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落败,仅仅是人性的落败?

共享经济的落败,仅仅是人性的落败?
2018年12月13日 19:13 挖链网

谈到共享经济,大家的普遍概念来源于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其实共享单车并不是两年才有的新鲜事物,早在2007年,共享单车就由政府主导,在我国的各个城市进行普及,那个时候多为有桩单车,主要分布在城市居民小区、商业圈、公交站旁。直到2014年-2017年,以摩拜、ofo为首的互联网无桩共享单车大面积投放市场后,共享单车才得以在一、二、三线城市进行普及,并结合共享经济推广,进而引发了共享经济热潮。

如今共享经济的热潮已经逐渐消退,诸多共享场景在为人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社会性问题。共享单车、充电宝损毁严重,强行变共享为私有猖獗,滴滴顺风车性侵杀人案……等一系列事件,不断撕开人性的阴暗面,从共享经济兴起,到如今热潮消退,仿佛上演着一出关于人性戏码。

共享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便宜,满足了人的“贪”。开始是贪小便宜,再后来发现,原来共享“没人管”,于是有了“私”,而后生“邪”,最后成“恶”。然后呈现出共享经济落败的“观影感受”。实际上,这部戏的导演是人,演员是人,观众还是人,甚至很大程度上他们是同一群人。

于是很多人开始问:“共享经济真的被人性丑陋打败了?”,本篇文章我们就聊一聊人性下的共享经济。

什么是共享经济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说一说什么是共享经济。如果从共享单车直接进入到共享经济的话,就显得太过草率了。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是指:依托网络媒介,将闲散资源的使用权暂时转移的新经济模式,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付出和收益,实现共同获利。

简单说,就是一种以闲散资源为基础的短租赁模式。从这个概念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共享单车并不属于社会闲散资源,其背后是有独立的生产、运营、维护团队。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将其视为规模化制造社会闲散资源,来参与到我们对共享经济的讨论。像紧随共享单车出现的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都属于同一性质。

大家熟知的共享经济除了共享单车,还有一个就是滴滴顺风车,滴滴顺风车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模式,形成私家车车主和顺路乘客的双方受益,并较为充分地利用了闲散资源。

共享经济与人性

共享单车自大规模普及以来,确实为出行带来了很多的便利,社会各界大多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随着入局共享单车的企业越来越多,共享单车的体量实现了快速增长,这种现象在一二线城市尤为明显。2017年,十余家共享单车平台蜂拥而至。同年,十余家共享单车平台相继消失。

大家都看过网上废弃共享单车的图片,说是“车山车海”也不为过。据统计,正常损耗的单车只占废弃单车的20%,剩余80%皆属于人为损毁。新闻上爆出的上私锁、喷漆改色、恶意损毁事件数不胜数,人性的丑陋在共享经济面前暴露无遗。

笔者在这里并不会为人性多做申辩,更不会站在道德制高点对那些丑陋行为进行谴责,因为人性本就如此。笔者曾扪心自问,使用共享单车时,是否像对待自己单车那么珍惜。很可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还去谴责别人,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惺惺作态而已。针对共享单车现象,很多“社会学者”开始笃定指出:共享经济的落败,是人性的落败!我们暂不对这个观点做出评价,先看看滴滴顺风车事件中,暴露的人性问题。

如果说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的商业试水,那么滴滴顺风车则是共享经济的发展方向。然而这个方向,却让人十分沉重,甚至头皮发麻。除去滴滴顺风车的运营策略来说,笔者认为滴滴顺风车等相似的顺风车及拼车服务,是共享经济该有的样子。但是,截止2018年8月26日滴滴顺风车暂停服务,仅仅运营三年多的滴滴顺风车,总计发生性侵案件共15起,涉及案件年龄最小的仅十岁。引起广泛关注的“乐清女孩被害”事件,最终结束了滴滴共享经济的时代。

滴滴顺风车涉及的人命和重大刑事案件,直接引发人们对共享经济的恐惧。当人们谴责顺风车司机的时候,舆论掩盖下的人性鲜艳又赤裸,甚至让人们忘记那些恶意刁难顺风车司机的乘客和在舆论中看戏的旁观者。

或许目前我们无法在共享单车和滴滴顺风车事件中,抹去人性的丑陋。但是如果把共享经济眼前“衰落”归罪于人性,显然是经济思维不成熟的表现。人性的丑陋和伟大是真实客观的存在,万物衡量着人性,人性也在衡量着万物。如果把共享经济看成人性的缩影,那么其视线必然是狭隘和扭曲的。共享经济既然是一种经济模式,应该从经济角度去看待,而不是将其拘束在社会现象中。那些一味地用人性的本质抹黑共享经济的“社会学者”和用共享经济的不足污蔑人性“经济学家”,只是在用哗众取宠的姿态迎合大众心理而已,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言论而推进共享经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也没启迪心灵、提升人类的文明的进程。所以作为一种经济模式的共享经济,人性并不是决定其成败的主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

共享经济的自律

抛开人性因素,单从经济角度来看看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模式,从商业角度来说,是站得住脚的。共享单车经历商业模式的探索到政府政策规范后,荣登巨头的摩拜和ofo以及后来居上的哈罗单车,已经证实了这种商业模式的可行性。虽然滴滴顺风车被关停,但与其相似的顺风车和拼车服务仍然活跃在市场中。所以那些关于共享经济落败、共享经济消亡的言论并不符实。

从大的方面说,共享经济是建立在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背景下的新经济。共享经济的核心立足点是效率和密度,效率产生社会价值,密度决定其成本。共享单车不断增加投放量,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提升效率和体验。另一方面通过增加产量,摊薄商业制造成本。类比到顺风车不断扩招车主,也是相同的道理。

既然商业模式上没有问题,人性也不是决定共享经济的至关条件,那么如今看似败落的共享经济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共享单车和滴滴顺风车只是共享经济的代表,但不是共享经济的全部,如果把他们的败落追责于共享经济,显然是不公平的。不过从他们的实践中,让我们反哺到对共享经济的自我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对大量共享经济应用分析来看,目前的共享场景中,“自律”是非常匮乏的。共享经济本质上是C TO C的商业模式(所以共享单车并非真正意义的共享经济),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借助第三方平台,实现共享。自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大程度上矫正任意环节出现的偏差,保障资源所有方、消费方(即租赁方)、第三方平台三者的权益。这里所说的自律并非单纯的自我约束,而是针对三方受众,有一个完善的规则。就像向社会为了保障制度和稳定,需要制定法律一样,用规则导向自律在共享经济中非常重要。而现有共享经济中,并没有相对完善的自律规则,从而导致了人们普遍看到“共享经济乱象丛生”的现象。

再次用滴滴顺风车来举例,顺风车司机、滴滴平台和乘客这三者均需要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来保障自身的利益。滴滴顺风车在运营期间虽然制定了一些规范和制度,但对于生性桀骜的共享经济而言,并没有起到长治久安的效果。根据部分顺风车司机的入驻情况来看,滴滴平台对司机的筛选是不够细致的,一般情况下申请加入滴滴顺风车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并且到后来出现了专职的顺风车司机,这和共享经济本身就是相违背。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直接拖垮了顺风车司机群体的整体质量。所以作为资源提供方需要自律。

对于乘客而言,没有一个正确的导向。从过往的一些新闻可以看到,一些乘客真的是把顺风车司机当成了司机。人们习惯了“顾客是上帝”消费体验,并自然而然地带入到了共享经济中。我们先不把它归罪于文明素养,因为文明程度并不是我喊一声“提高”,就真的提高的。但从共享经济的概念来说,乘客只算是暂时拥有使用权。“比如说,你的电脑坏了,你向别人借电脑用,好说歹说别人愿意以十块钱的价格借你用一天,如果在使用期间电脑有任何损坏,你需要全款赔付。想必你在使用的时候,会无比在意,生怕磕着碰着。”那么试问,您在乘坐顺风车的时候,有把车弄脏或者损坏就赔给别人一辆车的觉悟吗?当然,上面的例子稍显极端,并且这种共享观念的缺失也不是乘客单方面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乘客和平台长时间矫正和引导的事情,很可惜,没有看见滴滴平台有任何关于“共享观念”引导的措施。最终导致共享经济无法脱离传统消费观念,无法形成全民性的共享意识。所以作为消费方同样需要自律。

平台方的运营方向也是共享经济的能否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前面没有展开说滴滴顺风车的运营策略,当笔者深入了解后发现,滴滴顺风车在运营策略上有严重的恶性引导。

从以上的宣传海报上我们可以看出,滴滴一直在有意引导车主和乘客向做朋友、找伴侣、约会的层面迈进。如果没有性侵案件,我们并不觉得这种温情浪漫的宣传有什么问题,甚至觉得这种调性给网约车赋予更多的人情味。但正是这些“人情味”,奠定了一件件让人痛心疾首案件发生的隐性祸根。不过必须声明的是,滴滴顺风车的引导性宣传,并不能成为人性丑类的借口。但是作为平台方,这种运营策略的决策在现在看来确实不够深思熟虑。归于共享经济利用闲散资源的本质来看,它应该是一种理性的物品租赁交易,和人情无关。在顺风车的定性上,滴滴并没有全然贯彻共享经济的立场,而是用吸引眼球的方式扩大用户体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共享平台的自律,同样决定着共享经济的成败。所以作为第三方共享平台,更需要有完善的自律规则,并且做到统筹三方,形成良好的自律共识。

笔者从顺风车司机、滴滴平台到乘客的自律上,阐述了规则在共享经济中的重要性。而做到基本的规则性自律,仅仅是共享经济创造价值的第一个门槛,未来的共享经济除了建立规则,还需要共享观念引导、政策约束和场景突破。

共享经济的未来

前面我们有谈到现在共享观念缺失问题,首先摆明的立场,共享观念缺失并不能归罪于某一方。它是共享经济自身必须面对的问题,需要在长时间的实践和贯彻中进行普及。一个有优秀的经济模式,并不会强迫用户拥有何种观念。把共享观念单独提出来,仅仅是因为在以上所述案例中,对应的共享模式并没有相应观念的传达,并成为了其落败的一个因素。那么什么是共享观念呢?其实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笔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对共享经济做了大量的资料查询,从笔者角度出发,共享观念应该是一个全民性的共识观念,人人接受且人人维护。可以简单的具象陈述为:对于共享资源,消费者仅拥有暂时使用权,并在共享结束后,保证其完好性、便利性以及安全性,在下一次被共享时,获得没有折损的共享体验。

如果说共识观念是共享经济未来长期深耕的目标,那么政策约束和场景突破则决定了共享经济会不会有未来!

从共享单车和滴滴顺风车中,我们都或多或少看见了政策的干预的迹象。2017年8月中旬,上海市交通委向各共享自行车企业下达通知,暂停新增投放车辆,并要求各企业加强对违规停放车辆的清理。滴滴顺风车在下线前,不断被各地运输管理局约谈整改。政策的干预可以直接有效的促使共享平台的形成自我规范,保障共享前、共享时及共享后的社会治安和人身财产安全。但是从共享单车和顺风车的事件中,我们也看见了政策的滞后性和弱干预性,没有让我们获得规范、安全的共享体验。所以在当下共享经济的发展中,需要政策的更加具备前瞻性和强干预性。

目前大多数的共享经济是生搬硬套了共享模式,在应用场景上存在先天的弊端。像共享单车这样需要靠庞大的市场占有量才能获得盈利的共享模式,非常依赖资金,资金链一旦出现断裂,直接就可能导致一个企业的覆灭。从这一点来说,应用场景是共享经济的灵魂,是商业体系保持盈利的根本。如果想要运用共享经济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那么场景突破就是身处共享领域的企业,需要下功夫研究的课题。

在很多人看来,共享经济从热潮到落败,不过两三年的时间,也有一些人对共享经济逐渐失去了信心。但共享经济并没有真正落败,从新经济的角度展望共享经济的未来,我们看见的一个可以为人类带来巨大便捷、为社会带来巨大价值的经济模式。相信很多人感受过在共享单车被禁止投放时,找车的困难。也感慨过滴滴顺风车被下架后,很难找到价格实惠的顺路车。是的,共享经济给我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不需要过多阐述。多给共享经济一点时间,我们期待在未来,共享经济会更加规范、人们的共享观念会更加强烈、可被共享的场景会更加丰富。相信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共享经济的胜利,也是人性的胜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