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考验零售商:拐点难预判,商品、人力补充困难,呼吁政府补贴

疫情考验零售商:拐点难预判,商品、人力补充困难,呼吁政府补贴
2020年02月01日 12:06 第三只眼看零售Uniqueye

="img_descr">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张思遥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不断蔓延,即将迎来爆发期。诸多零售企业站在了保障民生消费的第一线,同时经历着一次大考。

过去一周,多个区域出现囤货抢购潮。消费者受疫情封城、封路影响,产生紧张心理,消费量暴增。而春节期间大多数供应商、物流公司等相关产业链停工,又使得零售商采购调货难度加大。米面粮油缺货、叶菜奇缺、商品渠道价格上涨、线上平台爆单等现象随即出现。

对此,永辉超市、盒马鲜生、超市发等多家企业高管均表示,从基本面来看,国内民生消费品绝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随着产业链各环节紧急复工,上述情况已得到缓解。但疫情尚未结束,操盘者也难以判断其拐点何时出现。这使不少零售企业要在非正常状态下保持运营,其商品调配能力、供应链资源以及人力配备能否跟上就显得尤为关键。

《第三只眼看零售》多方采访后发现,当前零售企业面临成本上涨以及人力短缺压力,与员工假期上岗三倍工资、员工无法全数到岗、商品采购价格上涨、调配物流加价、消毒防护用品大量消耗等因素紧密相关。尤其是一些不具备一定实力的小型零售商或创业公司,已经开始“空转”。但对于体量较大、供应链稳定的零售企业来说,此次疫情催生的消费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同比2-4倍的营收增长。

利群商业董秘张兵表示,“对永辉、利群、家家悦等供应链比较扎实的企业来说,此次疫情影响相对较小。但是由于超市外租商户停业、商品短缺、价格上涨、政府限制加价率等因素存在,很多企业会出现亏损,甚至面临倒闭风险。”

而随着疫情发展变化,重点问题转移,零售企业也需要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类似于永辉、盒马等企业,目前的货源供给基本不成问题,主要诉求聚焦于调配人力。例如一些员工因春节放假返乡,但受封城影响到岗日期未知。而消费者的线上采购需求,也因零售商或平台运力不足无法满足。但当第一波囤货潮趋于平稳,或疫情被及时控制,情况开始好转,零售企业也需要应对因顾客提前透支消费而产生的营收波动。

对此,不少企业创始人、零售高管表示,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在防疫期间,给予企业合理的相应支持。比如说电费、燃气费用减免、限价商品价格补贴、阶段性增值税补贴等措施。

疫情拐点难以预判

先解决供应链问题

“上一次这么严重的情况还是17年前的‘非典’,现在的零售企业那时候要么体量还很小,要么根本没有出现,导致当前的操盘者也很难对疫情期间的企业应对方案作出全盘规划,只能说先解决眼前问题。”永辉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在企业应对过程中,依据业态、区域、规模等不同,逐渐呈现出三大特点。分别是:实体零售商超稳定性相对高于线上平台;三四线区域较北上广深等地来说紧迫性相对低;头部企业状况优于小型企业及创业公司。

而影响上述表现的关键因素就在于货源、物流、门店调拨、稳定价格等环节,其综合效果决定了企业能否稳定运营。

从1月24日开始,大多数零售商迎来顾客抢购潮,米面粮油、生鲜商品是重点囤积商品。瞬时增长的购买量让不少超市货架清空,消费者见此状况则更加焦躁,造成恶性循环。

对于自建供应链,且运营能力较强的零售企业来说,瞬时增长的消费量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防疫期间的现金流压力。比如说伊藤洋华堂相关负责人表示,“外地向成都运输生鲜的供应链受到部分影响,但完全可以替代,因此可以保障供应。正月初一至初三期间我们的供应量是去年同期的3-4倍,近两天恢复到2-3倍。”

但这需要企业能够迅速匹配货源,紧急调拨,尤其是库存周期较短,无法大批量、长时间仓储的叶菜品类。

举例来说,盒马给出的解决方案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对接此前签订的上游订单农业基地,要求其保证价格稳定,及时供应商品;二是临时向蔬菜批发市场等环节采货,保证瞬时暴增需求能够满足;三是降低包装净菜比例,转向散装售卖,从而减少中间环节,提升上架补货效率。

但对于一些供应链能力较弱,缺少规模优势的小型企业或生鲜电商平台来说,大企业的紧急调拨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它们的采购空间,使得货源紧缺。比如福州某生鲜到家平台,当日售卖叶菜只有6个SKU,且限购一件,基本只能维持半天销售。

“如果说消费者囤货情况暂时得不到缓解,类似企业肯定要亏。因为即便到了销量稳定阶段,受封城影响,你还要解决干线物流和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问题。”一位零售高管分析称。

永辉、盒马等全国性零售企业综合比对后表示,就基地——仓、仓——店组成的干线物流环节来说,湖北区域目前囤货潮基本结束,供应趋于稳定,但干线物流能否通畅是一大难题。至于其他省份,则基本正常。

“比如说我从随州往武汉发一车货,随州和武汉的通行条是不一样的,两边对接需要时间,就会降低效率。而且司机一进武汉,就需要隔离14天,谁来补充他的运力,或者避免隔离,这又是一个难题。我们现在想到的办法只能是派人去高速路口接货,不用外地司机进武汉,但也只能救急。”一位企业负责人举例称。

此外,由于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运力不足,大多数平台处于限时段运营或停摆状态。比如说濮阳绿城超市的“鲜到家”平台正常运营,但饿了么渠道暂时关闭;盒马APP每天零点下单,当达到预估订单量峰值时即停止接单,随后开始配送;每日优鲜调整了华南与华东区的营业时间,同时关闭其华中地区全部服务站点。

人力紧缺,成本高涨

疫情防护压力较大

“我们的店之前是全部开的,后面如果疫情还是不缓解,可能要关一部分。因为没有员工。春节放假的员工回不来,寒假工要返校,少数身体素质较弱的员工甚至要辞职,你说这店怎么开?”一位便利店高管说道。

这实际上是当前零售企业面临的共有问题,一面是消费需求瞬时暴涨,一面却是基层员工人手不足。尤其是当疫情暴发期即将到来,国家相关部分发出了“少出门”的倡议,城市交通暂停、乡镇封路、社区封闭等举措逐一下达。使得大部分春节放假返乡的超市员工、配送员无法按时到岗,企业用人缺口不断增大。

武汉Today便利相关负责人表示,因政府要求,其位于商业区、交通枢纽的门店暂时停业,约占门店总数50%左右。目前能保证一店一名员工,维持正常运营。对比此前便利店每班配备2-3名员工的情况来看,其紧缺程度可见一斑。

同时,对于开辟线上购物渠道的零售企业来说,其末端配送运力更为紧张。“因为购买量多为一餐食,以前一个配送员一趟可以同时送5-6单。现在一次性买4提水、几箱方便面的订单非常多,导致可能一个订单需要2-3个配送员运。所以运力压力很大。”盒马相关负责人解释称。

可以说,当下的零售企业一方面要设法紧急招聘更多一线员工,另一方面还需要承担明显上涨的人力成本以及员工的安全防护及心理疏导责任。

“我们现在都没有算账,但成本上涨是肯定的。比如说我们的员工都是按照国家法定节假日工资执行,这次春节假期延长到正月初十,这个标准就要沿用。如果下一步还要延迟复工,那该给的薪资也肯定要执行到位。”冠超市董事长林永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林永强认为,门店员工的安全防护是当下日常运营的重要问题,因为他们需要接触不同人群,感染风险较大。但是超市不像医院等机构一样有政府相关机构协调,在调配口罩、消毒液等相应防护物资供应时压力极大。

蚂蚁商联此前向疫区黄州捐赠了5吨消毒液,近三天却买不来口罩。蚂蚁商联董事长吴金宏表示,“收了钱又要加价的,找借口说海关扣了的,非捐赠不卖的,各种情况导致三天没有一项口罩交易可以达成,还浪费了几十个人的精力。”

上述因素也导致部分超市一线员工出现恐慌心理。类似于“普通人现在都在家里隔离,我们还要去超市上班,每天客流量又大,让你来你不怕吗?”、“配送小哥也是人啊,也怕病啊,总不能压着他们去配送。”等言论多有出现。

为此,当前不少零售企业在口罩、消毒剂等物资方面,大多执行先供员工,再行售卖的原则。《第三只眼看零售》就此采访消费者后了解到,顾客表示理解,认为只有超市一线员工安全,才能保障民生供应正常运转。

呼吁政府阶段性补贴

消费者无需紧张囤货

随着疫情防治进入攻坚期,不少零售企业也通过捐款捐物承担其社会责任。其中既有像阿里、京东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有沃尔玛、永辉等大型零售商,即便是濮阳绿城超市这样的区域零售企业,也捐赠了120万元。

但是对企业来说,当下这种非正常状态实际上意味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利群集团董秘张兵分析称,“零售的利润率本身就很低,主要依靠现金流运转。如果保证现金流,可以在疫情结束后迅速恢复。但是如果出现问题,货源问题会进一步放大,从而出现恶性循环。”

届时,皮将不存,毛将焉附。一旦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零售企业或互联网创业公司停摆,必然带来一定规模的裁员倒闭潮。

《第三只眼看零售》多方采访后了解到,零售企业当下主要有三方面请求,希望能得到政府及相关部分支持,从而度过疫情难关。

对于消费群体,他们希望消费者不要恐慌,完全不需要囤积商品。即便部分企业会因为供应链能力出现缺货,但从整个区域来看,一定会有头部企业为顾客提供稳定的商品供应。尤其是春节假期接近尾声,各产业链环节复工,此前民生商品的缺货现象大概率不会出现。

面对医疗防护相关方面,零售企业们希望能为一线员工争取到防护资源及相应关注,保障口罩、消毒液等防护必需品的供应。只有给超市员工以安全感,才会有更多人参与复工,向消费者提供卖场、配送等服务。

而在政府相关部分层面,一些企业家表示希望能给予防疫期间的电费、燃气费等费用减免、限价商品价格补贴、阶段性增值税补贴等措施。同时,他们建议地方政府不要过度干预价格。

“除去个别商品,合理范围内要允许涨价,因为渠道价格确实上涨,企业可以暂时承担,但无法长期支持。不能因为消费者有意见就一刀切不涨价,这可能会导致生产、流通、零售环节放弃这个产品,加剧短缺。”一位零售高管表示。【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