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仪式感,为什么会输给感恩节、圣诞节等洋节日呢?

春节的仪式感,为什么会输给感恩节、圣诞节等洋节日呢?
2020年01月14日 23:56 康斯坦丁

春节临近,大家都在准备着做最后冲刺,多数人最盼望的是春节所带来的一个小长假,而非春节本身。事实上,中国年的味道正在变淡,一些仪式感也在新一代年轻人中逐步消失;相比之下,一些洋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以及更早的愚人节、万圣节等等,都在中国很有市场,洋节日期间标志性的仪式感也从西方欧美国家渐渐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如自11月开始,全球人民就是开始学着感恩:西方人感恩的是一些小事,如家庭,健康的体魄,朋友相会,夫妻耐心等等;中国人则更喜欢感恩国家,感恩时代和地方管理者,有网友调侃说:感恩小事儿,感恩家庭和朋友,需要付出时间和爱,但感恩国家,感恩时代就相对简单,只需要喊喊口号就可以了;而到了12月,最重要的西方节日就是平安夜和圣诞节,笔者有一位职员朋友,每逢平安夜都会收到大量的苹果,包装精美又甘甜可口,却常常因苹果太多,而放蔫吧了,最后,只能榨成果汁。

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但不得不说,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进程,就是东方被西方同化的过程,这其中涉及到经济之间的差异、产业链地位等问题,更有着文化自信的问题,坦白讲,如果连中国人自己都讨厌年味儿,讨厌附着在春节周围的暴饮暴食、催婚、攀比等坏习惯,年味变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长此以往,或成不可挽回之颓势。

电子产业链分工,促使中国年味儿变淡?

其实,中国年味儿变淡始于“玩命儿赚钱”的想法,中国总喜欢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再考虑休息或者享受生活,比如等赚到100万,我就不加班了;等退休以后,我就和妻子环球旅行;等孩子大学毕业之后,我再退休...而最终的大概率事件就是只能一直等下去,徒耗青春和生命;而欧美国家的人民,在经历过高度工业化文明之后,对生活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刻,他们更习惯于活在当下,加之,电子产业链国际化分工由欧美国家主持,他们留下设计、研发、品牌维护、标准制定等高附加值的工作,而把加工制造、基础代工等工作甩给中国和其他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换句话说,欧美国家是全球制造业的客户,他们创造了电子产业链,同时制造了这里的规则,包括节日制度。

自11月开始,欧美客户就开始了一些大型的假期,如感恩节前后,全球范围内的供应商都会跑去苹果总部,趁着客户心情愉悦、放松警惕之时,争取些订单,也想趁着客户休假之前,要一些指导和决策,以便在感恩节日期间加班加点,等到客户休假完成之后,能欣喜地看到突破性的进展,亚洲供应商之所以要重视“节前会议”,正因为他们深知:欧美客户一旦开始休假,供应商是没有资格叨扰的;感恩节完成之后,紧随其后的就是圣诞节,这更是不容打扰的节日,西方人如此重视该节日,不但坚守着“装饰圣诞树”的传统,更愿意为之大费周章:英国一家房地产公司,不得不反复修改自己的烟囱设计,就只是因为业主的孩子普遍认为烟囱太细了,胖胖的圣诞老人可能无法从烟囱中跑进来送礼物;而法国更猛,直接组建一个圣诞邮件回复处,共计96名职员,专门用于回复孩子们寄给圣诞老人的明信片,他们是如此虔诚,而又如此自信。

尴尬的是,当西方的客户沉浸于圣诞的节日气氛中,亚洲的供应商却不得不加班,做营收和利润上的最后冲刺,而终于盼到春节假期之时,客户却常常上演“节日之后,王者归来”的戏码,要求供应商舍弃春节假期,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显然,如此操作不会瞬间改掉中国春节的习惯,但如果本着客户就是上帝的想法,成年累月地在除夕、大年初一来加班,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年味儿,况且,加班向来是逃避年的最佳理由。

文化自信,如何创造新的春节仪式感?

平心而论,中国春节的仪式感还是比较丰富的,只是有些缺乏文化的自信以及坚守的勇气,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中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物质的富裕在很大程度上会重建人们的精神体系,比如中国在旧时代过年的时候,总要和食物有很大连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也比较常见,特别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是非常盼着过年的,因为只有在过年期间,他们才可以大碗吃饺子、大块吃肉、大块吃槽子糕、香蕉、江米条什么的,就连从未经历过“饥饿时代”的80后在童年时期,同样也有着如此强烈的期望,但自90后开始,中国的物质条件就突然丰富,随时能吃到饺子,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零食予取予求,中国人再没有饥饿感,反倒是腰围日益变大,肥胖正严重困扰着油腻中年人。在这种背景下,包饺子、准备食物等仪式感自然会被日益冷落,新时代的孩子们再也不会认为“饺子”是一种多么珍贵的食物了,他们或点外卖,或去超市里买一袋三全水饺即可;还有,拜年、走亲戚也是中国春节最重要的仪式感之一,大年初一凌晨四点,大家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老人们则守在家中,接受儿子、孙子们的跪拜,现代人却住进了楼房里,厚厚的防盗门把邻里完全隔阂成为路人,春节期间再也见不到走街串巷的盛况了,至于说,燃放烟花这个仪式感,就更加尴尬,大家都怕火灾,都担心人身安全,不放也罢。

显然,物质的丰腴是造成春节仪式感消失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又不止于此,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人之于节日的态度,以及对仪式感的认知。要知道,大陆曾经历文化断层,对于祭祀、丧葬、礼仪之类的认知尚不如台湾同胞,更不要说和欧美国家相比。

好在,随着物质文明的提升,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些古老的仪式感可能会逐渐消失,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毕竟,吃饺子、放烟花、买新衣服这些事儿,实在太普通,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市民在春节期间的安排也渐渐多元化,有些人出国旅游,有些人则选择爬山拜佛,有些人去参加文化节、音乐会,甚至写一些自己的假日感悟,渐渐地,逐渐形成自己专属的春节仪式感,但这些的前提,都需要中国人端正春节观,好好地、认真地过一个节假日,而非跑去加班,而且要让酗酒、逼婚、攀比之类的不良行为远离春节,唯有如此,我们才会重建起春节的仪式感,渊远流传!(科技新发现康斯坦丁/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