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愤慨发问「图片误用」在中国可以被除名吗?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空前绝后”

饶毅愤慨发问「图片误用」在中国可以被除名吗?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空前绝后”
2021年04月10日 19:39 AI科技评论aitechtalk

昨晚,饶毅在其公众号“饶议科学”发文表示: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但愿“空前”也是“绝后”。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左上角的署名是「活久见」

此文一经发出目前已在知乎热搜总榜上排在了第三位,有上千万的热度。

1

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但愿“空前”也是“绝后”

关于第一点“图片误用”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事情发生在1月21日,科学技术部对此几位学者相关论文涉嫌造假问题作出处理通报。

通报结果总结如下:

曹雪涛、李红良与耿美玉 3 人不存在造假,但论文存在图片误用;而裴钢与饶毅的涉嫌论文未发现有造假。

对于此通报结果,网友一时高呼:低情商,学术造假;高情商,图片误用。

而关于第二点不懂科学的小官僚有点芝麻大的权力就认为自己可以公然宣称科学实验不用重复,这句话也不知是在指谁。

图注:

图文无关

饶毅之后在昨晚的文章中表示:

如果这两条成为中国评判科研学术不端的标准,那么中国就再无科学研究不端的可能性,有不端也可以同样轻易化解。

2021年就有成为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的危险。这种危险,对中国、中国人民都是危害,只有利于把中国高尚的科学变成低级趣味江湖的小人。

这里的“小人”到底指的是哪个人、哪群人,由于饶毅老师没有明说,因此实在令人「难以猜测」

这种危险的来源概是因为在1月26日时,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公开对饶毅举报裴钢事件的处理意见表示,举报中涉及论文与2019年11月网传饶毅质疑裴钢院士的论文为同一篇,而在科技部发布的《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中已经明确说明这篇论文“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因此不再对该论文进行调查。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会议中,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裴钢院士「回避了」

饶毅接着在昨晚的文章中表示:

有人假惺惺建议,学术批评只能在英文学术刊物进行,不能有中文文章。其实,这种人的多数(但非百分之百)是寄希望中国大多数人不读英文,只有英文批评就可以溜过去。

考验这些人的时间来了:七个国家、三十几个大学、逾百位科学家一而再地严重质疑同一篇文章,在中国,会得到严肃调查、严格处理吗?

答案,恐怕很不确定。

元年刚被宣布中国无造假,笑话又来了,虽然可能是黑色笑话。

2021年4月7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比利时、捷克等7个国家、三十几个大学、逾百位科学家(包括华裔科学家)发表文章,再次批驳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杨辉研究员与2013年发表的《细胞》论文。

简而言之,2013年杨辉的论文普遍不能被重复。

科学界常常就算了,没有人纠结这种。

但是,可能是因为被浪费时间和资源太多而气不过,一些科学家义愤填膺联合执笔于2019年发表批评2013年论文。2021年杨辉发表对批评的反驳。2021年这些科学家再反驳。

活的太久了,没有见过七个国家、三十几个大学、超过百位科学家反复质疑同一篇文章。

这位杨辉,2020年4月在《细胞》还有一篇文章,被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质疑是偷付向东实验室的想法,而这篇文章最近也被哈佛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的著名美国教授怀疑,并有多位华人教授质疑可靠性(见:https://mp.weixin.qq.com/s/AIdZ7k3dm8AlQZB0WFyi9A)。

但愿中国人的科研文章被“七个国家、三十几个大学、超过百位科学家反复质疑”只有这空前的一次,而绝后。

2

“图片误用”在中国可以被除名吗? 

一篇文章似乎不足以表达出饶毅对此事的愤慨,就在今天上午,饶毅又发文问到:“图片误用”在中国可以被除名吗?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饶毅回答的三个答案。

1、陈列事实,表示此事很严肃:

第一个答案是:可以。

发表科学论文的照片,不是临时拍照,而是多年实验中一张一张积累的。写文章时一张一张挑选的。图片误用,一张是有可能的,几十张误用是除了造假不可能发生的。即使是误用,如果超过十张,这种实验室也应该被关闭。

据通常可靠的人告知:2020年调查过程中,被调查实验室的学生明确承认造假。后来出现“图片误用”的开脱方式,恐怕吃惊的不仅是关心中国科学健康的广大科技人员,也包括当事人。 

习惯性无赖这么容易逃脱,当然变本加厉。 

那些在科学上毫无建树、但在国内扮演科学家的江湖术士敢于编出“图片误用”,欺骗国家、欺负中国科学界,恐怕不是笑话而且是严肃的问题

2、举出中国当年的处罚案例:

第二个答案:类似图片误用的问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曾经被严肃处理,涉事研究员离职。

那是2009年,对于“图片误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神经科学研究所,也给予开除的处理。 

当时,神经所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在美国《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一篇论文,其中一个图重复用于两个图,被发现。研究员称图片误用,实验室还有另外一张图片。这张图片是实验的对照,不是实验的结果,可能是“误用”中最轻的一种。 

在神经所的所长蒲慕明提请下,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组织调查后,神经所要求该研究员离所。这位研究员好像是去了当时由裴钢领导的同济大学任教。 

神经所后来还有过一篇文章,在投稿过程中被审稿人发现问题,神经所对涉及的实验室的研究员也有批评。这一问题没有出现在发表的文章中,因为审稿过程中被发现。 

前后对比

而十几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

2020年4月,神经所研究员杨辉发表的文章,被加州大学的付向东指控涉嫌剽窃想法。2021年,这篇文章被哈佛大学、霍普金斯教授质疑。

同样是杨辉,2013年一篇论文被七个国家、三十几个大学的逾百位科学家一再严重质疑。如果认为这种空前的质疑不是怀疑造假,那恐怕是疯了。

2009年,几张图片误用可以导致除名;2021年,几十张“图片误用”有很多人奇奇怪怪地进行捍卫,在有人承认造假后给予开脱,令人惊讶。 

灵魂三问

2021年与2009年比,在维护学术道德方面,神经所是退步了还是进步了,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是退步了还是进步了,中国科学院是由优秀的有良心的科学家主导进步、还是由不学无术的小官僚(如中科院道德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推动后退,(现在海内外华人科技工作者和今后的历史学家都在)拭目以待。

3、正面直击问题:

对标题问题的第三个答案:有没有适当的处罚,取决于江湖术士(或蜕变为江湖术士的人)主导,还是关心中国科学未来、为中国科学发展敢于负责任的人主导调查。

这个问题现在就明摆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有/无)道德委员会、以及(任何愿意对号入座的单位)....的面前。

3

尾声

在这篇文章之前饶毅之前就曾说过,这一事件的最大危害,是让中国生物学界从此成为世界的笑料。

在之前中科院道德委回应“不再调查”后,饶议科学公众号发了一句话:

太外公 录 孟子

和一张图片:

文中文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