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曾记否?合肥曾差点成为国内等离子显示产业基地之一

【钩沉】曾记否?合肥曾差点成为国内等离子显示产业基地之一
2021年09月27日 09:30 家电魂

【题记历史没有假如,投资热土的合肥曾经扶持过等离子显示技术,但全球产业并没有选择等离子,而是选择了液晶。否则,合肥将是国内等离子显示产业重要基地之一。

雒雍||撰文

彩电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中显示的技术流派是基本的核心技术。如今,彩电在显示上仍然有技术路线之争,像液晶、OLED和激光电视三大流派仍然是竞争激烈,目前还都不能辨识出谁是最后的赢家,也有可能未来就是并驾齐驱。

其实,在彩电发展的历史上,技术路线的争夺不在少数。别的不说,就电视从CRT进入平板时代后,就凸显出液晶与等离子的技术路线之争。经历过这一时期的业内人士都清楚记得,刚进入2000年新世纪,电视显示行业出现了两大技术流派:液晶显示器和等离子显示器。当时的分歧与争论,远比今日三大技术路线之争更甚。

当时,全球彩电主流品牌,日本的松下、日立,韩国的三星、LG等彩电巨头强势把控技术优势,等离子面板制造产业链已形成寡头垄断。国内彩电龙头企业四川长虹跟随选择了等离子技术,2006年长虹上马计划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的等离子面板生产线,这便是长虹控股的虹欧,其直接持有虹欧61.48%的股权,投资成本达到了17.2亿元。

而当时国内第二条等离子面板生产线就在合肥。2009年6月,合肥政府控股的安徽鑫昊等离子显示器件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16亿元。当年7月,安徽鑫昊便迅速与日立等离子显示器达成项目承接协议。安徽鑫昊投资20亿元,引进日本日立等离子产品技术、制造技术及生产线设备,并承接日立等离子30年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团队。与此同时,安徽鑫昊还可获得其专利许可,建设一条年产能为150万片(42英寸计)的等离子面板生产线,产品规格覆盖42英寸、50英寸、60英寸、85英寸等未来主流大尺寸。

随着时间的推移,斗转星移,最终国内看好等离子技术的四川长虹,从2010年起,历时5年终于在2014年控股安徽鑫昊,国内等离子生产线大头归于长虹旗下。但问题是,在商业领域,好的技术并不代表拥有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时有发生。长虹在国内一统等离子江湖后,众多行业企业却选择了液晶技术路线。大家都不玩等离子了,那你长虹就自己玩吧!显然,一家企业是支撑不起一个技术路线的,也扭转不了行业发展的轨道。

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液晶面板生产线得到快速扩产成长,并逐步解决了液晶电视在色彩、反应速度等技术方面的问题。相对等离子,液晶技术的成本优势更是凸显,为市场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一度风光无限的等离子电视却江河日下,如今在主流家电市场几乎销声匿迹。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等离子电视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仅不足5%。现在等离子技术除了特殊领域外,在电视领域已经基本消失。

相关专家就分析认为,一方面等离子技术壁垒强,产线的投入成本较液晶高,因而造成终端产品没有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只有少数企业垄断把控技术,技术很难得到普及变现等诸多原因,行业最终选择了液晶技术路线。技术就是这样冷冰冰的,决定它前途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行业和市场。

现在看来,当时像日立、松下、LG甩卖等离子产线和技术时,早就看到了其最终结果。而合肥政府、长虹却对这一行业状况视而不见,还以为抓到了未来技术而暗暗自喜。殊不知,这一投资失误,或者说技术路线选择失误,对合肥政府来说只是众多投资的一项,而对长虹而言则是战略失误,不仅仅是数百亿资金打了水漂,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行业进入平板时期发展的好时机,才有了今天尴尬的行业窘况。

试想,如果当年液晶与等离子技术路线相争最终等离子胜出的话,长虹不就是等离子大王吗?安徽合肥不就是国内最大的等离子显示产业基地之一吗?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合肥的等离子梦最终破灭!

当然,大家现在只看到合肥是资本招商的热土,很多像中科大、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的成功孵化,并将其定义为“合肥模式”,但有谁还记得像安徽鑫昊豪赌等离子走麦城的经历呢?但历史是面镜子,有时候拿出来照照会冷静很多!

不过黑格尔说个一句话,“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家电企业会记得住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