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晚会一直被老百姓们奉为防骗治骗教科书、“替天行道”的正义化身,也是公认的央视年度必看节目之一。可就在今年,315晚会播出前的黄金5分钟,一则无限极广告,引得不少大V纷纷表示“抗议”,群众呼声也是一边倒。
事后,仍有不少财经自媒体愤愤不平,也有人站出来为无限极辩解,又不是第一次在央视投广告,为何这一次就如此不依不饶。话虽不假,到底315晚会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不一般,能够让315晚会为其宣传的,至少应该是争议少、投诉少、舆论少的企业,从无限极近年来投诉的密度来看,多少还是有些勉强的。
直销巨头无限极,人人喊打!到底冤不冤!
上个广告都能引发众怒,无极限也是有点“冤”,何况本次
“蒙冤”已然不是第一次。2019年12月,由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指导的“2019中国营养健康产业市场”年会上,无限极获十大正能量事件奖项,当时也是引起各界“声讨”,官方一度澄清,此次并非颁奖,仅为正能量事件推举。
谈及无限极如今“人人喊打”的品牌形象,受“权健”倒台拖累是肯定的,但自身的状况频出也是有目共睹,维权事件逐年攀升, “虚假宣传、夸大宣传”质疑不断,“拉人头”方式疑似传销的影子,这些黑历史都让无限极“洗白”之路困难重重。
2019年1月,澎湃新闻曝光一份无限极内部培训资料《见证无限极——用事实说话》。资料64页,有75个无限极分享的真实案例,主人公包括白血病、脑瘫、肺癌等各类重疾,地域遍及山东、河南、湖北、上海多地,而共同点就是,现代医学都束手无策的患者,均因无限极产品而奇迹康复。
这些“蛊惑人心”的故事对比官方“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等提示,实在也是无限极的“奇迹”可能难辨真伪,各种维权投诉却是一桩接一桩,据澎湃新闻统计,在OpenLaw中以“无限极”作为关键词搜索,一共206份判决书,其中4起涉及侵犯受害人生命健康。
被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3岁小孩,在无限极樊乐老师夸大宣传下,每日大量服用8种无极限产品,期间孩子明显出现不适,樊乐还以服用时间不够说服患者继续服用无限极产品,在服用4个月后,孩子被诊断为:佝偻病、心机损害、低血糖等疾病,原因则是药物蓄积,滥用药物,无极限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至今仍未有孩子康复的消息传出。
曾受三鹿奶粉影响患肾病的河南少年,一年购入4.6万元无限极产品,服用后,因尿毒症死亡;重庆癫痫患者服用8天无限极产品突然死亡;误信无限极产品可以治疗妇科炎症吃成了宫颈癌;高血压患者吃出了罕见眩晕症。这样的负面事件比比皆是,走上法律诉讼的也不少,维权群体是日趋庞大,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虚假宣传、夸大宣传,关于这一点,无限极自己也是承认的。
2019年5月,西安相关部门以虚假宣传、违规直销等违法行为,罚没无限极陕西分公司590万余元。被罚1个月,无限极下属分公司在广东江门举办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抵制夸大、虚假宣传"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正因为本次活动,无限极获“2019中国营养健康产业市场”十大正能量事件奖项。
不难看出,无限极对于各类维权投诉案件的重视程度还是有的,积极表态,主动整改,但无限极的产品毕竟是吃到嘴里的,一旦有问题就会危害健康,得到道歉和补偿的,应该是那些投诉的受害者,应该没人可以代替受害者去原谅无限极,出现问题积极整改是一个企业该履行的职责,所谓正能量,让人感觉宣传的成分多了点。
在消费者眼里,一旦出现的问题涉及到健康安全,多少容易被舆论左右,不满无限极获奖、上央视做广告,其实也是可以被理解的,毕竟和众多受害者无法挽回的生命和健康相比,消费者可能更愿意看到企业务实的态度,而不是用广告提升品牌形象。
经销商成"背锅侠",无限极真的可以置身事外吗?
从3岁孩童因服用无限极产品导致心肌损害维权事件的官方答复中可以看出无限极是有一套完整的投诉案件处理流程,只是在投诉前期,更多以无限极经销商自行处理为主体,无限极曾多次督促经销商进行妥善解决,直到事态发展到媒体关注,无限极也书面承认在处理投诉过程中关怀不够,行动迟缓的说法,并进行道歉。
消费者通常会认定,经销商隶属无限极,如果无限极对外说明投诉事件主体仅为经销商和肯定自身产品无问题多少让人感觉是在推卸责任。
对于无极限引用《经销商协议》,指出事件起因均由经销商夸大、虚假宣传引起,无限极表示该行为明令禁止并承担管理措施不力责任,推进事件解决,事后处理经销商完成系列整改,也难逃避重就轻的嫌疑。
据了解,在本事件协商赔偿的过程中,赔偿方为经销商樊某,并非无限极,并要求孩子家属说明其女儿出现的症状属于服用无限极产品的个体差异,与产品质量无关,并要求撤销此前网络和媒体上发表的言论,且不得泄漏协议内容。此后,孩子家属拒绝60万元补偿,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满无限极撇清此事的关系,而无限极却称和解失败系受害方坐地起价临时提高赔偿至100万。
其实无限极在多次重大负面事件和法律诉讼中,多次表态违法、违规行为均是经销商作为,无限极已严格按照《经销商协议》明令禁止经销商进行夸大、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一经发现也会严肃处理,可是经销商频繁出现问题,投诉事件也未得到妥善解决,关于无限极《经销商协议》流于形式和推出经销商"背锅"的猜测自然是越来越多。
用金钱试探人性,无限极是否“无极限”
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曾指出:10%的利润,资本会广泛利用;20%的利润,资本会异常活跃;50%的利润,资本会铤而走险;100%的利润,资本敢践踏一切法律;300%的利润,资本就敢无惧生死,为所欲为。
无限极利用直销的模式推广产品、招募代理商肯定没问题,只是“无成本创业”和“包治百病的神药”包装的意味过重,毕竟绝大多数人面对金钱和财富的“诱惑”是很难坚守底线的,一旦经销商过于趋利,《经销商协议》也就沦为一纸空文,哪怕投诉不断,官司缠身,逐利的经销商都会放弃为人的良知和内心正义的坚守。
直销的本质应该是把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提供给消费者,如果企业利用好直销模式,应该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做好产品的推广,但无限极却把直销模式融入到自己的商业模式中去了,从传统的产品生产销售商变成了经销商孵化平台,产品反而摆在次要的位子,没有经销商就没有产品销售的理念没错,但顺序应该是用好的产品去吸引优秀的经销商,而非通过大量经销商去吸引更多的买家。
《北京日报》、澎湃新闻就能曝光过无限极的“奖金计划”,无限极的直销员共9个职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业绩要求,业绩达标即可晋升。仅需498元就能开启无限极的财富之路,按当时的推演话术,“下线”1296人,哪怕当月一分钱产品不卖,月收入都有22.68万元。达到直销员职级,子女还能世袭。
如此低门槛的准入,就算无限极有实体产品,一旦业绩成为唯一的考核,恶性循环就很难控制。要晋升就要卖产品、组建团队,放大产品功效,各种“奇迹”见证,各种“暴富”分享成为最好走的捷径,从保养身体到“包治百病”,从普通人到超级富豪,“故事”越讲越精彩,如果没有严格的经销商准入、全面的岗前培训和贯穿始终的督导体系,无限极始终是在用金钱考验人性,低门槛准入的经销商是很难承受住考验的。
结语
无限极的产品到底好不好,有没有本质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是关于无限极经销商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的罪名是早有定论的。至于经销商“拉人头”的方式是否违规暂且不论,长此以往的暴利驱使,所谓直销团队经营注定很难摆脱传销的影子。
对于消费者而言,保健品的功效肯定是不能过于轻信的,尤其是已经在接受治疗的患者,身体是自己的,人家说的再好哪怕是真的,个体差异还是存在的,正规医院的诊断是有科学依据的,相信保健品能治百病,多少还是有些心存侥幸的成分在里面。
实际上对于无限极这样的合法直销企业来说,肯定不会轻易去触碰"传销"的雷点,但对于经销商的监督和管理确实也是实际存在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公众的目光也一定会绕过经销商聚焦到企业身上,如何提高经销商品质,如何将《经销商协议》等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才是无限极未来该好好思考的内容。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