,这个形象可以运作出更多的商业价值(比如演出、IP授权等),声音提供者也能通过这个形象的传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但现在的AI文字转语音产品,相比起来工具属性就过强了,虽然可能在细节处理上无法代替人声,但这种流水线产品会让配音演员的声音变得廉价。

那肯定有人要说,既然AI无法直接替代人声,那应该不会对从业者构成威胁吧?

那你就太天真了。

不够自然的是流水线上下来的工具类AI,但真正具备高技术力的AI配音(比如国内的逆熵AI),目前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了。而且这样的AI配音,现在已经开始商用了。

比如网易旗下的《时空中的绘旅人》和米哈游旗下《未定事件簿》,里面的主要角色就已经实装了AI配音,并且市场反馈还不错,官方甚至表示后续可能会逐渐迭代并替换配音内容。

怎么形容呢,虽然一开始大家使用AI可能并不是为了替代配音演员,比如上面两款游戏使用AI配音是因为原配音演员被曝出负面消息。但随着AI技术发展,如果有一天AI配音的成本足够低了,在商言商,那时候企业会选择谁呢?

游戏行业是国内配音需求最大的市场,而现在AI配音已经动了不少从业者的蛋糕,或许头部的明星配音师还能凭自身的商业价值稳坐钓鱼台,但基层配音师可能已经感受到了寒冬到来。

写在最后

实际上AI和人的斗争,不仅仅在配音行业,之前AI绘画就有不少原画师就其作品“被投喂”发起了维权,去年年底宣判的AI绘画侵权第一案,最后罚了500块。

图源:虎嗅

因为证据无法指向AI生成的图像侵犯了原作权益,500块判罚更多代表的是法律的态度——AI应该是为人类服务的,而非侵害人的利益。

在AI发展的过程中,类似的案件一定还会不断上演,AI声音侵权第一案的审判为我们划定了法律的底线,更完善的法律体系搭建,或许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在未来某一天我们才能和AI和解。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