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复工难:人力缺口3到5成,成本上涨40%,标品供应面临断货

便利店复工难:人力缺口3到5成,成本上涨40%,标品供应面临断货
2020年02月12日 10:04 第三只眼看零售Uniqueye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张思遥

2月9日,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 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便利店在内的相关产业有序复工。但从各连锁便利店品牌经营实况来看,企业复工艰难,以人力短缺最为严重,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直接导向经营危机。

当下人力缺口大,已经成为便利店行业共同难题。其中既有全家、7-Eleven等日资连锁便利店品牌,例如上海全家表示其一线员工缺口在50%左右;也有像南昌乐豆家、福建见福便利这样的区域便利店,员工到岗率在5到7成左右;即便是地理位置处于内蒙,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的安达便利,也透露其有20%员工未到岗。

从外因来看,疫情防治导致的特殊情况,例如封村、封路,隔离14天等相关政策“阻断”了员工返岗,是此次便利店基层大量缺人的直接原因。但从企业内部来说,行业一线员工流动性长期较大,基层员工忠诚度低,以及相关部门对员工的心理疏导专业性较弱等问题,也是造成此次不少一线员工辞职的潜在原因。

“春节放假的员工回不来,寒假工要返校,少数身体素质较弱、心理恐慌的员工甚至要辞职,你说这店怎么开?”一位便利店高管说道。可见大量缺人,直接导致便利店企业无法全数开启此前关停门店,而由此造成的行业危机正在从品牌方、经销方向零售终端逐层传导。

以供应链为例,一些便利店高管表示目前是在寅吃卯粮,主要消耗既有库存,缺货危机预计会在10天到一个月内会从整个产业链中显现。就企业经营来说,营业额下降、关闭大量门店导致企业营收缩水,留存、激励现有员工又意味着上涨30%至50%左右的人力成本,两相挤压之下,不少企业陷入被动局面。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当下是便利店企业一线员工长期流动性较大,在特殊情况下集中爆发导致的危机。企业于短期内急需调拨人力、保障正常运营,同时开辟新的盈利来源,从而度过危机;但从长期来看,如何提升一线员工稳定性,拥有从日常经营随时向战时状态转换的能力,也影响着便利店经营者能否长久发展。

一线员工长期缺人

疫情下集中爆发

这次疫情暴露出了便利店企业一线员工问题的严重性,例如人员流动性大、长期存在用工缺口等问题都会在特殊情况下给企业造成危机。虽然各个企业会因为区域、用工类型、疫情严重程度等特性差异而呈现不同,但度过危机后的员工团队建设则关系到企业此后的稳定发展。

就以此次疫情导致的人力严重短缺来看,它直接试炼出同一考卷下,不同企业的答题能力。

比如说封村、封路,要求外地返工人员一律隔离14天等政策几乎是全国推行,极少有区域会松动。但是为什么有的便利店企业员工未到岗率达到50%以上,有的企业却只有两成?《第三只眼看零售》多方采访后了解到,这与企业所在区域、预判能力、员工结构等因素有关。

类似于上海、北京等区域的便利店企业表示,其一线员工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春节返乡是一大特点。因此企业大多会留下本地员工,允许一部分外地员工休假回家。

这一方面是由于春节期间,北京、上海等区域的CBD区域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空城”现象,而开在此处的门店也不需要配备平时的员工量,属于企业优化成本的举措;另一方面,年末、年初也是不少便利店一线员工离职、换工作的高峰期,不排除有部分员工在领完年终奖后辞职回家。

但类似于陕西、内蒙、江西等省份,其用工结构中的本地人比例较高,且社区点位比例整体要高于北京便利店比例,其员工在春节期间呈现出的到岗率即相对高于后者。例如西安每一天某店店长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我们的员工基本上家在附近,即便是这次疫情封城后,也能顺利回来。”

那么,当员工春节返乡率处于较低比例,且情况相似的企业,在近期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人危机,就与企业的预判能力有关。

长沙一位长期从事便利店、超市等一线员工招聘的HR负责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春节期间本来就是一线员工离职、换工作的高峰期,他们的薪资、文化程度较低,相比较总部人员、中高层来说忠诚度较低,有预判的企业通常会在该阶段稳定人心,保障来年全面开工时不会出现用工荒。”

举例来说,《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长沙7-Eleven预计在2020年春秋两季开出第一批门店,其一线员工实际上岗时间应在今年的6至7月,但为了保障人员充足、培训到位,其招聘负责人已于近日展开招聘计划,目前完成度达到50%左右。

此外,疫情期间导致的企业用人困难,也不能忽视。

江西一家便利店创始人表示,“我们目前抽调了三分之二的总部人员到门店支援,但一线员工缺口仍然在50%左右。有的人回不来,有的人怕感染不愿意回,还有一大部分员工回来了但因为隔离14天等规定没办法正常复工。甚至有一些员工索性辞职,在家休整。这个时候,相关部门要求复工,但国家、省份、城市、区、甚至村镇之间又有着规定不同、相互不兼容的政策,导致员工复工需要度过层层关卡,我们也很着急。”

成本上涨、营收下降

供应商难复工导致库存压力

目前来看,便利店一线员工紧缺导致了企业难以全面营业,但疫情进一步放大了企业面临的危机。其中因保障现有员工导致的成本上涨,以及疫情下消费者闭门不出而造成营收下降,成为压缩企业盈利空间的两个重要原因。如果员工复工难等状况近期无法改善,则会影响到整个快消品产业链上下游。

安达便利总经理任光临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为了支持来上班的员工,给他们交通补、饭补等补助属于常规操作,我们还设置了相应的薪资激励政策,加上购买口罩、消毒水等防护物资,人力成本同比上涨了50%。”南昌乐豆家创始人杨翔则表示,“怎么可能不给?加钱、加荣誉,能给多少给多少,每个人的平均成本增加30%-40%。”

除了给到岗员工相应激励,便利店品牌还需要承担滞留在家员工的相应成本。但相比较总部人员、中高层管理者来说,便利店一线员工几乎不可能做到“在家办公”。也就是说,企业既要承担实际人力薪资支出,还要负担因缺岗而导致的误工成本。

与此同时,房租物业成本在停业状态下,也成为企业负担之一。“国家虽然有相关的减免政策,但主要是针对国企,针对个体户只是倡议。而便利店拿店也有大半比例是从个人所有者手中租赁,因此减免房租的比例不大。”上海一位本土便利店品牌创始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更为严峻的是,一面是显著上涨的经营成本,另一面却是明显下降的营收,不少便利店经营者在采访中表示,这次对便利店行业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即便能撑过去,上半年业绩也基本报废。

比如说,当前不少标准化便利店品牌,在此前经营中均将CBD、商业街、交通枢纽、高校等点位作为重点开店区域,上班族、学生、逛街人群聚集意味着相对社区店更高的客单价及来客数。但在此次疫情中,类似区域则属于关店“重灾区”,基本全部关闭。

同时,消费者目前大多闭门不出,仅通过电商平台、到家平台、社区生鲜店等渠道购买生鲜、米面粮油等刚需品类,这对于对标即时性消费的便利店品牌来说,不免造成营收下降。例如一位临近湖北疫区的区域便利店负责人表示,其单店日销基本腰斩,甚至有的门店一天只能卖500元,算下来连电费都不够交。

如果说上述情况属于疫情严重区域的个体情况,例如也有一些便利店品牌表示,由于其所在区域疫情影响相对不大,目前还能保障正常运营。但由于缺人、交通封锁等问题带来的供应链中断危机却是大部分便利店经营者均有提到的共性问题。

“现在不受影响的只有蔬菜、肉类等生鲜品类供应,除了少数体量极大,库存丰富的企业,目前标品销售大多都是吃库存,先吃自己的,再吃经销商的,然后是品牌商。如果届时情况得不到缓解,就会断货。”任光临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其中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相关防疫部门禁止人力密集型企业整体复工,以免造成交叉感染,例如南昌及其周边区域的快消品供应商复工率在20%左右;二是人力严重短缺,企业即便复工,也难以在疫情结束之前恢复到正常生产规模;三是受封路、封城等措施影响,企业采购进货的干线物流受到影响,很难对接到本区域以外供应商。

囤货、卖菜、强化线上

便利店经营者寻求突围点

虽然面临成本上涨、营收下降的经营危机,但便利店经营者们均表示,正常营业,寻找突围点是他们度过危机的自救举动,同时也是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保障民生消费的必要行为。《第三只眼看零售》采访多位便利店操盘者后发现,提前囤货、涉足生鲜、强化线上等举动属于疫情下的行业共识,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家看到了特情下的机会点。

比如说一位区域便利店高管表示,“从疫情一有苗头,我就紧急调货,自己找物流车、直接去把我们这里的康师傅仓库端了,到现在为止还能在无补货情况下保证20天左右的正常销售。同时,我们的口罩、消毒水也直接不卖了,目的是保证员工使用。如果保护不好员工,还怎么说让人家来冒着风险上班,更别说服务消费者。”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包括唐久便利、见福便利、7-Eleven、全家、乐豆家等多家便利店企业,都在紧急寻找货源,扩大储备量,目的是应对因上游供应商难复工而导致的断货危机。其中饮用水、方便面、米面油属于重点品类,需要大量备货。

此外,为了应对经营危机,不少企业也在探索新的业务线,希望能在疫情期间及疫情结束后拉动销售,度过行业萧条期。

南昌乐豆家品牌负责人帅韦透露称,其团队正在与顺丰对接,希望借由顺丰上游供应商资源接入生鲜品类,以标准净菜形式销售,从而获得营收增长,度过危机。

“现在是只要有生鲜就能带来现金流,你看同一区域,乐豆家可能有营收下滑,但旺中旺就有2至3倍的营收增长。所以一定会有便利店企业瞄准生鲜品类,但能不能长期做下去就要看企业自身运营能力。”一位关注便利店领域的投资人评价说。

当前来看,“卖菜”是便利店在特殊情况下的应急策略。但实际上,类似于全家、7-Eleven、每一天等品牌此前具有试水生鲜经营。所以,此次疫情也许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便利店在生鲜消费上培养起消费者购物习惯。等疫情结束,也能够成为便利店的另一个引流利器。但在疫情结束后,便利店经营者能否提升生鲜运营能力,与社区生鲜店等业态抢夺客源,如今也未可知。

相比之下,不少零售高管表示,强化线上是各企业值得投入的方向,未来也将成为新的增长渠道,且比布局生鲜风险较小。

一方面,线上销售增长2到3倍,是当前零售企业的共同点。尤其是对于便利店企业来说,这几乎成为其唯一的营收来源。另一方面,疫情期间的隔离策略,也有利于消费者培养出更为显著的线上消费习惯,同时吸引此前不倾向线上消费的中老年客群。

为此,一些便利店高管认为,只要撑过这段时间,必然能迎来新的机会点。比如说疫情危机会加速淘汰一些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的便利店企业;线上消费习惯会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量;甚至因停业、倒闭而空缺的大量物业也有可能为便利店企业带来租金洽谈利好。而便利店经营者要做的,便是保存实力,寻求破局。【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