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为何选中拼多多?

丰收节为何选中拼多多?
2020年09月07日 23:24 老铁

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户度过了有惊无险的6个月。惊在,受疫情早期严重影响,分拣仓储、物流运输等环节严重受阻,农产品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滞销问题,但在社会各界的协力帮助,尤其是电商业在直播带货,流量倾斜等方面的通力合作下,全国范围内农户影响仍在可控范围呢。

无论从商务部的生鲜农产品价格指数还是统计局的CPI数据,农产品从产地源源不断输送社会,扩大供应,终端价格得到控制,对上述结论也可以得到印证。

给予农民和农产品最大的资源,加速农产品走出去,摆脱农产品的销售局限性,是今年抗击疫情中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一年一度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中,也尤其强调了以上逻辑:

其一,农业农村部将完善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公益服务平台各项功能,面向益农信息社、合作社等主体,提供农产品上行销售一揽子服务,整合各方资源,加速农产品上行;

其二,通过对接大型电商企业,对农资农具及新农具进行打折让利,让农民实惠多、卖得好,让消费者乐趣多,买得好;

其三,在拼多多开设丰收节专区,对农产品进行流量倾斜,并统一开展丰收券领取及使用,也只有在拼多多可领到丰收券,共计5亿元,针对初级农产品及农副产品提供单笔20元至200元的相关补贴。

由抗击疫情中取得的经验,再到拼多多被农业农村部选为丰收节的主力平台,可以比较清晰看到:

1.拼多多在农产品上行中的成绩被有关部门所重视,今年2月以来,拼多多通过抗疫助农专区和“市县长直播”活动,累计售出农(副)产品23.8亿斤,帮扶农户超过85万户,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数据;

2.接下来拼多多极有可能从农产品上行平台进化为资源整合平台。

以此逻辑为主线,展开本文。

若用一句话概括当下农产品上行的基本情况,即:起点低,成长中等,完全不到谈论天花板的时候。

注:2018年商务部调整了统计口径,故出现较大的数据变动。

在过去的7年半时间里,农产品上行可谓是跌宕起伏,由早期的100%以上的增速一度下滑至2017年的10.75%,随后在2018年又有所反弹,2020上半年增速堪称最近四年的新高。

农产品上行难度之大,这是业内共识,诸如最后,人才以及相关资源的分散等等,小农经营模式很难短期内改变千百年来农村传统的耕种和经营模式(农户很少直接面对终端市场),这些都被业内经常分析,但为何又在2018年有转机呢,彼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找到了拼多多这个变量,以社交拼购模式起家,农产品为早期经营的重点品类,但在其后的快速成长中并未因工业品销售的高利润而放弃农产品,反而在2018年之后业务加速向农产品上行倾斜,彼时重点电商平台主要将农村视为“产品倾销地“,农产品上行是电商领域中为数不多的处于“蓝海”的品类,有较强的增长空间。

2018年,拼多多农产品上行达到了653亿元规模,2019年增长至1354亿元,官方预估2020年将增至2500亿元,三年内增速几乎都在100%上下,对农产品上行贡献颇大,2020年行业若以30%的增速前进,那么届时拼多多的农产品上行市场份额将接近50%。

占据市场份额足够大,且处于高速增长空间,产业需要带头人的示范作用,而拼多多不仅行业占比大,且农产品上行占平台GMV超过10%,堪称是拼多多的一条重要生命线,必然也会持续投入,这或许是农业农村部选择拼多多为丰收节主力平台的重要原因。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估农产品上行的市场空间呢?抑或是这个此前一直不被重视的品类究竟还有多大潜力呢?

我们用农产品上行数据对标当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规模,见下图

历经多年发展,我国农产品上行确实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然处于发展初期。

2019年我国第一二产业总产值为46万亿元,当期实物电商规模达到85000亿元,电商对第一二产业制成品的渗透率达到了18%。

考虑到农产品相当大比例是很难实现电商化的粮食作物,再加上农产品加工品总不在统计范围之内,客观理性分析,保守起见,短期内农产品上行(包括加工品)占比达到10%左右规模,全年总规模1-1.2万亿是值得期待的,中期内将会有两万亿元的规模。

如果拼多多市场占比能够保持在40%上下,短期每年起码从农产品上行中收获5000亿元的销售量。

如果2020年拼多多农产品上行实现达到2500亿元的目标,也就是说在2022年前后将实现5000亿元的销售量。

以拼购模式为切入,以持续资源投入保持成长性,拼多多在农产品上行中是走出了自己道路,也收获了行业增长红利。

除了在合适的时间点选择了正确战略这一“机遇”因素外,拼多多还做对了什么?

当我们撰写本文之前,曾有过此疑惑:生鲜类农产品上行难度最大,拼多少是否规避此处,以易于规模化运输的农业加工品来实现前期目标呢?

在《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 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中我们找到下图

根据以上销售占比分类,2018年以下平台的生鲜食品规模大致为:阿里和拼多多都在300亿元上下,京东则为110亿元左右。

拼多多GMV在2018年4716亿元的总GMV,生鲜销售占比高达13.7%,显然拼多多在农产品上行中选择了一条最难的道路,并未走捷径。

在最难的道路中进行了质的飞跃,在当代电商竞争中值得仔细研究。

在最初我们曾将重心放在了拼多多对经营效率的改善之上,诚然,以社交拼购形式为切入,且无佣金(0.6%为支付通道费用),便捷性以及低成本被触网程度相对滞后的农户所青睐。

研究不能止于惯性思维。

根据商务部数据,我国生鲜市场年度交易额在2万亿以上,其中生鲜超市消化大半,如在2017年此渠道高达1.5万亿的规模。

以上图2018年数据为参考,当年代表电商平台对生鲜总渗透率大致在4%上下,过分依赖传统线下渠道,且线下几乎为暴利(主打农产品批发的上市公司“深圳农产品公司”,毛利率多年在45%上下),若要加速农产品上行,就必须要与传统渠道赛跑,将更多资源倾注于此。

经过分析整理,我们认为拼多多在农产品上行中注入了如下资源:

在GMV过万亿的超级电商平台中,拼多多的农产品上行占比最大,站在农户立场,这意味着可以从中获得相当明显的规模和边际效应,拼多多官方披露,2019年涉农单家达到了58.6万家,完成了1364亿元的交易量,也就是单店贡献交易23.3万元,联系到平台农产品上行尚在接近100%的高位增速区间,平均单店交易不仅规模大,且未来预期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严峻的2月末,拼多多拿出5亿商品,对农产品进行每单2元的补贴,加上常规百亿补贴的农产品部分,补贴力度与平台总规模几乎不成正比。

一句话总结拼多多在农产品上行的经验:固然有模式的先发优势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其后运营中对流量以及财务的双重补贴,甚至牺牲了短期的财务表现,2020年Q2,外界普遍质疑拼多多GMV放缓,但我们认为其中较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对低客单价农产品的扶持,短期内摊薄了GMV的增长。

我们最后,再看对农业资源的整合问题。

我本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深知三农问题解决之难,传统小农经济模式具有资源分散,人才稀缺等多重问题,很难如工业品改造那般以规模化突出重围。

农业改革顶层设计早已意识到此问题,历年《一号文件》也在强调以土地流转,农业资料入股等形式加强产业集中度,且已经在一些地方取得成绩(我老家也开始给流转农民发放股权证,定期分红)。

这就为微观经济层面的革新创造了极佳的环境,对于电商平台,有流量和数据优势,通过信息的共享和对接,将生产资料实现需求性对接并非难事,此前也早已有企业在此试验,看似简单操作的执行问题,鲜有成功案例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关键还是人,也就是说乡村的能人要参与进来,以能人带动产业集群的上行,如果只重视逻辑和技术,忽视人的因素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在2018年以前,农产品上行同比增速几乎呈加速下降态势,行业的新增机会是值得商榷的,彼时的所谓新农人往往在乡村做着工业品的上行工作,专注于农产品上行的比例不大,但2018年之后,在拼多多带领下行业重新回到快轨,且若如前文分析,未来增长潜力十分之大,乡村带头人,也就是新农人是可以看到其中的机会的。

2020年Q1,拼多多涉农商家增长27万,对新农人的吸引力决定着未来的潜力,而只有激发新农人的积极性,此后依照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在一个充满机会的生态之上是可以衍生出整合农业资源的业务的,延展开看,拼多多此前与各地县长合作直播,我们不妨将县长视为新农人的代表,以县长示范带动新农人以及产业集群的上行。

金秋的丰收节,农民开始享受收获的美好时光,希望农产品上行继续加速速度,愿农民更多享受丰收的喜悦,不再经历销路不畅的痛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