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京东发布了一封《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犹如在沉寂已久的战场上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引发了“外卖大战”话题的热议。
信中不仅指出存在平台强迫骑手“二选一”的问题,还宣称将直接招收10万名全职骑手,以此拓展京东到家的运力体系。美团迅速回应,称“相关内容纯属编造”。这场口水战,实则是两大互联网巨头在外卖领域拉开新一轮较量的号角。
为何由京东和美团这两家行业头部企业发起?
京东再战江湖,京东并非首次尝试进军外卖领域。早在2015年,京东曾上线“到家+”业务,但未能与美团、饿了么形成有力抗衡。此次卷土重来,一方面,京东物流、即时零售等体系趋于成熟,在“同城配送”这个广阔战场上,已积累了足够“兵力”;另一方面,也是当下零售业从“全渠道竞争”走向“全场景渗透”的必然之势。
京东的物流体系一直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经过多年的布局和发展,京东物流在仓储、配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能力。这些优势使得京东在同城配送领域具备了强大的基础。此外,京东的即时零售业务也在不断拓展,通过与线下商家的合作,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其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竞争力。
美团则是守擂者。在外卖领域,美团占据超过70%的市场份额,堪称“王者”。京东的高调进场,自然令其不能坐视。美团在外卖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创新,逐步建立起来的。美团不仅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商家资源,还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和提升服务质量,保持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美团的算法优化是其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之一。美团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订单的高效分配和骑手的精准调度。这种算法优化不仅提高了配送效率,还提升了用户体验。此外,美团还通过不断推出新的功能和服务,如智能配送系统、骑手安全系统等,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补贴战”到“体系战”
过去,外卖平台的竞争主要集中在补贴上。通过高额的补贴吸引用户和骑手,平台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然而,这种补贴战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金,还导致了市场的无序竞争。随着市场逐渐成熟,补贴战的效果逐渐减弱,平台开始转向更加系统化的竞争手段。
京东此次选择从“骑手”这个最基层的群体入手,策略上颇有深意。一封“致骑手”的信,不仅是情感上的拉拢,更是价值观宣示——在高度依赖“人”的配送行业,谁掌握人力资源的主动权,谁就有资格定义服务质量。这是京东的野心所在,也为整个行业提出了新的命题:外卖平台,能否真正以人为本?
全职骑手计划。京东此次另一个引发广泛关注的举措是提出“将招聘10万名全职骑手”,而不是采用传统的“众包”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灵活用工”模式的一次挑战。长期以来,外卖平台以“骑手不是员工”的方式规避用工责任,导致骑手群体缺乏基本社保、工伤保险、稳定收入等保障。
京东若真能落实“全职化”用工,意味着将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提供固定收入和安全保障,这无疑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但与此同时,也有声音质疑:10万骑手的编制,会不会只是“名义全职”?平台是否会设置绩效门槛、“变相裁员”?
骑手命运的关键拐点?
“外卖大战”,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意味着更多优惠;对资本市场而言,是另一次对抗与收割的循环;而对骑手而言,则是一次命运的关键拐点。
过去几年,尽管平台在规模上快速扩张,但骑手收入增幅有限,甚至面临“单价压缩”、“奖励取消”等问题。许多骑手抱怨:“以前一天跑10小时能挣400,现在跑12小时只挣300。”这不仅是平台竞争压低成本的结果,也反映了劳动者在算法面前的无力。
如今,平台若想争夺运力,就必须先争得骑手的“心”。而争心之道,离不开“实打实”的福利政策。例如:
提高基础单价与奖励透明度:确保骑手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收入情况,避免因算法不透明而产生的不公平待遇。
缩短结算周期,确保及时支付:减少骑手的经济压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为骑手提供意外险、健康险等保障:在骑手遭遇意外或疾病时,能够得到及时的经济支持。
设立职业晋升通道,如转岗为管理者:为骑手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提升他们的职业尊严。
开放申诉机制,避免算法“一刀切”:在特殊情况下,骑手能够通过申诉机制获得合理的处理。
市场对这场竞争的反应是复杂的。一方面,投资者对京东的高调进场表示关注,认为这可能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另一方面,市场也在观望美团的应对策略,以及双方在竞争中的实际表现。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这场竞争不仅关乎订单、份额和用户,更关乎平台的长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投资者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短期的市场份额争夺,更是平台在技术创新、服务质量提升和骑手福利改善方面的实质性进展。
寄望这场竞争,成为“劳动正义”的起点
京东与美团的博弈,短期看是商业策略,长期看是平台治理理念的分水岭。中国的外卖行业已经走过“野蛮扩张期”,如今应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被认真对待的,是骑手——这个撑起整个行业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并不奢望平台立即实现“全面员工制”、“全员五险一金”,但至少,它们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迈出第一步:
用制度替代算法随意:通过规则明确骑手权益与义务,避免“算法黑箱”主宰一切。
用温度替代冷漠运营:建立人性化管理体系,尤其在极端天气、假期等特殊时期给予合理安排。
用共享替代剥削机制:设立“骑手共赢基金”或“红利计划”,将企业增长红利部分返还给长期贡献者。
这一切,并不只是平台“良心”的体现,更是商业理性使然。因为在社会关注度日益提升、政策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以人为本”将是平台赢得未来的唯一路径。
愿这场战争,不只是利润之争。
任何行业的竞争,最终都会回归价值的重新分配。在这场外卖大战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订单、份额、用户的抢夺,更是一个关于劳动价值、平台责任和社会公平的深层议题。
当资本的战争落幕,希望留下的是更高效的体系、更温暖的制度和更有尊严的劳动环境。如果京东与美团,最终在你争我夺中,反而激发出改善骑手处境的“良性竞合”,那也许才是这场“战争”最值得称道的意义。
毕竟,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最后一公里,总有人在风雨中替我们奔波。
特邀作者陈思进丨国际金融专家 华尔街投行高管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