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的第二次死亡

品牌营销的第二次死亡
2024年03月11日 14:33 万能的大熊

农夫山泉的事件愈演愈烈,虽然很多人试图归因,但无论怎样引导,都难堵众人悠悠之口。这件事情的典型之处在于,公司很低调,老板也不在前台,本身也没有什么负面事件爆出,单单因为宗庆后的去世就被一下子引爆。虽然很多人把帽子扣到了网民身上,但每个人都能看出背后蕴含的深刻民意,如果一定要找个理由,我倒觉得更多的原因是在为20年前的营销策划买单。

这不由的让人想起史铁生那句话,“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东西,是一个人十三四岁的夏天,在路上捡到一支真枪。因为年少无知,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机。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他认为自己开了空枪。后来他三十岁或者更老,走在路上,听到背后有隐隐约约的风声。他停下来,回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

这个世界并没有独立的事件,最近陷入营销反噬漩涡的企业家,不管是卖水的、造车的还是造手机的,要么是媒体营销出身,要么是以营销著称。虽然大家第一时间的反应都是总有刁民想害朕,但从更宏观的维度来看,我宁可称之为品牌营销的第二次末日。

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问,那第一次死亡是什么?我认为是从KOL到KOC的趋势转化。品牌向流量低头

从传统媒体到KOL是第一次营销巨变,这其实还可以看作是传播媒介的变化,KOL本质上还是类似新平台的媒体。不过KOL是靠个人公信力做背书的,靠的还是自觉。但KOL向KOC的转变,就是品牌开始向流量低头。确实在营销人看来,KOL比媒体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很多媒体不能说的KOL可以说。但KOC比KOL又有更大的空间,因为不仅价格更便宜,而且你想让他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连事实都不用考虑。毕竟,KOL还是面向行业发声,多少还是要敝帚自珍,不能有太极端的言论。但KOC完全是向自己的粉丝发声,多么傻叉的言论都可以有,也都有人信,而且越极端,粉丝越提纯,你要有些客观公正,反而很难圈粉。现在很多品牌都有这样的KOC,甚至还被企业大加赞赏,毕竟这样的人又便宜又忠心,文可以无脑吹捧,武可以攻击竞对,又便宜又好用,于是也造成了KOC领域的大繁荣。把热度当品牌,把炒作当营销,品牌营销这件更重策划和定位的事情,开始让位于话题和渠道。我有4000KOC成了一些企业品牌负责人炫耀的资本,即使这些热度和流量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太多正面的品牌提升,却也算有了一个基本盘。

这被我看作是品牌营销的第一次死亡。营销开始被清算

农夫山泉事件的本质是翻旧账,这个当年知名的靠营销翻盘市场事件,从经典案例开始成为企业的负资产。而这个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宗庆后去世带来的盖棺认定,当人民认可了他的成就和地位,自然就要去替他的委屈和不甘伸冤。因为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多年,这个反转的力度自然也就是惊涛骇浪。相比较而言,某新车的设计争议和某手机的后壳材质争议反而更有即时性,当然,力度和持续性也不会有那么强。不过事情都是一样的事情,营销上的一些瑕疵,最后带来了舆论的喷涌,而这放在前些年根本都算不上什么事情。

我把它看作是用户对营销的一种清算,其实考虑到之前的雪糕刺客,XX刺客事件,这种清算其实早有端倪,只不过因为品牌都比较新兴,并未引发大家的关注。KOC模式的代价

教员有句话,叫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如果有些人,有些企业,放眼四顾,茫茫一片都是骂自己的人,找不到敌人,抓不到黑手,到处都是敌人,到处都是黑手,多半就是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了。人民不原谅你,找谁洗地都没用的。但对于公关来说,大家往往会用一种偷懒的办法,把一切负面评价都跟老板汇报成竞争对手在害我们,从而在领导层忽略了自己的问题,忽略了用户的反馈,把重点放在了竞对上,甚至流行起了一切都用法务部来解决。几年下来,问题没有消失,坏人没有变少,风浪反而越来越大,甚至到了失控的边缘。经常看到一些厂商发给平台的撤稿函,本质上也就是投降书,大概意思就是确实没办法了,只好让管理者删了。至于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我觉得应该没人会反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法务部能防的只有媒体KOL,但实际上媒体才是好沟通的,  你选择了打压和封口,缺少正规正常的报道之后,话题流量还是存在的。然后 这个话题就会散布到一般自媒体作者甚至普通人手里了,这个时候热点再爆发,你就发现,完全失控了,根本找不到是谁再主导,每天都会有一些从没见到的账号蹦出来发这个话题火了。舆论场从之前的基本可控,逐渐变成了完全失控了。这不能不说是KOC模式带来的一种代价。用户的觉醒

营销的目的是什么?这个东西一直在变,而且越来越急功近利,以前就是为了美誉度,现在都要直接带转化。要美誉度的时候,无从考核,所谓一半投放被浪费也不知道是哪一半,但这事实上构成了品牌的基石。直接带转化的结果自然就是要夸大一点宣传,或者搞点玄学,不锈钢也要叫做奥氏体,给人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这种课程现在网上很多,如果说之前大家都会赞叹这种模式的化腐朽为神奇,不用特别的突破就能和同行拉开差距。那么在今天,则要面对用户的拷问,你是不是在把我当傻X?这种情绪变化之下,揭秘曝光的“科技与狠活”们开始获得巨大的流量,品牌营销迎来了流量踩踏时代。

流量踩踏就是一个事情有流量,很多无关的人也会蜂拥而上蹭流量,然后流量就变得更大了,然后又有更多人进来蹭流量。这就会导致一些不太老实的企业,一旦做了一些不老实的事情被陷进来了,基本就能被搞到死了。算法时代做内容的本质我很早就说过,就是算法攻防。大家会不停尝试各种内容能否击穿算法,获得巨大流量。所以你会找到无穷无尽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组合,在这种饱和攻击之下,绝不是公关或者法务能解决问题的。这也打破了之前舆论垄断的方法,你手里有再多KOC也挡不住声势浩大的蹭流量队伍。这其实也带来了一个新的环境和挑战,那就是少做抖机灵的营销,甚至就不要在社交平台蹦跶,反而无功无过,甚至还能有所积累和进步。社交资产这些年,我觉得我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社交资产理论,其次就是中关系成交理论。社交资产的意思就是你的每一个社交行为,都会产生一个资产,不限于发布内容,给别人点赞,甚至见面打个招呼。对于企业来说,生产一个产品,投放一个广告,这些都算社交行为,都会产生社交资产。而所有的变现,都是社交资产的变现,就好像存在银行钱要取出来。比如一个普通粉丝,经常看到我写的东西,觉得有帮助,有价值,甚至在生活中指导了他,或者让他有了收益,那么他可能就会来关注,转发,打赏,甚至付更多的钱来购买别的付费产品。那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会不会有透支?那一定是有的。比如我每天给你朋友圈点赞,然后问你借五百,你可能也就借了。但如果借五千,可能就难一点。但我借你五百,然后突然知道你点赞都是机器点的,可能就会很不高兴。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你做了产品,大家支持你了,相信你的广告了,相信你成为富豪是为社会做贡献了,甚至还为你有些骄傲了。这个时候,他突然发现你全家都已经入了外籍,资产都做了离岸信托,或者你的产品本身就是虚假宣传,自己被骗了。那这时候,他自然也是不高兴的,但之前的钱已经花了,没有别的办法要回来,他就只能骂你,本质上觉得自己瞎了眼,没有支持对的人。这也就是粉转黑更可怕的核心原因。这里补一点题外话,为什么很多人想去黑华为却总不成功,有些企业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华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远远大于它赚那点钱,华为一年卖八千亿,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可能几万亿都不止,光一个华为概念股,就让很多股民赚了几千亿。所以你黑它毫无意义,你怎么黑也消耗不掉华为存储在社会上的天量社交资产。娃哈哈的问题则是自己做了很多,但一方面自己宣传不到位,一方面有人宣传不老实,所以被社会认可的地方不多。而这次纯净水的大翻身,就是从科研机构的发声开始的,为什么科研机构要为娃哈哈发声呢?因为娃哈哈纯净水做出的价值,远比它卖的价格要高得多。然后,大家发现回报给它的太少了,所以现在民众只是把欠哇哈哈的社交资产还给了它。而那些陷入漩涡的,显然恰恰相反,是因为之前赚的太多了,超出了它实际的贡献。结论

首先,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存量竞争下,用户开始除了考核价格之外,还把自己的消费当投票,要考核企业的正当性。所谓正当性,就是你营销的时候有没有骗我,你赚钱为的是什么,我买你东西的后果会怎样。这在之前是不存在的事情,但现在反而很重要。所以如果你赚钱是为了移民,是为了转移资产去海外,那你就失去了自己的正当性。这和外企完全是两码事,外企就是外企,本身就正当,并不会偷偷摸摸的装民族品牌。

其次,营销的目的发生了变化,以前是营销带销量,销量带估值或者市值,然后估值市值暴增带来的暴富话题又开始推动营销,是一个正向循环。现在的营销则仅仅是为了告知用户,同时还意味着要接受用户审核,那这个时候,营销的尺度就该变小,省掉那些夸张容易被清算的东西,实打实的宣传个80%,让大家买了之后还有惊喜是最好的。

第三,去年年初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前的企业运营是赌国运昌盛,赌飞黄腾达,现在的企业则要转变为“为人民服务”。之前大家认为你会先富带动后富,你现在先富了,如果没有为人民服务,被唾弃也是自然的。

现在看待这些问题,要跳出行业去看待,如果实在想不通了,就带入"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出现这种情况的企业或多或少的都在某个方面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至于说犯错也好细节也好,都是慢慢被完善的。这是一场人民战争,你站在了对立面,做了一些和人民利益不一致的事情,这是事情的根源。剩下的则是算法饱和攻击的结果。

第四,需要强调的是,你加入外籍是自由,用户选择商品也是自由,不好把前者叫自由,后者叫民粹。用这种思维方式无助于解决企业真正的问题,还是很偷懒的表现。

第五,最好开始考虑流量和转化之外的东西,如果还想干,就真正的考虑一点真正的品牌建设的东西。如果不想考虑,就单纯的做个好人,也是最好的品牌策略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