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歌手》2018季是电视综艺的转折点?

为什么说《歌手》2018季是电视综艺的转折点?
2018年04月17日 08:36 翟学峰2007

于上周六收官落幕的《歌手》2018 赛季,因为歌手个人独唱环节和助唱嘉宾合唱环节频出“车祸”,被网友们吐槽为“直播就是照妖镜”,而毫无悬念的冠军之争也为这场收尾之战收视率埋下阴影。本以为湖南卫视会力捧自家小生华晨宇来个“大反转”把唱功卓著的 Jessie J 排到后面,但结果还是尊重了明摆着的实力差距,Jessie J 获得了冠军、华晨宇获得了亚军,这算是意料之中的意料之外。

前两年作为现象级综艺节目的《歌手》,曾一度引起观察君的兴趣,对于一些歌曲的改版也非常喜爱。2018季进行到中段的时间点,我也在网络上跳着观看了很多片段,除了折服英国歌手 Jessie J 的“舞台女王”风范之外,李晓东和李泉这两位过去不熟悉的人物所翻唱的作品也深得我心。

不过,从2017季开始,主创团队的变动一直让外界对该节目的命运产生猜疑。2018年,节目的灵魂人物洪涛在几度传出走消息后,消息终于在这季落幕后确定。

2017季因为“歌手荒”传出过主创团队人员出走新闻的《歌手》,因为在2018年GAI退赛事件中爆出洪涛将退出歌手的消息再度引发关注。当时被媒体爆料,洪涛会在广电体系高升从事管理岗位,如今离职消息确定后,又有了新的变动。

曾经打造了《音乐不断歌友会》、《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的洪涛,是湖南卫视的一块宝,在离职消息确认时,其可能加盟网络视频平台的消息甚嚣尘上。

传统媒介平台人才向线上流动的趋势,早在洪涛传闻之前,这两季也在影响《歌手》这样的节目发展。例如《明日之子》、《中国有嘻哈》这类爆款网综背后,都有传统电视媒介出走的强势主创人员操刀,一些主持人如张绍刚、撒贝宁、何炅,也都纷纷参与热门网综,似乎一夜之间电视媒介上的优质资源都向网综倾斜,而为了照顾多元化的受众,电视综艺也在开始试图寻获聚合不同类型的明星,寻获立足之地。

这种变化让观察君感到电视综艺节目的式微,传统的制作模式在遭到颠覆。《歌手》命运的变化将会成为行业的缩影,电视也不在是主宰客厅、制造合家欢场景的核心。

网络媒介催生多元审美,传统格局即将破裂

网络一代不看电视已然不是新闻,但是中青和半老一代也脱离电视一定是新闻,在观察君几次归乡中发现,以农民和工人为主的群体也开始成为这一部分。在近两年探亲时,发觉几乎所有人都开始用上了智能手机,过去仅是为了适应移动支付和子女微信联络感情的他们,因为有了短视频平台和接触各类内容App的机会,也开始脱离电视。

春节之时,评论界探讨晚会这类形式无法弥合得不同阶层之间审美差异时,其实私底下电视已然成为了被冷落的对象,无论老幼都捧着手机看着属于自己的“春晚”。娱乐去中心化的格局解体了传统媒介的主宰权后,彻底终结了什么是“主流”的争论。

如今在我们谈论主流时,更多的是对“社会价值观”的一种追溯,拿上台面是一回事,而私底下却是千姿百态、各不重合。这点在国外亦然存在,例如美国“剪线一族”“YouTube一代”这样的词汇,就来源于年轻人在城市不再通过电视媒介接触信息的现象。

不过,在美国还有“电视的黄金时代”一词汇存在,这是指美剧因为现象级作品的崛起导致竞争加剧,频出优秀作品的现象;在国内,这点却因为土壤和生产体系的后知后觉被落下,没有形成普遍性的品牌运营理念的各大卫视和没有发展起来的商业电视频道,让主流观众没有选择,“一个大剧、几个台播”的现象一直持续到今天。

相反,在网络平台上有着更加商业化的体系,让各类IP孵化成型,一系列鲜肉粉丝剧之中也出现了媲美美剧质量的季播剧、季播综艺,从刑侦到探险、从脱口秀到选秀,网络再一次因为传统产业的不争气获得了巨大发展空间。

同时,网综先行业一步将“制播分离”搞出花样后,在法律框架下自主创新的营销手段也逐渐成为标准。例如植入冠名等花样正是因为爆款网综的出现才被发扬光大,而反观电视端,它们自身的创新却少的可怜。

面对愈加多元的受众,网综不求大而全、多而中庸的思路,它们擅长于制造差异化、创造流行,一个圈子的人看另一个圈子人的娱乐节目、网剧,你会明显感到无法适应,因为节目和内容从创作立意起就没有打算让其他群体来看,即便是普遍的年轻人市场,也被细分了不同的圈层,更不要说雅俗共赏让中青甚至老年人来看了。

正是因为缺乏这种嗅觉、这种土壤,传统电视媒介正在与年轻人失之交臂,失去增长动力。像《歌手》这样节目的成功,也全靠主创在行业内的资源所成就,依靠对“好音乐”的二次挖掘,将过去主流视线忽视的好歌手、好作品拿出来炒冷饭,这种成功正是说明了过去主流媒介营销体系的弊病,无法做到充分消耗。

观众变为消费者角色,“新主流”祸害线上市场

任何机遇都会伴随着问题和挑战,电视媒介的式微并不代表网络平台就会一帆风顺,实际上伴随人才和资源向线上流动的过程,以往的问题也跟随而来,加之互联网行业浮躁和“画饼”的既有氛围,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起来。

过去电视行业有收视率造假、现在有点击率造假,过去电视行业有抢剧竞争、现在有天价买断新闻,过去电视行业有打擦边球现象、现在有网络更有节目本体走向低俗化现象……

不胜枚举之下,观众已然化身为消费者角色,成为立体营销中的一环。 在人们消费更加贴近我们生活的内容时,发现网络平台更加宽阔的空间,滋生了更多的炒作和营销,当内容本身都开始为营销服务时,让我们不禁发问:除了这种走捷径的思路,就没有其他本分的途径了吗?

网综网剧成势背后,势力的角逐催生了一场竞争成为“主流”的战斗,就像把《歌手》打造成了平台的洪涛需要平衡各种利益一般,网络内容和各个平台之间也需要这样的秩序出现。每每都等监管大刀横切,百花齐放的良好土壤就可能失去机遇,失去发挥自身优势的空间。

例如鲜肉和粉丝文化当道的现象,就让很多视频平台被绑架,一些经典IP开发后被毁的一塌糊涂,为主角光环服务、为粉丝市场服务、为流量营销服务,让普通受众的没有选择,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剧目和IP的形象,平台本身不作为也会失去观众的忠诚度。

粉丝经济是注水的、是虚假繁荣的、是墙头草,依靠这种经济成长的平台一定是无法获得一个真实观众基数的,从电视台的发展经验就可以看出,没有品牌一定是时代被抛弃的。

曾在一档名为《圆桌派》的节目中看到关于对“小鲜肉当道”的吐槽,一位业内从业者说正是由于“男色当道”才有这种现象,你去看吧,如今电视台负责内容采购的那些领导,早已不再是中年男性了,全然一色的是中年女性,她们到哪个哪个剧组探班,一定都是安排当红鲜肉陪女领导吃饭。

这种由人而非市场主宰的审美趣味,就在行业大行其道,成为这两年传统电视行业的主旋律,而这种惯性也从一开始就影响网络平台的价值观:上鲜肉、上流量明星一定是对的。

正是因为缺乏市场主导和创作主导的秩序,整个行业才“被主流化”了,正是因为造假是主流、过度消费成风才形成了无论是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都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是共生体,整治也应该从源头抓起,虽然国家出台了限制片酬措施、行业也有自律公约出台,寄生于体系的这群人也已然获得了资源优势,主导着产业的走向。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这也让我怀念过去实力派演员当道的武侠片时代,也让我羡慕美国自制剧市场频出的优质作品以及它们所拥有的环境是多么美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