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商超便利店在民生消费中的基础建设作用

重新认识商超便利店在民生消费中的基础建设作用
2020年02月20日 11:13 第三只眼看零售Uniqueye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赵向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在这次全民出击的“抗疫战争”中,我们要致敬那些奋斗在前线的医护工作者,他们是伟大的“逆行者”;我们同样要致敬商超、便利店等窗口单位的一线员工,他们在疫情期间坚守岗位,保障消费者一日三餐的食材供应,经受住了考验。

疫情期间的夜晚万籁俱静,街上多数商铺关闭,只有便利店透露出的点点灯光给人昭示以希望。而在平时,便利店的存在感被淹没在KTV的音乐声中,大排档的喧闹声中,以及各类商铺五光十色的灯箱广告中。

超市业态亦有作为,即便是在封城、封路、封村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的超市基本保障了生鲜、食品以及生活用品的供应,满足我国消费者的日常所需。

我国商超和便利店业态在这次疫情的考验下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这说明,中国零售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一个高效、稳健的快消品供应体系,而超市、便利店作为民生消费基础建设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

眼下,全国各地开始逐渐复工,零售业的“抗疫战争”进入新阶段,疫情引发的次生危害、商业格局的变化、供应链体系的修复等都是零售企业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一、不宜过度重视线上红利及消费者购物行为的短期变化。疫情带来线上业务放量增长,一些生鲜电商平台订单量是平时的三到五倍,实体店的到家业务也有了数倍增长。“每天都是双11”,有媒体如此形容疫情给线上业务带来的销售增长和配送压力。

因此有观点认为,生鲜电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实体店也要加大对到家业务的投入,线上红利再一次显现。不过,在《第三只眼看零售》看来,零售企业经营者不必过度重视线上增长以及疫情期间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变化。

这是因为,电商用户早已进入存量时代,能够使用电商的消费者基本上都已经在用电商购物了。疫情期间的线上销售是基于消费者困守在家,没办法出门这样一个前提下产生的,是属于“战时”的非正常状态,而伴随着疫情得以控制,到家订单量将回归到平时的数量。

事实上,已经有数据印证这一判断。从2月11日至2月17日,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盒马鲜生、京东到家等几个生鲜电商平台的微信指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月17日的微信指数显示,上述平台微信指数环比下降平均超过10%。

而眼下,打开微信朋友圈,就会发现到处是组建社群的、微商卖货的、推广到家平台的,各种互联网营销扑面而来,这种全民皆商的大跃进式销售值得警惕。

同样的道理,零售商亦不可高估疫情对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比如对于健康饮食的关注、对于食品卫生的更加重视,以及在家做饭的频率提高等。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疫情会让消费者心态发生变化,但从心态变化转化为购物习惯改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零售企业可以关注这些变化,但不可将其作为经营决策的指导。毕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曾经说过,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各大生鲜电商平台微信指数情况

二、不可低估疫情带来的次生危害及供应链破坏。零售企业家应该关注什么?值此当下,最重要的应该重点关注一线员工的防护,这是一把手工程。一旦某个超市的员工感染新冠肺炎,这会给门店甚至企业总部带来极大影响。

首先,发生疫情的门店会被迫关闭,员工会被隔离,而在这个过程中超市无法营业,但房租、人工费用依然要照常支付,企业在门店关闭期间的损失巨大。

其次,在当前人心恐慌的背景下,超市一旦发现员工感染,必然伴随着夸大其次的传播甚至谣言,这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赖度造成损害,牵连到其他门店。

再次,即便发生门店员工感染情况,企业负责人也要依法如实上报。据《大众日报》报道,山东聊城市振华超市闸口店负责人因瞒报致17人确诊新冠病毒肺炎,另造成169人隔离,超市相关负责人目前被采取监视居住强制措施。

零售企业家还应该关注疫情给整个流通产业链带来的次生危害。尽管在疫情期间,多数实体零售企业因为生鲜销售带来了业绩利好,保守估计有20%-30%的同比增长。

超市业态在疫情下的红利,一是由于餐饮、农贸市场等其他渠道被迫停业,消费者需求流入所致;二是由于消费者恐慌式囤积,透支后续购买力所致。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以牺牲供应链平衡来换取的,是一种既非正常、也不健康的得利,而它带来的危害在后续会逐渐显现。

有多位供应商对《第三只眼看零售》表示,由于工厂无法正常开工,目前的库存可满足3月份的供货量,接下来可能导致4月份的缺货。一些零售企业采购负责人也表示,他们已经面临部分品类缺货的问题,未来这个缺口会进一步扩大。

商品缺货导致零售企业更换供应商,或者商品零售价格异动,最终会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导致客流下降、销售下滑。据悉,一些先知先觉的零售企业已经在加强对紧俏商品的货源控制,以备在疫情结束后保障供应。以进口商品为例,一些消息灵通的零售商表示,他们从海关处掌握的情况判断,3-4月会有一拨进口商品缺货潮,为此,他们正在市场上大量“吃货”以备不时之需。

三、企业家卸下了强硬的“伪装”,但获得了认同和理解。这次疫情让基层员工看到了企业家最真实的一面,其中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西贝、海底捞那样蒸蒸日上的大公司会面临资金链短缺的压力;二是没想到平日强势、硬核的企业老板会暴露出脆弱、无助的一面。

无论是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发出“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的无助呐喊,抑或是老乡鸡创始人束从轩对着视频手撕员工联名信的举动,都是企业家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也从侧面反映出这次疫情对企业巨大的杀伤力。

难能可贵的是,多数员工get到了企业老板这种无助感,并且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和理解,劳资双方第一次达到了如此步调一致,共克时艰的和谐一幕。

微信朋友圈流传一句话,这次疫情给中国社会踩了一个急刹车,给我们一个机会去思考。疫情引发的危机让企业家放下面子,对员工、对社会各界说一些掏心窝子的话;同样,也让员工感同身受地站在企业家立场去思考,去打算。

自然醒创始人魏君宜发明了个词“体谅系数”来描述当前发生的这一现状,即在危机之下,大家都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重新考量双方的合作。

“我完全能够体谅国家政府的不易、体谅甲方房东的不易、体谅供应商、银行、投资人、员工的不易。这场全民战疫让我们第一次全景式的审视我们身处的社会、国家、行业和所有的相关方,如此深刻的感受到我们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全社会都从未如此深刻的感同身受彼此相关”。魏君宜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