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E |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聚集诱导发光

AIE |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聚集诱导发光
2018年03月08日 12:52 ChemBeanGo

导语

聚集诱导发光(AIE)体系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高效发光材料不仅节省能源,还能应用于各个领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近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唐本忠院士团队在该领域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DOI:10.1002/adfm.201707210)

唐本忠院士团队

主要研究方向

2001年,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首次发现“聚集诱导发光”(AIE: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现象,为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在唐院士的开创和引领下,经过15年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探索, AIE领域在学术研究上已经得到了全球的认可,并已经成为全球科研领域的热点方向。2015年,AIE研究被Nature Index评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科学研究,被Thomson Reuters评为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第二大热点方向,同时唐本忠院士亦被评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头脑”。

AIE分子通常由外围的“转子”与中心的“定子”组成。在溶液状态下,外围 “转子”可以通过单键环绕中心自由旋转,这个过程以非辐射的形式消耗了激发态的能量,导致荧光减弱甚至不发光。而在聚集状态下,AIE分子的“螺旋桨”式的构型可以防止π-π堆积,抑制荧光淬灭;同时由於空间限制,AIE分子内旋受到了很大阻碍,从而抑制了激发态的非辐射衰变渠道,打开了辐射衰变渠道,使荧光增强。这些在溶液中不发光而在聚集态发射强光的AIE材料克服了传统荧光染料“聚集促使发光淬灭(ACQ:Aggregation Caused Quenching)”的缺点,为荧光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打开了新的出口。(图1A~C)

图1. A:ACQ现象;B:AIE现象;C:AIE的机理;D:AIE材料的应用

结构决定性能,合理的结构设计将得到预期的性能。一方面团队设计与合成了多种新型聚集态高效发光的AIE材料,另一方面,团队通过用AIE分子修饰传统的ACQ分子的方法使之也具有AIE的特性,大大扩展了AIE材料的来源。AIE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有生物成像、化学传感、光电显示等,如图1D所示。

(1)生物成像

生物成像技术的发展是医疗专业人士最为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荧光生物成像是以探针的荧光信号进行示踪的一种技术手段,可实现从细胞到组织层次的活体显像。团队通过对新合成的AIE分子的光物理性能进行优化,对低细胞毒性、高选择性、高光学稳定性和高亮度AIE分子进行筛选,获得了一批可以有效避免生物体系背景光的影响,可以对溶酶体、线粒体、脂滴、细胞膜等细胞器的染色,亦可对癌细胞、肿瘤组织靶向标记清晰准确显像,减少临床手术癌细胞残留的AIE分子。同时,团队结合当今纳米技术的优势,著重发展针对肿瘤细胞和组织的长期示踪和靶向显影的纳米荧光探针,这在癌症诊断和临床手术上有著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2)化学传感器

化学量的检测技术正在疾病诊断、食品检测以及生物材料开发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化学传感器正是这个过程的首要环节。目前,荧光化学传感器由于其具有灵敏度超高、选择性好、携带方便等特点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团队利用AIE材料的“点亮”特性,引入识别性基团以识别与疾病相关的特定标志物,提高AIE体系的选择性和特异性,研制出了多种响应快、信噪比高、选择性强、成本低的AIE传感器,可以被用来测定多种含量极低的物质,如体液中的尿蛋白、心磷脂、生物素含量,食品中的微生物、重金属、腐败物等含量。

唐本忠教授简介

唐本忠,1982年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85年、1988年先后获日本京都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日本NEOS公司中央研究所、多伦多大学化学与药学系等部门,从事高级研究员及博士后工作。1994年7月起入职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座教授和张鉴泉(Stephen K. C. Cheong)理学教授等职务; 2012年起兼任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讲座教授,2015年担任香港科技大学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唐本忠教授长期从事高分子合成方法论的探索、先进功能材料的开发以及聚集诱导发光(AIE)的研究。是AIE概念的提出者和研究的引领者。2009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现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和英国皇家化学会(RSC)联合期刊Materials Chemical Fournier主编和RSC Polymer Chemistry Series主编等职务。唐本忠教授2014-2016年连续入选材料和化学双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2017年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等奖与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14年获第27届夸瑞兹密国际科学奖,2012年获美国化学会高分子学术报告奖,2007年获裘槎高级研究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爱思唯尔出版社冯新德聚合物奖和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

最新前沿成果:烷基链引入增强聚集诱导发光性能

图2. 烷基链引入增强聚集诱导发光性能示意图。

(来源:Adv. Funct. Mater., DOI: 10.1002/adfm.201707210)

随着近年来聚集诱导发光体系及材料的进一步开发,其在生物和化学传感、生物成像以及固态显示照明等领域的应用受到了全球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AIE材料在固态下的发光性能并不是很理想,其发光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部分文献研究发现虽然有时通过结构修饰能够改善材料的荧光发光效率,但是与此同时其荧光发射波长也会发生明显变化,限制了材料本身的广泛应用。基于此,唐本忠课题组提出通过向共轭发光单元(如四苯基乙烯,TPE)中引入合适的非共轭烷基链,在不影响材料原有发光波长的前提下,实现发光效率的极大提高(图2)。研究发现,引入烷基链之后所构筑的BTPE系列化合物发光波长与其母体单元TPE类似,证明其发光波长并未受到显著影响。然而,与TPE相比,BTPE系列化合物固态下的发光效率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化合物BTPE-C4和BTPE-C8的绝对量子产率分别达到了68.19%和65.20%,远高于TPE的25.32%(图3)。这一研究结果也充分证明了烷基链引入增强聚集诱导发光性能这一策略的正确性。

图3. TPE和BTPE系列化合物在聚集态下的发光性能评价。

(来源:Adv. Funct. Mater., DOI: 10.1002/adfm.201707210)

另一方面,合成得到的BTPE系列化合物对力、温度、粘度和强紫外光等外界因素都具有明显的刺激响应性,显示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同时,作者也发现通过分子内烷基链长度的改变也可以有效改善和调控AIE材料对外界刺激的响应灵敏性,这也为刺激响应性材料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有趣的是,BTPE系列AIE材料也可以用于显示和监测共混聚合物的相分离情况。如图4所示,在荧光显微镜的明场模式下,即使6倍放大后也无法清晰地分辨出共混聚合物的相分离。然而在暗场模式下,通过BTPE系列化合物的高效发光,可以实现共混聚合物相分离的动态观察,进一步说明了AIE材料见前所未见的独特魅力。

图4. BTPE系列化合物显示和监测共混聚合物的相分离。

(来源:Adv. Funct. Mater., DOI: 10.1002/adfm.201707210)

关于人物与科研

在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中国迎来了“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化学领域,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非常优秀的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CBG资讯、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方微博、CBG微信订阅号等平台合力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他们的研究,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风采,发掘他们的科研精神。

参考文献:

  • 1.Adv. Funct. Mater.

原文来自http://www.chembeango.com/news/art?id=15858

看更多有趣资讯,搜ChemBeanGo!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