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景银行建设,浦发银行金融科技的进击之路

推进全景银行建设,浦发银行金融科技的进击之路
2021年11月01日 19:32 轻金融

从2018年提出建设数字生态银行开始,3年来浦发银行做了很多有益的数字化转型探索,持续引领银行业金融科技创新

来源:轻金融 作者:李静瑕

在当前18家全国性银行中,各家银行的总部分布有一个特点,即多数分布于京津冀、江浙沪和珠三角地区,这些银行也是金融科技特色最为鲜明的。

从近几年的一系列金融科技前瞻性布局与大规模落地应用成果看,总部位于上海的浦发银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无论是2018年在业内率先提出“开放银行”,还是2020年提出“开放银行2.0”即“全景银行”,浦发银行都引领了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行业趋势。

从顶层设计、互联网思维、技术实力、落地应用能力、生态建设与创新等方面来看,这家股份行的金融科技势头强劲。

01

金融科技逐渐融入银行业的基因

每年两千亿科技投入、科技投入占比超过3%甚至4%、持续投入大量科技人才、2020年20%的科技投入增速远高于同期银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率,在这样的投入力度下,当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展如何?

据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0)》显示,34.0%的银行处于基本应用阶段,只有5.9%的银行处于深度融合阶段,而大型商业银行中有41.4%处于普遍应用阶段、15.7%处于深度融合阶段。

可以发现,只有少数银行的金融科技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业如何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效率?如何评价银行业金融科技应用成果?

总体来看,数字化投入与人才体系建设、科技与业务的融合、组织架构与文化、金融科技生态等方面,是行业普遍认为比较重要的金融科技转型重心。

首先是要具备足够多元、优秀的科技人才,这是金融科技最为重要的保障。统计显示,从2017~2020三年间,浦发银行科技人员数量增长266%至近5859人,2021年半年报显示,该行科技人员占比超过10%。未来,浦发银行科技人员计划达到10000人以上。

其次是新技术布局与业务赋能。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只谈“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的起步阶段,进入更加务实的应用落地阶段,即把金融科技基础技术的研究和建设落地于促进业务增长、提升客户体验、优化资源配置。

纵观全行业,依托从开放银行再到全景银行的布局,浦发银行在金融科技建设方面走在了同业的领先,这成为该行的鲜明标签。

此外,在金融科技发展新的时代,随着市场需求、技术变革,银行业的企业文化、人才的组织形式、客户服务模式以及体制机制都在发生变化。

在银行内部,意味着要将进行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和组织文化变革,考验转型的战略定力、行动力和不断自我进化的能力;在外部,数字化既是对银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考验,也是做深客户、增强粘性的机会。

浦发银行一方面加强科技与业务的紧密融合,提高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的能效,抢抓业务时机;另一方面,从客户场景和数字科技出发,构建能快速匹配核心企业客户的个性化业务诉求的服务平台。

最近几年,浦发银行致力于“打造卓越客户体验”,各大业务条线启动了专门项目,以提升客户体验与满意度。“要成为客户的首选银行,必须要从做好客户体验入手,一大工作重点就是要抓机制和流程的改进。”

最后,还有权威机构认可度。浦发银行连续三年蝉联“上海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年度信息化水平评价”第一,在银保监会2020年度信息科技监管评级中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二;2021年第三季度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第4级认证,成为首家获得DCMM量化管理级的银行。

上述这些方面,是衡量银行金融科技实力和成效的重要因素,显然,浦发银行已经逐渐将金融科技深度融入自身的基因中,从而真正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02

科技与业务落地能力是检验标准

银行金融科技布局的比拼,归根结底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全面较量。

在硬实力方面,包括了前沿科技技术的掌握程度与科技真正实力,而软实力则体现在对业务的赋能上。金融科技硬实力,是一条不可逾越的“护城河”,也是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的一大利器。

当然,仅拥有硬核的科技实力是远远不够的,科技赋能业务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亦是银行金融科技“软实力”的体现。

从2018年提出建设数字生态银行开始,3年来浦发银行做了很多有益的数字化转型探索,从无到有,取得了阶段成果和亮点,可圈可点,在行业中也取得了一定影响力。

浦发银行聚焦全景银行探索客户经营模式,加大金融服务向客户场景的延伸,全力推动金融服务“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提供特色化优质金融服务。

在落地方面,浦发银行善用数字化思维指导实践,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从2018年最早提出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2020年启动“千家万户连接工程”,效果显著。

如果分析浦发银行科技与业务落地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场景为核心向客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切入客户主营业务航道,重点抓B、C联动场景,促进对公客户做深、零售客群做大,实现多方共赢。

一是客户经营数字化,创新业务拓展模式,打造API平台,将银行服务无缝融入政务服务、企业经营和行业平台中。面向个人用户推出“浦惠到家”、“甜橘”两个特色生态经营APP;针对小微企业主,通过与产业核心平台对接提供线上融资服务;对于同业机构客户,成立开放金融联盟。

其次是渠道运营数字化,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在线上App平台,浦发银行运用生物识别、图像识别、智能语音、数字签名等技术提供极简体验,推出智能语音、智能搜索、数字人导购以及超过30项交易实时感知等智能服务;在线下,致力于客户智能化服务水平提升。

再是产品服务数字化,增强客户服务获得感,丰富线上融资服务产品,包括“数聚贷”“宅抵速贷”“银税贷”等,满足中小微客户多层次多场景的融资需求。

最底层是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浦发银行探索建设金融级“生态云”平台,支持“敏态+稳态”研发与运维模式,多个项目通过信通院DevOps标准持续交付3级评估,持续交付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不断夯实数字化保障。

科技赋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比如,“浦惠到家”APP服务C端客户,赋能B端客户,已有超过1600万注册用户;2021年上半年,AI培训师上线15期,完成近2.6万人次的培训,辅助受训理财经理产能提升约8.6亿。目前,语音识别率超95%,服务占比85%,达到业内领先水平。

API“千家万户连接工程”工作,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新增连接达标客户数逾1.7万户,满足客户极致体验。RPA机器人工厂融合RPA、OCR、NLP等技术,现已上线超过150个自动化场景,节省人工70%以上。

这其中的代表性案例,是2021年9月与华为联合发布的浦慧云仓,将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仓库的现场管理与业务流程中,丰富“物的银行”内涵,推进产业数字金融创新。

后续,浦发银行将围绕用户体验,运用数字科技,与零售、通信、交通、医疗等行业进行融合创新,推动新一轮数字经济效能提升。

03

打造科技合作共同体与生态圈

当银行业的获客、客户运营、风控等都已深度融入到场景中,生态建设也成为全球领先银行的一致选择。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球最具价值的前100家银行中,70%以上已通过建设开放银行平台等模式投入场景生态建设浪潮。从科技投入到产出的关键连接点,就在于多种多样的场景与生态。

生态与场景建设的特点是投资周期长,决定了在短时间产出效益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越来越同质化的场景生态建设,也势必需要银行业结合自身优势和行业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场景生态建设路径。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浦发银行重视生态链接和运营,致力于通过整合生态各方的客户、场景、数据和技术,提升跨界生态整合的能力。

此外,场景生态圈的生命力在于持续运营。浦发银行建设了开放金融联盟、创新实验室、创新社区等特色化平台,打造科技合作共同体,推动技术与金融服务场景的深度融合。

在加速数字化全栈能力建设过程中,浦发银行与30家科技合作共同体的合作伙伴齐心并力,充分发挥科技合作共同体的平台、技术、专家、渠道等资源优势。

科技合作共同体建立三年以来,已经打造了丰富的场景生态,重塑线上线下协同、用户体验极致、产品创新灵活、运营管理高效、风险控制智能的数字化银行,共建互利共赢的金融生态圈。截至目前,浦发银行与科技合作共同体已落地了大量优秀成果。

比如,在基础建设领域,“云原生存储Piraeus项目”通过使容器具备了高可用数据卷服务能力,在2021年7月,浦发银行成为亚太首家基于Cloudera公司CDP实现私有云容器化部署的企业。

在客户管理领域,浦发银行的创新实验室客户旅程万花筒课题验证了在亿级别大数据量下实现快速整合、灵活分析、可视化分析应用的可行性,填补了行业在客户行为的场景化分析空白。

就在10月底,浦发银行联合IBM、信通院发布《商业银行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实践报告》,联合浙江大学联合发布《数据原生的金融架构蓝皮书》,进一步深化全景银行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04

结 语

金融科技曾被称为是银行业的“二次创业”,以及改变银行业第二曲线的有力武器,这不仅要求银行在体制机制、文化上加快变革步伐,也需要领先银行进行前瞻性探索与布局。

在持续引领银行业金融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浦发银行在2020年发布《开放金融之全景银行系列蓝皮书》,明确未来银行的发展方向将是“面向全用户、贯穿全时域、提供全服务、实现全智联”的全面开放生态,把开放银行建设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浦发银行的金融科技实践的启示是,银行业根据自身的优势制定差异化的金融科技战略,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变革和科技生态建设,有助于掌握金融科技发展的主动性,也将带来占领市场高地的优势和底气。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