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我为什么不喜欢华为手机

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我为什么不喜欢华为手机
2024年06月25日 09:31 互联网分析师于斌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听说华为的大名。彼时两个大学同学跳槽到华为,要去南昌培训一段时间。对于华为这个公司我还非常陌生,同学对我说你只要记住华为是和中兴一样牛的公司就行了。

中兴当时在我所在的城市如雷贯耳,同学的一席话让我对华为另眼相看。时至今日,在消费市场,华为的手机产品早已经甩出中兴好几条街。只不过,如今成为国民品牌的华为,对我来说依旧是陌生如初。

声望高涨,定位攀升

外界评判一个企业的实力如何,最终的具象化就是财务数据。2023年华为销售收入7042亿元,同比增长9.64%;净利润870亿元,同比上涨144.4%。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华为被制裁后,业绩首次出现“双增长”。

销售收入再次回到7000亿大关,标志着华为已经渡过了至暗时刻。具体到各项业务,ICT基础设施、终端、云计算、数字能源四大板块都出现了正向增长,尤其智能手机业务表现非常亮眼。

2023年华为终端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515亿元,同比增长17.3%。而该项业务的主要核心产品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智能手机。虽说如今华为手机风头正盛,然而和前几年相比,明显还未恢复巅峰时期。

时间回到2019年,华为销售收入高达8588亿元,其中消费者业务收入4673亿元,手机出货2.4亿台,5G手机出货量更是全球排名第一。

不过也是在这一年,美国开始对华为进行制裁。在随后的三年里,受缺芯潮影响,华为手机业务大幅下滑,甚至出于战略考虑出售了旗下子品牌荣耀。

与此同时,经历1028天无理拘押后,孟晚舟女士顺利归国。在爱国情怀的加持下,华为这个品牌也成了民族英雄,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如今华为各项业务回归常态,外界也一致认为曾经让美国心生忌惮的华为已经归来。然而对于普通大众的我来说,华为手机可能并不是我的首选品牌。原因很简单:中低端产品我看不上,高端产品我又高攀不起。

去年发售的Mate 60系列高端手机,成为2023年国产手机最大黑马。凭借Mate 60手机的热卖,今年第一季度华为手机出货量1170万台,重回国产手机赛道第一的位置。

可以说Mate 60的横空出世,让华为在国内手机市场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不过说实话,高达六七千元的售价直接将我劝退。这就是我不喜欢华为手机的原因:产品已经有些脱离普通大众。或许这些话会得罪一些“花粉”,但事实如此。

从产品战略上,高端手机是近两年华为主要的发力方向。借爱国情怀打开高端市场,是华为的一手妙招。不仅能够提高自身品牌的厚度,也能提升自身的利润率。

站在企业的角度,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将品牌重新定位中产阶层更能彰显和小米、蓝绿厂的不同。只是这样的华为却丢失了产品的国民度。

高端“大捷”,中端“失守”

2020年华为正式宣布出售荣耀,从此两个品牌分道扬镳,独立运营。和荣耀分手,对华为业绩的影响显而易见。2021年华为销售收入6368亿元,同比下滑了28.6%。这场壮士断腕的自救,虽然给华为赢得了喘息时间,以及规避了商业风险。但在消费市场,华为却丢失了中低端阵地。

成立于2013年的荣耀,其定位就是互联网品牌,主打性价比,对标小米手机。经过多年的发展,华为和荣耀已经深度绑定,荣耀的亲民性给华为品牌增加了群众基础。而现如今的华为,在中低端市场已经没有了足够的话语权。

目前华为手机有Mate、Pura、nova和畅享四大系列,其中Mate和P系列均定位于高端,市场反馈非常火爆,甚至出现了大量缺货、加价购买的现象。毫无疑问华为的高端战略很“争气”,相比之下nova和畅享两大系列就有些令人失望了。

主打拍照影音,面向年轻女性群体的nova系列,在品牌定位上虽不如P系列和Mate系列那么高端,但肩负的是华为中端和次高端的重任。然而这一品牌自发布之初,就被消费者认为是高价低配的代表。

例如搭载骁龙778G的nova 12活力版,发售价2499元起步。要知道2024年搭载778G芯片的手机早就跌破了1500元大关,甚至有些机型售价不到千元。而搭载自研芯片的nova 12 Pro起步价更是直接飙升至4000元档位。

或许会有人说,小米手机也很贵啊。确实近些年小米在发力高端市场,但是不要忘了也有定位中低端的红米。红米这个品牌最伟大之处在于能让普通大众用1000元以下的价格体验到什么是科技之美。

当然华为还有定位于低端的畅享系列,但是从各大电商的销量来看,远不如红米Note和OPPO A系列。更何况低端市场更注重性价比,畅享和nova一样,更重外观,性能远不及同价位的友商强劲。

或许还会有人说,苹果手机那么贵不照样有人买?确实,即使在农村还有一大票苹果手机的死忠粉,甚至一些小朋友还费尽心力去淘二手苹果。为什么国人甚至海外都在追捧苹果?原因也很简单,除了芯片、系统的独一无二之外,更在于其强大的潮流标签和社交附加属性。

不难发现,其实现在的华为在手机领域正在朝着苹果化发展,芯片和系统均为自研,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在产品上也赋予其更加鲜明的粉丝文化,只不过现在的华为还未学到苹果的精髓。

惶恐不安的“鲶鱼”

众所周知,华为以交换机起家,逐步打开国内通讯设备市场,再进军消费端。在技术层面,尤其在5G上,华为已经走到了国际尖端,是毫无争议的国产之光,这也是美国制裁华为的主要原因。

然而除了技术一枝独秀,华为能够成为今天的庞然大物,还在于它的“狼性”文化。在芯片制造、数字经济、云计算等领域,华为都非常优秀,包括近些年跨界智能汽车,短短几年已经成为行业标杆。

在每个新领域,都能成为行业天花板,成为赛道的“鲶鱼”,这才是华为的可怕之处。在“狼性”文化的带动下,华为成为其他企业学习研究的对象,不过这也侧面说明华为变大变强的背后,更加有一颗“惶恐不安”的野心。

通过近些年公布的财务数据可以发现,华为的大部分营收其实是来自消费端。早期华为是一家B端属性极强的公司,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B端和G端稳固之后,5G技术的C端落地一直是华为的重头戏。

所以手机业务对华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能够扩大消费业务版图,同时也能加强自身的运营商业务。然而在这条道路上,华为走得还是非常艰难。

2019年全球第一款5G Soc芯片麒麟990横空出世,时至今日麒麟第二代5G芯片9100已经量产,性能已经达到高通骁龙8 Gen1水平。在手机系统方面,华为也有自己的鸿蒙,是除了安卓、IOS之外的第三大手机系统。

这些都是可喜可贺的好消息,然而另一个事实是,华为的5G业务和智能终端的主战场仍在国内。而且在芯片研发和制造上,仍然有很多卡脖子的地方。

例如麒麟和鲲鹏芯片的指令集依旧使用的是ARM,虽然有报道称拿到了永久授权,但是放弃ARM架构才能让华为在芯片领域走得更远。

而在5G专利数量上,华为是第一不假,但在国际市场其阻力仍然很大。

目前华为还可以依靠爱国营销赚取一波红利,但是当情怀褪去,华为的手机业务又何去何从呢?海外市场仍是华为难以啃下的一块硬骨头。

与此同时,产品线混乱也是华为手机历来被消费者所诟病的问题。各种阉割版本层出不穷,这也侧面反映出管理层上的混乱。外行指导内行的现象大有存在。如今华为品牌已经高高在上,管理层不能光吹牛媚上,最终还要脚踏实地回馈消费者。

包括近期沸沸扬扬的虞静事件,也可以看出华为管理人员选拔的堪忧。都说华为2000年左右的技术和管理班底才是“真本事”,现在的华为无论是在高层还是基层明显有些“华而不实”。倡导狼性文化的华为或许该挤一挤“水分”了。

结语

当初南下入职华为的两位同学,一位落户在了南昌,一位回到老家继续从事通讯行业。每每谈起华为都是滔滔不绝,从华为学来的一身本事足以让他们安身立业,衣食无忧。

不可否认,华为的强大和优秀。只是一开始走群众路线的华为,此时却有些变了味道。当华为手机成为奢侈品,甚至成为与茅台、五粮液等肩的送礼佳品时,平民百姓或许早已体验不到华为的科技善意和力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