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主义:价值投资的封神之路

长期主义:价值投资的封神之路
2020年09月08日 19:10 陆家嘴-金融

导语

一本好书,开卷有益,非常棒!

张磊,70后,其高度超越了绝大部分的同龄人。高瓴资本的创始人,新型价值投资者,丰富和发展了价值投资理论,人大校友,耶鲁高材生,师从史文森,超越史文森,我认为他是华人里最接近巴菲特的人之一。

1

从公知嘴里的“愤青”到“重仓中国”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如果你搜索十年前的互联网,还能找到张磊的印记,他曾无意间成为中国互联网风口浪尖上的“网红”,成为当年公知嘴里的“愤青”。

话说2010年,给外国大学捐款这种事还不像现在小潘等富豪做的那么流行,耶鲁大学宣布收到了2002届华人毕业生张磊的888.88万美元的捐款,这个消息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引发轩然大波,网络上公知与五毛迅速展开骂战:小粉红们指责张磊白眼狼,中国人民大学培养了他,不捐款给缺钱的中国母校反而捐款给富裕的美国;公知则照例借机展开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大批判,还有网友以“张磊”口吻编写了一段网文,说在中国是如何受到学校、派出所、户口、护照等层层关卡歧视,而美国那自由和新鲜的空气滋润了他,奖学金培养了他,感恩美国,感恩耶鲁……

真相是,2017年,张磊向母校人民大学捐款3亿人民币,并担任人大校董会副董事长。书中,他澄清了事实,90年代在人大求学期间,就担任学生干部,还组织社会调研,毕业后成功进入体制内,在著名央企五矿工作,没有遭遇啥不公和歧视,如果混到现在,至少也是个国企处级干部了。可是,体制内困不住他那颗驿动的心,年轻人不能安于舒适区,作为来自河南县城的学生,毅然放弃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帝都户口、房子、国企工作、体制内身份,远赴美帝,耶鲁留学,是他在那一刻的人生选择,这一选择重塑了他的人生。

耶鲁毕业后,张磊以乐观主义创业者的心态建立高瓴,坚持价值投资理念,以长期主义和研究驱动发现价值,创造价值,最近更是坚定的宣布“重仓中国”。高瓴不仅是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机构之一,更是搭上中国崛起这趟快车,亲身参与和见证了一批伟大企业的诞生和成长。

2

青出于蓝胜于蓝,师从史文森,超越史文森

张磊在《极少有人理解时间的价值》中写道,他最佩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巴菲特,一个是史文森。“这两个人我都有机会比较近距离的接触。我最佩服巴菲特的首先是他的投资能力。另外我也十分佩服他是一个具有强烈同理心的人,英文就是empathy。我很喜欢这种有同理心的人;同理心能使他更好地去了解年轻人,了解和他不一样的人,了解管理层。”

大卫·史文森(David F.Swensen),是张磊的恩师和伯乐,耶鲁大学首席投资官,早年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前摩根史丹利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巴顿·毕格斯说过:“世界上只有两位伟大的投资者,他们是史文森和巴菲特。”史文森有两本书:《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和《不落俗套的成功》,都值得投资者一读。史老掌管耶鲁大学基金长达20多年,保持了年化回报率16%的惊人业绩,一年16%可能很多散户看不上,连续20年你试试,这是个难比登天的任务!而此前,1970年到1982年,耶鲁基金的年化回报率仅为6.5%,同期其他大学平均回报率仅为11.6%,史文森堪称耶鲁大学的财神爷,被《耶鲁校友》杂志评为“耶鲁价值80亿美元的人”。

史文森保持长期高收益的绝活很简单,就是构建一个耶鲁式“懒人投资组合”:多元化的资产配置、股票为核心、专家打理、低频交易、长期持有、注意成本。史文森把投资从市场交易重新定义为资产配置,核心就是:不要交易,要配置。这恰恰是A股散户的大忌!在《不落俗套的成功》一书中,史文森对广大散户提出了三条中肯建议:

第一,投资多元化,覆盖他建议的六种资产类型;

第二,根据最初的权重,对资产结构定期再平衡(一年一次或两次);

第三,重点关注低成本的指数基金。

在耶鲁大学勤工俭学,为史文森的投资办公室打工的日子,是张磊最早接触到价值投资实战,奠定了他投资思想的基石。但客观说,高瓴诞生后迄今的回报率,超过他恩师史文森的耶鲁基金。张磊进化出的投资思想,也不再是构建再平衡的“懒人”资产组合,而是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一以贯之,强势介入企业发展,作为积极的战略投资者,发现价值,创造价值。

张磊奉行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选择好赛道,好公司,好企业家,并赋能帮助公司变得更伟大,与伟大的公司一起成长。这种投资思想更接近巴菲特,确切地说是巴菲特思想中那30%的费雪部分。老巴的思想据他自己说是“70%的格雷厄姆+30%的费雪”。

张磊在多个场合说过高瓴资本是一家长期结构化价值投资的资产管理公司,他强调“选择时间是投资者朋友的行业和公司”,因此,高瓴的投资策略有四个维度,分别就是生意、环境、人和组织。具体的分析框架和实战案例,在书中多有探讨。

从这个意义上,张磊师从史文森,超越史文森。

3

德不孤,必有邻,崇拜巴菲特,异于巴菲特

齐白石老人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张磊对巴菲特不是东施效颦,而是价值投资思想与中国崛起实践相结合,在本土化应用方面甚至发展了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比老巴更贴近中国,更切合时代。

事实上,巴菲特最近十年的投资回报率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多年没跑赢标普500指数。1976-1998年的巅峰期,巴菲特年化回报率是30.4%;1999-2019年的老年期,他的年化回报率只有9.4%。因为他错过了美国的科技股大牛市,除了最近上车的苹果,FAMMG几乎都没碰。比尔盖茨曾邀请他投微软,老巴拒绝;贝索斯找他融资投亚马逊,他也拒绝了。这都是十倍百倍的大机会,老巴事后谈及自己亦表示遗憾,能力圈真是一把锁,锁定了风险,也放弃了机遇。

张磊的价值投资不同于老巴,更非那些言必称巴菲特的“中巴”们所能比拟的。例如在最核心的概念“护城河”上,张磊定义的“护城河”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他认为:“优秀的商业模式需要有真正的护城河,如何发现或者区分?这可能永远没有正确答案。但我觉得真正的护城河是长期创造最大价值的,而且用最高效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价值。

对于科技与价投,张磊独创出哑铃理论。“科技不是颠覆力量,而是一种和谐再造的力量”,高瓴对科技的理解带来一种全新的投资哲学,称之为“哑铃”。哑铃的一端是新经济的创新渗透,另一端是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资本的使命就是在两者之间建造一座桥梁,改造,融合,赋能。

因此,张磊不拒绝创新,不拒绝风险,对事物永远保持好奇心、诚实和独立,终身学习是他的动态能力圈。高瓴最擅长投的赛道是:医药、消费、互联网、企业服务四大领域,这些行业都具备有高护城河,高ROE(净资产收益率),高ROIC(资本回报率)的特点。

基于其投资理念,张磊是最早发掘腾讯和京东“伟大”价值的投资人。

张磊最早押注腾讯是在2005年,当年腾讯估值不足20亿美元,高瓴初创,他拿着耶鲁大学投的2000万美元种子基金,重仓腾讯,据说赚了不下200倍。如今腾讯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5万亿港币)。

刘强东是张磊的人大校友,也和合作伙伴,张磊是京东最重要的幕后推手。两位校友的股市可以说是一段传奇,很多段子已经耳熟能详了。据说2010年刘强东融资需求只有7500万美元,找到了张磊,张磊告诉强东:“这个生意要不让我投3亿美元,要不我一分钱都不投,因为这个生意本身就是需要烧钱的生意,不烧足够的钱在物流和供应链系统上是看不出来核心竞争力的。”由此可见张磊对于电商的深刻洞察力,甚至超越了创业者本人。为此高瓴还一度被圈内取笑“人傻,钱多,快来”,不久,京东上市,讥笑者的脸肿了……

腾讯与京东的联手,牵线的红娘也是高瓴,是张磊一手促成了两家的战略联盟。江湖传闻,张磊用“库存”和“移动”这两个词,解决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并购案。

腾讯是纯互联网公司,马化腾用易迅平台做电商,脑子里是没有“库存”这个概念的。张磊告诉马化腾:“当易迅做到1000亿元的时候,可能会有两三百亿元的库存,每天都要检查,否则会被人偷、被人贪污、被人损耗。”最终张磊说服了马化腾,说你最大的问题不是赚钱,而是要减少不该花的时间和精力。马化腾终于同意了两家电商合并,以对抗来势汹汹的霸主阿里。随着京东联手腾讯,从此,互联网界格局定型,逐步形成了腾讯系、阿里系两大阵营。

从这个意义上,张磊崇拜巴菲特,独立于巴菲特,不亚于巴菲特。不及老巴之处在于,张磊成功的久期还不够,只有十五年,还需要时间检验。

4

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与伟大同行

总之,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是张磊的自传,也是思想结晶,融汇了他成长为一名长期主义者的心路历程,以及价值投资实践。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与伟大同行。书中展现出来的深度和宽度,令人叹为观止,值得一读。

附录:张磊的演讲和文章

选择做时间的朋友

用“科技+”做正和游戏

数字化转型时要让企业家坐在主驾驶位上

人工智能是对话未来的语言

这是一门需要用一生去研习的必修课

有一条解决当今很多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论一个投资人的自我修养

以价值投资理念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大学筹资核心在于广泛性和永续性

心灵宁静,“延迟满足

叙事:理解过去与未来

“守正用奇”,论耶鲁捐赠基金的投资哲学。

本文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