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领航,对话中国好公司:解码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基因”与传播之道

新质领航,对话中国好公司:解码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基因”与传播之道
2025年02月19日 10:29 吴其伦

2025年2月18日,我有幸受邀参与新浪财经与东方证券联合发起的《新质领航 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巡礼》活动,实地探访了阿里巴巴(夸克)与字节跳动(飞书、火山),与企业代表深入交流,近距离感受了科技创新与战略布局的碰撞与融合。

这场活动不仅展现了头部企业如何以新质生产力驱动行业变革,更揭示了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技术创新、生态协同与开放传播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智能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生动注脚。

在阿里巴巴集团,夸克团队以其AI搜索引擎的技术突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智能科技对传统搜索边界的重构。作为PC端AI产品的先行者,夸克通过多模态交互与语义理解能力的不断升级,正在逐步打破传统搜索的“信息孤岛”困境。

其AI系统能够基于用户的模糊需求,自动关联场景化服务,如输入“论文写作”,即可智能推荐文献库、查重工具及学术规范指南,实现了从“搜索答案”到“提供解决方案”的跨越性转变。

这种技术革新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更通过开放接口与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技术赋能—场景落地—生态共赢”的良性循环,展现了夸克在智能科技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前瞻视野。

而字节跳动的飞书团队,则以其数字化协作的“中国方案”,为我呈现了另一幅创新图景。飞书作为企业协作平台,以“ALL-in-One”理念整合了文档、会议、项目管理等多种功能,其底层逻辑与当前智能科技发展的生态化趋势高度契合。

特别是飞书多维表格支持低代码开发,可快速搭建定制化管理系统,这种灵活性与便捷性,让我联想到了激光显示技术通过标准化模块适配多场景的创新思路。

火山引擎的自研多模态视频生成模型OmniHuman,虽然尚未对外开放,但已在小范围内测中展现出影视级内容生产能力,有效解决了人物手势崩坏、非真人图像适配等业界难题。这种“技术储备—场景验证—渐进开放”的路径选择,既规避了技术滥用风险,又为未来的商业化应用预留了广阔空间。

在智能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的传播与认知同样重要。在座谈环节,我提出了“技术创新需与传播力并行”的观点。当前,许多企业仍存在“重研发、轻宣发”的倾向,导致技术成果难以被公众所认知和理解。

客观地说,阿里与字节都显得比较低调,比如,在众多大模型中,像我这样的内容创作者竟然是昨天才在活动现场下载了夸克与通义大模型,至于飞书,我们公司一直没有用过。尽管,夸克通过“AI+搜索”重塑用户习惯,飞书以“协同办公革命”为标签占领用户心智,均体现了他们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也注重传播,可从实际来看,他们的传播做得还略欠火候。

在这方面,我建议他们学习周鸿祎,他的送100辆新能源汽车的事件传播无疑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这一大胆且富有创意的营销活动,周鸿祎不仅成功吸引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关注,更巧妙地将其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传播方式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更在公众心中树立了企业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形象。

除了制造事件传播,我觉得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力提升技术传播效果:

一是故事化传播,借鉴小米“新质领航”活动中“走进工厂”的体验模式,将技术参数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场景叙事,让技术更加贴近公众生活;

二是生态化联动,如光峰科技与华为问界M9的合作,通过产业链协同放大技术影响力,形成共赢局面;

三是社会责任绑定,突出技术解决社会痛点的价值,如飞书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夸克推动教育普惠等,强化公众对技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次考察给我最深刻的启示在于,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一场“认知觉醒”。一是技术觉醒意味着从单点创新转向系统性突破,如夸克的AI生态与飞书的协作闭环;二是产业觉醒则通过跨领域协同开辟增量市场,如激光显示与AI技术的融合创新;三是传播觉醒则是让“隐形创新”成为“显性价值”,推动技术红利向全社会外溢。

在我看来,创新不应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应成为时代进步的协奏曲。期待更多企业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让新质生产力的光芒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未来的智能科技创新发展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觉醒”,共同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