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松绑,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

地摊松绑,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
2020年06月06日 10:06 洪言微语

当前,地摊经济被普遍解读为保民生、保就业的无奈之举,是经济抗疫众多刺激政策的一种,所以很多人担心,地摊经济会不会昙花一现,究竟能持续多久?

但凡事多想一层,总会有新的发现。

(1)城市发展理念转变: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治理

摆地摊不是个新营生,地摊经济的利弊也无需多谈,为商户和居民提供了便利,也容易带来交通、环境、秩序等一系列副作用。但问题是,过去真的是因为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才严格控制摆地摊的吗?恐怕不是。

过去三十年,我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增长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很多城市带来很大的管理压力。面对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管理者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筑造篱笆,一方面通过户籍制度,一方面就是限制低端服务业,地摊经济就是典型。

若放开摆地摊,就等于放开了人口管理的闸门,大量农村人口涌入,会给城市发展和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

近些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城镇化率整体趋于稳定,不少二三线城市还开启了抢人大战模式。说明对城市而言,控制人口流入的压力大大降低了。此时,摆地摊不再是外来人口的经济收容站,更多地成为本地人口的失业救济站,利大于弊。

此次借着疫情放开,应该就永久放开了。地摊经济,自然也高大上起来,不仅能增加城市的烟火气,为商户和居民提供双重便利,发展得当,还能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2)经济发展视角:结构性失业的缓冲垫

这两年,经济转型加速,竞争加剧,结构性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正如知乎上很多人调侃的,很多人无论之前做什么,35岁之后出路都是开滴滴、送快递、卖保险,可是这三个工种也是有门槛的,开滴滴起码要有辆汽车,可能还要本地户口;送快递要求年轻力壮能吃苦,卖保险一般是社会资源的变现。

相比之下,摆地摊是没有门槛的。会做饭的可以去卖小吃,做过微商的可以把产品从朋友圈搬到线下,最不济还可以从电商平台批发小东西来卖,总是能在地摊经济中找到容身之所。

就很多人而言,在短暂的失业期,白天充电、找工作、培养新的工作技能,晚上摆地摊糊口,也能成为一种新的选择,让生活不至于断粮。

(3)促消费视角:多一个场景,多一种消费

很多人谈到地摊经济对商业物业的替代作用,或者从消费降级的视角看对电商平台的冲击等,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对。因为从促消费的视角看,地摊经济能承载部分存量消费的替代转移,更多地还是带来了增量支出。

想一想,晚上下班路上加个餐,本来这个支出可有可无, 碰到了就吃一碗,碰不到回家睡一觉,也饿不着。这就是典型的增量消费支出,是可以促消费的。地摊上的小吃,多数都是正餐的点缀和补充,而非对正餐的替代。

除了饮食之外,其他的物品支出,也是如此。很多时候,人们的消费行为都是场景驱动式的,就和去超市买牛奶,结果买了一堆口香糖一样。这里的口香糖消费,完全就是消费场景驱动的,增加场景,总是能够增加消费。

所以,放开地摊经济,也是能够切实提振消费的。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看,促消费是个长期战略,从前期的深夜食堂到现在的地摊经济,大幕只是刚刚开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