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别做梦了,小米不是造车的那块料

雷军别做梦了,小米不是造车的那块料
2021年02月24日 20:12 互联网分析师于斌

“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雷军无意间的一句话,竟然被视为至理名言,也被很多创业者奉为圭臬。近日,一则关于小米确定造车的新闻,引发了热议。甚至有媒体有鼻子有眼的宣称,造车将被小米视其为战略级决策,并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这也让人们不禁猜测,小米是否意在抓住“造车”这个新风口?

消息传出后,小米的股价应声瞬间爆涨,虽然盘中出现回落,但是最终收盘,当日涨幅6.42%,市值增长超过900亿港元。由此可见,如果小米“造车”,至少会成为资本眼中的“风口”。不过,随后小米集团官方作出回应“等等看看,暂时没有”否认造车,不实新闻也不攻自破,整个事件也十分耐人寻味。

只是,小米辟谣并不及时,而是在小米股价飙升了以后发声。因此也有业内人士提醒:小米造车难度大,谨慎成资本游戏。

「于见专栏」认为,虽然小米在智能手机领域红利见顶、增长乏力,但是在智能家居方面依然空间无限,以目前小米的发展状况,其短期内造车的可能性不大,且胜算难料。

造车领域刀光剑影,小米入局或为时已晚

时至今日,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进入了存量市场的角逐。因此,曾经以智能手机发家、风光无限的小米,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压力。

因此,寻找新的增长点,为投资人带来更大的信心,也成为小米未来发展的必然之举。早年,小米随后向资本市场讲述智能家居的故事,或许便是缘由于此。

只是,对于造车的无意碰瓷,无论消息是否属实,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小米现在入局造车行业,并非是最佳时机。要么时机未到,要么是入局已晚。

造车故事的影响力,通过小米造车消息传出后的股价飙升,就可以窥见一斑,而且,通过蹭热点带来股价飙升,也并非没有先例。

此前,Faraday Future就为贾跃亭圈到巨资,恒大汽车在未卖出一辆汽车的情况下,市值位居大陆车企第二位,创立仅6年的蔚来市值节节高升,达到

856 亿美元,而小米的市值则为900多亿美元。

在有特斯拉、蔚来、恒大汽车这些先例的情况下,小米将目标投放这个方向,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目前小米可能正如其官宣的回应所言:小米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而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实际上,小米对于造车的关注,甚至可以追溯到2013年。彼时,雷军亲自拜访特斯拉掌门人马斯克,也表现出了对新能源造车行业的极大兴趣。

此后,关于小米要造车的新闻就甚嚣尘上,但是一一对小米否定。最让吃瓜群众捕风捉影的,是2014年,有网友在网上爆出小米汽车的谍照,以及2017年小米与北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但是最后都没有了下文。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小米造车是噱头也好,碰瓷也好。这些消息可能并非没有来由,也不是空穴来风。但是小米却从来没有正面回应,即使是否定,也是闪烁其词,这也不得不令人怀疑,这可能真的是一场资本游戏,更有可能是迎合广大吃瓜群众口味的一场闹剧。

总而言之,如果小米此时入局,更像是搅局。唱衰之声居多,看好者甚少。

造车巨头云集,小米造车优势何在?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经百年。在燃油车主导的时代,因为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也有着极高的技术难度、超高的技术壁垒。因此,一直是头部企业垄断的格局。一些百年老牌的行业地位,更是无人能够撼动。

例如,以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车企为代表的企业,掌握着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因此也长期占据燃油汽车的主导地位。

但是近年,在国内,燃油汽车已经逐渐被新能源汽车所取代,其优势也被削弱,有些企业也逐步转型为研发新能源汽车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

从行业趋势来分析,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我国汽车消费特别是居民自用的乘用车消费呈现大众化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开始,我国乘用车产销量占汽车行业整体产销量的占比不断提升,乘用车已成为拉动中国汽车产销量增长的主力,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汽车市场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增长后,2018年开始进入微增长时代,进入了调整期,预计这个调整期将持续3-5年左右。

据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18年乘用车产销量开始下降。中国乘用车汽车产量2018年为2,348.87万辆,2019年为2,134.18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9.14%。

这也意味着,调整期内乘用车市场空间已在逐步缩小,而随着造车企业数量的增加,整体面临的竞争也将越来越大。

而且,无论是在传统造车行业,还是新能源行业,都是巨头云集。在五菱、长安、长城、比亚迪、上汽、吉利等传统车企的品牌影响力下,甚至连最近几年崛起的造车新势力,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抛开传统车企,以小鹏、蔚来、理想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多数是科技型企业的新锐,早年破圈入局,且目前均登录二级资本市场,背后有雄厚的资本助力,实力也不容小觑。

与此同时,以百度为代表智能造车企业,更是因为掌握了智能硬件、软件等核心技术,而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快马加鞭。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造车领域,尽管目前有科技加码、资本助力,仍显不愠不火,但是毕竟代表了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但是,其相对目前炙手可热的新能源造车领域,进入门槛更高,技术壁垒更加坚固。

反观小米,无论是从哪个领域切入造车,都没有明显的优势可言。

「于见专栏」认为,汽车产业不同于智能手机,只需要采购到核心部件、有自己的软件技术,组装起来贴上牌子就可以出售。这个产业不仅有较高的技术门槛,更是一个严重依赖上下游资源的产业。因此,产业链长、业务繁重是这个行业的明显特征,也是名副其实的重资产创业项目。

因此,小米选择造车,如果只是从股价维稳的角度,玩资本运作,或许可以短期拉升股价,收割一部分散户的韭菜。但是从整个行业,甚至小米本身的发展来说,或许并无多大裨益。

因为目前的汽车行业,无论是从趋势还是从进入门槛来看,新能源汽车才能代表未来。但是众所周知,当下的电动车技术并不成熟,续航时间与充电问题就是该领域的最大瓶颈。这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用户的核心痛点。恐怕以小米目前的技术沉淀,也不能短期解决。

那么,整个新能源造车行业,也就没有必要多一个小米。因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小米涉足汽车行业的最大可能,是与车企合作,从产品、渠道、营销等方面,分得这个市场的一杯羹,而不是躬身入局,亲自造车。

小米造车有多高价值?或许代价沉重

2016-2017年乐视的危机与瞬间崩塌,惊醒了很多创业者。据了解,乐视的崩盘,与其高速扩张不无关系。从电视行业跨界到手机行业,乐视不仅没有实现华丽转身,反而陷入资金链断裂的泥沼,无法自拔。尽管这有其扩张不当的元素,但是同时也说明了隔行如隔山的道理。

宏观上分析,彼时的乐视,无论是技术能力、产品能力、融资能力甚至是营销能力,以及其拥有的渠道资源,都不亚于小米。但是即便如此,乐视也没有度过它的几次危机。

此时的小米,与当初的乐视何其相似:处于行业头部地位,有着充足的现金流与扎实的用户口碑。因此,小米造车,也必然会全盘考量其入局的价值与回报,评估其应该付出的代价与风险。

2020年初,雷军发布新年全员信:确立智能时代“5G+AIoT”战略,5年投入500亿元。但从2020年Q3的财报数据看来,互联网服务业务的营收为58亿元,比二季度减少1亿元,增速也从二季度的增长29%下降至8.7%,甚至毛利润被手机硬件业务反超。

以目前小米的营收结构,以及其围绕AIOT布局的智能家居业务来分析,小米的未来战略已经十分清晰。智能硬件与软件服务相结合,打造智能家居生态或许才是其原本的基因。

据了解,小米智能家居最初是围绕小米手机、小米电视、小米路由器三大核心产品,由小米生态链企业的智能硬件产品组成一套完整的闭环体验。目前,也已经拓展至智能家电领域,并且斩获颇丰。

也就是说,小米好不容易苦心经营的智慧家居领域,已经根基渐稳,行业地位也逐步凸显。此时改弦易辙,扎根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造车领域,其胜算几何,不言自明。

雷军曾宣称,米聊、小米手机和MIUI系统是小米业务版图的“三驾马车”。然而,2021年2月19日12时整,小米“米聊”在运行十年后正式关闭服务器,以后将无法登录和使用“米聊”,停服后的APP也无法导出用户在内的任何信息。由此,三驾马车之一的米聊,也宣告黯然谢幕。

而对于造车,外界更是充满了唱衰的声音。更多业内人士分析,小米无论是在传统造车、新能源汽车方面,还是在智能自动驾驶汽车、车联网领域都没有足够的积累,贸然下海造车的可能性极低。

这种结论的依据,一方面是制造汽车与制造手机的难度不在一个级别。另一方面,小米在智能汽车方面无丝毫积累,缺少竞争力。

当然,也不排除小米找传统车企合作,进行优势互补、代工生产的可能。近两年互联网公司和传统车企合作,并非没有先例。例如吉利和百度就曾合作造车。

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如果小米亲自研发汽车,还存在一个从研发、设计、实验、量产的长期过程。短则三年五载,长则十年八年。以理想汽车推出“理想one”的首款量产车型为例,其潜在用户等待这款汽车上市,足足等了三年。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3年足以成为一个决定企业胜负、成败的分水岭。小米涉足一个全新领域,与有“汽车之家”作为多年铺垫的理想汽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再者,其在其它业务方面,也处于抢占市场的关键时期。小米是否能够等得起,这三年又将产生什么样的行业变局,没有谁能100%预料。彼时,造车行业是否还是所谓的风口,还是一个未知数。假如风口不再,那将变成小米的沉重代价。

结语

小米造车的新闻,尽管被辟谣,但是已经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不管其是否现在入局,都可以推测,小米一直在背后跃跃欲试。

只是,这可能不仅需要雷军的决心,更需要公司战略层面的决策。而即使是雷军个人创业的意愿,想要落地恐怕也并非易事,因为现在的小米,已经不只是雷军一个人的小米。雷军答应,恐怕代表小米利益集团的众多投资者,也会掂量与权衡,小米造车的利与弊。

由此可以预见,小米造车的事件,目前确实只是一场闹剧,充其量会演变为资本的游戏。至于小米是否会终有一日,再次破圈杀进汽车领域,也许只能看小米如何把握天时地利。

毕竟,小米尽管也有危机,却远远尚未达到无路可走的境地。至少,摆在小米面前的,还有一个方兴未艾的智能家居市场。

但愿带着“雷布斯”标签与基因的小米,能像乔布斯一样专注,也许唯有如此,小米的未来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