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病:手机依赖症让人堪忧

现代心理病:手机依赖症让人堪忧
2018年03月21日 16:57 言炎杂货铺

手机信赖症

你得手机依赖症了吗?

经常使用手机的你是不是也担心自己是否得了“手机依赖症”了?那么就做个小测试吧!如果下列问题有一半以上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很有可能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你可千万别不在意,一定要小心对待噢。

1.你是否总是把手机放在身上,如果没带就会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

2.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你会不会感到不适应,并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是否有未接电话?

3.你会不会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做自己的手机在响。

4.接听电话时你是不是常觉得耳旁有手机的辐射波环绕?

5.你是否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拿出手机看看?

6.你是否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

7.你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吗?

8.当手机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信号时,你会不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而且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9.最近经常有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出现吗?

都是手机“惹的祸”

笔者的朋友是一位公司的主管,他生性活泼开朗,不但在公司业务上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得让同事们羡慕不已,平时还总喜欢用幽默的话语逗大家开心,同事们都称他为办公室的“开心果”。可最近这位朋友不知怎么了,一改往日幽默风趣的神态,整天变得闷闷不乐了,还动不动冲着同事发脾气。笔者询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才说前几天,小偷光顾他的身边,把他心爱的手机偷走了。他说,现在身边没有手机,好象总感觉到心里少了什么,总不踏实,而且心情烦躁,总提不起精神来。虽说上班、下班,办公室、家里都有电话,没有手机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但是我的朋友因手机丢失而表现出来的莫名其妙的烦躁和失落,是一种典型的手机信赖心态。

随着手机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手机价格的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了。手机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必需品,一刻也不能缺少了。一旦离开,很多人的情绪就会出现极端的变化,要么言语粗俗、烦躁不安;要么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甚至在一般人看来很正常的一些事情,如手机没电、信号减弱、别人呼打不多等也会造成他们的紧张和烦躁。特别是那些长时间使用手机的用户,有着更为明显的手机依赖症。

张某原来在一家公司从事销售工作,前不久,他换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新岗位。没过多久,他却感到情绪低落、浑身不舒服,动不动就发脾气。近日,他来到中南医院心理科咨询,心理专家黄怀钧教授经过仔细询问,认为张某的反常表现是手机“惹的祸”。被诊断其表现与手机的使用有关,属于“手机依赖症”。

原来从事销售工作的张某因为联系业务,手机整天响个不停。换了负责质量检验的岗位后,他不再频繁使用手机。以前整天响个不停的手机声音没有了,这让他觉得非常不适应,仿佛与外界失去联系,整天生活在焦虑中,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黄怀钧教授认为“手机依赖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多见于比较孤僻、自卑、相对缺乏自信的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心理不适应状况出现增多趋势,特别好发于白领人群。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手机,无意识中手机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在来电数量突然减少或手机丢失情况下,通常会出现相关症状。

手机依赖,真的让人无可奈何?

曾几何时,我们把青少年上网成瘾当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加以探讨,家庭、学校、社会对这个问题备加关注,如何挽救那些沉溺于网络中不可自拔的青少年,一直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捷、高效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它的负面影响。网络给传统人际关系带来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传统的人际交往都是“事实”的,很难想像与一个性别不清、职业不明、年龄不知的人交往。而网络把交往带入了一个完全虚幻的空间。网上的你绝对可以是一个与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的形象,你可以“创造”一个你想要的自己,却不必顾及后果。没有人会知道你说话结巴,也没有人看得到你大脑袋小身体的羸弱形象,你丝毫不用担心被嘲笑,不高兴了拔掉插头完事。于是,在现实中被压抑的自我就破茧而出了。网络让许多青少年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有一种酸楚叫无奈,正如网络所带给人们大量、及时的信息以及快捷的生活一样,手机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的改变是巨大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随时随地,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无论多远,瞬间片刻便可听到对方的声音。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使手机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话工具,而成为担负起更多职责的“私人助理“。

手机会不会也像网络一样,让人沉溺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明明知道过份信赖手机不好,但我们有很多人在很多时候却真的是“无可奈何”!

随着手机在中国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手机持有者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这个“爱物儿”,哪怕只是半天儿不见,也会魂不守舍,坐卧不宁。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捷的同时,也将一种“新鲜病”——手机依赖症“捆绑销售”给了现代人。研究表明,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尤其青睐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学生三类人。

手机的花样及功能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地推陈出新,第四代移动通讯服务(4G)带动了微信、QQ、自拍视频等快速普及,未来会发掘出更多前所未有的人际沟通方式。更深层的忧虑隐藏在对技术进步的乐观之下,这个人类一手缔造的小玩意儿是否发展得太快了、以至于变成了不受控制的疯狂物?究竟是我们在控制手机,还是手机在控制我们的生活?电视、电脑都曾经面临过并且仍在面临类似的责问,现在,轮到手机了。

有了手机,你不能再以“现在不在”的借口逃避不想接听的电话,许多人因为手机而被迫将8小时工作时间无限延长……正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时刻保持联系的渴望催生了手机,他们害怕错过任何一条信息,努力让自己生活在“信息气泡”中,并且带着“气泡”跑来跑去。

手机,没有我你怎么办?

没有我你怎么办你的泪水谁为你擦干

谁帮你打伞安慰你心烦

失眠的夜你最怕孤单

没有我你怎么办你的心事还有谁明白

为什么放手为什么离开

不是说好吗要一辈子相爱

----这是一首很经典的老歌!只不过在这里我们把何润东换成了“手机”。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出现“手机依赖症”,中南医院心理科咨询,心理专家黄怀钧教授解释说,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这些原因使得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手机无形中在这些人的心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旦手机没电或来电频率突然降低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这实际上也是人空虚、寂寞的表现。

而白领阶层往往是对手机最为关注的人群,加之工作压力大,对手机的依赖性也相对较大,因此这种心理的不适应状况在白领人群中的发生率也出现了增多的趋势。此外,一些性格内向、心理空虚、缺乏自信的人是感染“手机依赖症”的高发人群。这些人往往交际圈小,朋友少,想与外界联系又不积极主动,只能借助于手机来排解孤独感和证明自己的存在。还有一些人通过频繁接电话来向别人显示自己工作繁忙,以此证明自己在社会上的重要性,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学生人群也是“手机依赖症”的高发人群,黄怀钧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平时的学习压力太大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或无聊感,通过手机短信和游戏来对自己进行一种补偿,另外一种原因则是因为交了异性朋友而出现手机使用率上升。

信息社会,最重要的是就是信息,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手机成为信息沟通不可或却的沟通工具。为什么我们如此依赖手机?当年没有手机的时候我们不是也过得好好的吗?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手机忘带,惴惴不安,怕泄露秘密,更怕别人找不到自己。手机忽然丢了或坏了,气急败坏,当务之急是马上去买新手机。失去了手机我们就像失去了整个世界一样恐慌,因为这意味着你从关系网上掉线了。而社会生活瞬息万变,掉线一会儿,就有错过什么的可能,比如《手机》里的严守一就错过了跟奶奶见最后一面的机会。

手机之道——该关机时就关机!

冯小刚说,手机改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这话有点夸大其词,但如果说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相信每一个人都深有体会。我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如果有一天手机没带,就有可能像严守一一样魂不守舍。

如何克服手机依赖症已经成为手机用户非常关心的话题了。手机日益普及的今天,因手机而引起的心理不适症状,在年轻人中渐渐增多。心理专家把这一症状称为“手机依赖症”。专家称系统脱敏疗法可治疗该症,即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将生活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其实手机依赖症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病症,“手机依赖”只是一种焦虑、一种期待、心理渴求;只表现为心理依赖,因而都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反应,克服手机依赖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和转移自己的思维,尽量不要去想有关手机的事情。

那些因为工作性质而对手机产生依赖的人,实际上是由于部分固定交际对象的突然消失而带来的交流欲望的中断。这类人可以在生活中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子,利用闲暇时间参加一些联谊活动,定时和几个固定好友小聚谈天来排解抑郁的情绪,使自己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若是那些对手机习惯性依赖的人,则应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接触,多读读书、看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外出散步、郊游、健身等。如果对手机依赖过于严重,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除了采取思维调控法外,现在有不少政府和通信研究部门也在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在大力发展和使用移动通信的同时,也要采取措施,克服手机依赖症对人类的困扰。

无论如何,科技是“中性”的。而,手机毕竟只是一种科技工具,最重要的是使用者的态度,适当地使用手机,切勿本末倒置让它主导生活的一切。尤其在休息时刻,敢敢让手机与你一同放放假,好好享受当下的悠闲和宁静吧。

总而言之,手机之道在于——该关机时就关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