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对于消费力的排行,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女人>狗>男人”。尽管这个说法对男人不大友好,但在消费层面,女性群体确实举足轻重。
举个例子,在面包等烘焙领域,女性消费群体占比76.6%,成为烘焙消费的主力。这样一个女性消费者为主的市场,不仅催生了诸多知名品牌,连总人口只有十多万、不产小麦没有面粉厂的江西小城资溪也饱尝红利。
据媒体报道,资溪称得上是“江西最穷小县城”,但有4万多人从事面包行业,把1.6万家门店开到全国1000多个城市,培育了鲍师傅、麦香村、麦香人家等烘焙品牌,年产值近300亿元,产生160多个千万富豪,20多个亿万富豪。
从消费主力的角度看,可以说,资溪是最擅长赚女人钱的小县城了。资溪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01
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困境,有的甘愿躺平,有的努力破局。
在资溪面包行业起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少人进入这一行,是“为了谋生,改变贫穷的面貌”。
最典型的是,作为第一代资溪面包人,邱森茂家境极其贫困,是村里的特困户。当时,邱森茂退伍回来,想到自己学过做糕点的技术,于是挨家挨户借钱,准备了几千块,买烤箱、面粉,开始做面包、糕点。
邱森茂回忆说:“刚开始的时候,非常辛苦,每天晚上做好,第二天一大早,就要搭着100多斤的产品,骑到县城和乡镇的代售点去卖。”
也是在这段时期,资溪青年张协旺和战友洪涛各出资6500元,在与资溪相邻的鹰潭市开了一家面包店。
因为踏实认真,“选材精、用料好、技术过关”,他们都赢得了市场,邱森茂一年时间把当初借的几千元钱全部还清,张协旺更猛,仅半年就盈利2万余元。
生意火了,这些先行者加速开拓市场,更多资溪人加入进来。比如,邻居钟启文跟着张协旺学习做面包,之后也带着家人一起开面包店。
几个人带活一群人,一群人启发全县人,越来越多的资溪人从事面包行业,目的都是想过上更好的生活。
正如资溪一位从业者所言:“从来就没有一个人是因为热爱做面包,而去从事这个行业,都是为生活所迫,最起码资溪的第一代面包人是如此。”
在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赚到钱。媒体称,开第一家包店实现微利、保本或者微亏的,约占60%,亏本的占20%左右,能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只有20%。
一位杨姓村干部对媒体透露,自己曾在四川资阳市开了7年面包店,赚回100多万,但他儿子也曾在一个多月亏掉27万元。“直接不要那个店了,不过后面也通过开店,把钱赚回来了。”
凭借这股敢想敢干的拼劲,数万资溪人走向全国,通过做面包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02
对于资溪面包军团,有人提炼出“七种基因”,我看了一下,确实和现实较为契合。
比如,资溪人做面包习惯性抱团,小餐包卖得好,就集体卖小餐包,桃酥、红枣糕等都是如此,“容易形成一种产品势能”。
而在铺位选择上,资溪人敢于砸钱,只要是好铺位,不惜代价也要拿到。鲍师傅堪称资溪面包行业的“拿铺样板”,一个频频被提及的案例是,上海鲍师傅70多平米的店面,租金超200万。
据业内人士分析,上海鲍师傅敢砸200多万拿铺位,是因为那里处于上海时尚商圈,“而且人流量巨大”,而鲍师傅在北京的店面,几乎都开在“女人街”最好的位置。
此外,还有重产品、重技术、高性价比等“基因”,这些都不可或缺,而我觉得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这就是重视传承。
资溪成立中国第一个县级面包协会,建立面包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设立行业培训学校,一年培养近五千名学生,当地中专学校也有面包专业……培养行业人才的同时,不断对外展开技术交流,举办技能大赛。
网友调侃:“用最全方位的流程带领各位面包业的练习生出道。”
不难看出,不管是产品,还是市场争夺,抑或是人才培养,都绕不开资溪人的军团式进攻,这是资溪面包能够在全国“开花”的关键所在。
03
资溪人做面包,造就了一批富豪,但资溪本身,经济发展并不亮眼。
据报道,资溪至今是一个财政穷县,2019年至2021年的财政总收入都只有五六亿,位居江西省倒数第一。
近年,资溪县将面包产业列为首位产业,一个“大动作”是组建资溪面包科技公司,实现资溪面包产业本土实体化。
“翻译”一下,资溪此举是想自己做大做强“资溪面包”品牌。目前,上述公司直营及加盟门店超过300家,产值超过3亿元,还启动了上市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提到的张协旺、钟启文,做白羽鸡发家的圣农集团副总裁傅细明、糕点品牌泸溪河创始人黄进等都参与进来。
钟启文直言:“从全国的层面来看,家庭式的面包店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们对面包的需求了,这是一个危机。”
显而易见,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的行业需求,促使资溪人又一次发起军团式进攻。在这个女性消费者为主的市场上,资溪人能讲好新故事吗?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