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李艳华:《人世间》每一句台词都感同身受

泰康李艳华:《人世间》每一句台词都感同身受
2022年05月18日 14:45 中国企业家杂志

李艳华思考过人生的多种可能,做导演是她的小兴致,可她还有人生的“大目标”———如果可以,还是想做一名政府官员。

|《中国企业家》记者 梁宵

编辑|米娜

头图摄影|史小兵

李艳华不是那一类“脸谱化”的金融机构负责人。

他们私下里也可能是有趣的、健谈的。但一旦坐到受访者的位置,说话就开始一板一眼起来,内容也被一丝不苟地限定在数字、模型和专业名词之间,很少吐露对事情的个人观点,似乎担心稍有不当,便会折损作为金融从业者的“严谨度”。

要说严谨和专业,李艳华可说是当之无愧,要知道,她2001年就获得国际内部注册审计师考试(CIA)金奖,是该考试1974年开始以来首次获奖的中国人。不过两个小时的采访中,这件事她连提都没有提,她也不喜欢使用高深难解的专业术语,更喜欢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解释预算管理的得失,她说要“把鸟关在笼子里”,而不是“脚踩西瓜皮”;她还喜欢关注最前沿的科技——物联网、区块链、元宇宙,每个技术一出来,她都会去深入研究一番;她还提到了她的家庭,“周末喜欢陪外孙女玩”。说到兴起时,她干脆脱掉宝蓝色的西服上衣,里面是一件最简单的白T恤,“说的我都热了”。

言语直接、沟通随性的李艳华,是一位金融“老兵”。1996年,她告别从业12年的国家审计署,加入泰康集团——这家现已跻身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当时才刚刚成立。26年里,她历任财务、风控、稽核负责人,做了一圈“后援”,又到北京分公司的业务一线“领兵作战”,之后掌管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带领企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如今,她是泰康养老的董事长,也是泰康集团的执行副总裁。在商海征战20余年,她是否设想过其他的选择呢?

来源:视觉中国

熟悉她的员工猜她可能想成为一名导演,因为在很多次拍摄中,她对取景角度、机位架设、环节设置都会提出自己的想法;2006年泰康十周年的司庆是她策划的,当时隆重盛大的“排场”让很多人现在都记忆犹新,泰康内部传唱甚广的、在25周年司庆依然压轴的曲目《我爱你泰康》,也是她主导创作的。

但她自己却有另外一个答案。做导演是她的小兴致,可她还有人生的“大目标”。“如果可以,我还是想做一名政府官员。”李艳华说。

她提到《向前一步》这本书,这是facebook首席运营官——硅谷最著名女性之一的桑德伯格所著,里面讲到女性要勇敢自信地“往桌前坐”,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女性在复杂问题的处理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应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李艳华说,“公共政策会影响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所以我觉得与做企业相比,从政惠及到的人会更多。”

“李奶奶”

私下里,泰康养老的员工偶尔会称呼她为“李奶奶”。

李艳华也知道这件事,“可能因为我厉害,我管理还是挺严的,但没人敢我面叫”。

说到这里,“李奶奶”又笑了。她平常就很爱笑,这让她看起来更加平易近人;她也会时不时就“下去遛遛”,与基层员工聊聊他们的问题、困难,有些比较急的事情,她甚至就当下协调,“越级指挥”了。

她心直口快,从不藏着掖着——这一点即便是在短暂的采访中也感受颇深,对犯错的员工会毫不客气地当面批评。她“最难忍受的错误”就是“胡搅蛮缠地辩解”,“事情做错了就要面对,如果结果是错的,我不能去原谅过程”。她也非常不喜欢打小报告的人,“团队需要彼此理解、帮助,而不是相互拆台”。

来源:中企图库

不过,有时开会布置任务,也有员工当场就说做不了,她也只能按捺自己的情绪。“我有意见也没辙,可能是他的能力真没达到,人家实事求是而已。”李艳华对这样的“顶撞”不会太过介意,“领导没那么小心眼是吧?”

至少她不是一个“小心眼”的领导,她能理解体恤员工,但在身先士卒的领兵将军的位置上,她又必须放下柔情,亮出铁腕,更多时候,是这两种角色的一种平衡。比如疫情期间,泰康养老对员工的考核管理甚至比平时更严,进退之间,她也有着更多的考虑。“其实从内心我是挺能理解的,疫情会影响工作状态和工作成效,但如果现在松懈下来,把团队弄散了,那以后企业发展怎么办?那是对员工更大的不负责任。”李艳华说,“遇到这种危机,领导者一定要是最精神的那个人,最应该站起来,不然所有人都会躺平。”

实际上,疫情刚开始时,泰康养老展业遇到很大困难,一下子所有的项目都停了。李艳华很快就做出调整,在公司启动线上培训,加强线上经营,后来广东一个纯线上经营的项目实现了近400万元的标准保费——这种模式也得到了快速复制,保证了泰康养老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各项业务的正向增长。

“最难打的一场仗”

“刚柔并济”的李艳华也带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团队,目前,成立15年的泰康养老已有1万多名员工,核心管理团队中的很多人,都是跟随李艳华征战十几年的老部下,这十多年,泰康养老也经历了一段荆棘遍布、险象环生的艰难征程。

故事是从2010年开始的,那一年,已近50岁的李艳华遇到人生中最难打的一场仗。

两年半前,她刚刚升任泰康人寿副总裁,之后她却主动请缨到北京分公司,可能没有人会想到,这位长年在稽核审计、风控等后台默默耕耘的“书生”,在前线苦战800多天后,将北分的核心价值业务从8300万元提升到1.97亿元、总保费从39亿元增长到55亿元——以至于连泰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都喜出望外地表示,北分让他又找到了初恋的感觉。

而经此一役,想必也让陈东升见识到李艳华领兵作战的能力,所以当李艳华功成身退、决定回归总部“老本行”时,陈东升又将她派往了泰康养老。

那时,泰康养老刚成立3年,各项业务都在起步阶段,开拓市场,梳理团队,寻找客户,探索模式,千头万绪的工作让李艳华一度也觉得无从下手。

那段时间,她焦虑得连觉都睡不着。最难时,她带着几个西红柿跑到香山,在北门入园处的一棵大树下躺了一整天,“觉得脑子都烧没了”。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她也没有想过打退堂鼓,她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是战争年代,首长让我把眼前的山头攻下来,死我也会往前冲”,她家人也清楚她这种个性,说她“绝对是迎难而上,不会躲避的”。

迎难而上,也要知难善解。在国家审计署12年的工作历练,让李艳华善于把握宏观,抓核心矛盾、关键节点,第一年,她就制定了“倒逼式利润管理”的机制,使泰康养老扭亏为盈;此后为了持续增强造血能力,她又将业务从企业客户延伸到企业员工,这种模式日后也为同业跟进效仿,泰康养老从行业落后者成为模式引领者。

到了这个时候,泰康养老才算是真正走上发展正轨,李艳华战战兢兢的心也放了下来,那几年用她自己的话概括,就是“干得热火朝天,累得筋疲力尽”。“那段时间,我可真的知道‘披荆斩棘’‘遍体鳞伤’这两个成语的真正含义了。”李艳华说。

但那同样也是收获最大的几年。如今回想那段“抗战史”,很多战斗经验都被保留下来,成为李艳华管理经验和战略沙盘的一部分。首先就是要多听“前方”的声音,她会经常通过微信与一线的业务伙伴聊天,以此作为决策的来源依据;另外就要纵观全局,一个是宏观、一个是市场,这样就能提前布局,往往每次相关政策出台之前,泰康养老的业务准备工作已在稳步推进之中。

在这个前提下,还必须快速决策,在市场拼杀中要做到争分夺秒。起初,这让李艳华有些不习惯,她是处女座,追求完美,“有时候挺纠结的,考虑比较多”,但身处董事长这个位置,“就要大胆决策、快速拍板”。

这位雷厉风行的董事长带给泰康养老的改变也有目共睹。自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开披露数据至今,泰康养老企业年金受托规模年均增速一直位列行业第一,年金受托管理资产从2012年底的60亿元扩充到2021年底的3000多亿元。如今,泰康养老在全国29个省164个地市协助政府开展按病种付费、DRG、慢病管理、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经办工作,累计服务民众超4.9亿人次。

来源:视觉中国

“《人世间》每一句台词都感同身受”

“经历过最难的那段,现在什么都不觉得难了。”李艳华说。她形容自己现在的状态就是“乐此不疲地找活干”。

采访前一天,李艳华刚刚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泰康养老未来要建健康管理平台APP,提供给客户包括视频远程问诊、药品配送到家等服务,这件事推动起来难度不小,更重要的是,项目需要长期投入,最初有可能入不敷出。

实际上,做审计出身的李艳华,很警惕那些亏损的项目,因为这会挫伤员工和管理层的积极性,但她在做“长久事业”上,也毫不吝惜进行“战略投入”。如何才算具有长期价值的事业呢?在她看来,也很简单,就看是否对老百姓有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方向就是对的,未来肯定是有市场前景的。

即便如此,李艳华也会提前进行充分的风险预判,这可能与她多年风控管理的工作有关,在做决策之前,她会设想最坏的情况。作为保险资产的“受托人”,保险机构实际上是替老百姓管钱,因此不容有大的失误,所以不同于互联网产品的快速迭代、试错式创新,金融产品则更需要稳健式创新,谋定而后动,要实事求是、量力而为地去做决策。

在政府大病保险项目上的布局就是如此。早在多年前,泰康就计划大力发展该项业务,但当时泰康养老没有团队,没有机构,没有资金,同时政府也没有盈亏调节机制,所以难以有效进行风险研判和风险控制,这么多年,很多前期承办的项目都是在亏损运营。

所以,面对这个展业机会,李艳华并没有盲目跟进,而是逐步进行能力储备,比如参加国家和各地医保局的“飞行检查”项目、协助地方建立医保信用体系。几年间,培养出了一支300多人的拥有医学背景的团队,积累了更丰富的操作经验。2021年,泰康养老举全公司之力,承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项目,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可,并在最后年底清算时,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这也让泰康养老更有信心将“广西模式”推广到更多的城市和地区。

“董事长(陈东升)说商业向善,也要在商言商,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李艳华说,“只有做对人民有功德的事情,才能保证企业持续良性发展,为国家出力,也能真正造福社会。”

她是上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的那批企业家,他们经历了社会的多重变革,经历了改革开放,经历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变迁,看《人世间》的时候,她就几度落泪,“每一句台词都感同身受”,那个时代留下的一份集体记忆,就是关于家国情怀。

所以,如果不是一位企业家,她希望能够继续做一名公务员,以政策惠及更多的百姓民生。一位泰康养老的员工就提到,公司这两年为全国8800余家医院的502万医护人员赠险,完成了全国32位抗疫遇难医护人员共计640万元的赔付工作,接受赠险的医护人员不管什么原因离世,他们一看到相关新闻就会第一时间主动联系赔付——这一点,也是李艳华特别跟他们强调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