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今日头条“原罪”——疯狂追求营收而放弃底线

我眼中的今日头条“原罪”——疯狂追求营收而放弃底线
2018年04月02日 14:41 财评快手

日前,第一财经周刊推出了有关一家风头正劲的企业的专题报道,这家企业就是正处于监管及舆论漩涡的今日头条。

从第一财经周刊的报道来看,今日头条与其说是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不如说是一家销售驱动型乃至利益主导型企业,截至当下,今曰头条全公司的员工总数已接近2万人,其中"销售的规模在1万人以上”。而在2017年年初,其规模还被描述为"大约小几干人”。短短一年,销售人数翻了一番,稍有经验的人都明白,这意味着2018年今日头条的最高诉求就是营收“爆发性增长”。

从销售员工内部爆料来看,员工每天需要打够400个电话,向客户兜售今日头条的广告投放。更夸张的是,据一位员工说,超过50%的电话销售会在一星期内离职。一位呆了一年多的“老”销售员工新一年度的KPI居然是2017年的3倍,这导致了他最终离职。

不断招聘广告销售人员,要求每个广告销售人员每天都要大量“拉新”——招揽广告投放的新客户;广告销售人员承担一年翻几番的KPI,高比例的销售干不了多久,就因为无法承受如此高压力、高指标而自动离去;然后今日头条还在源源不断补充新的销售人员;这一幕让你想起了什么?是不是有点像直销?

今日头条销售人员如此“疯狂”,是因为今日头条提出“”2018年实现450亿元至500亿元广告销售收入”,而2017年头条广告总额为150亿。如此高的广告增长率,必然会带来两个后果:一,考核任务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到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每个销售人员为了完成考核,不仅要接触比以前多得多的客户,也会像报道中那位今日头条广告销售人员一样,为了让客户投放广告,不惜编造“效果不满意可以退款”的谎言,虽然他心里很清楚,今日头条根本就没有提供这样的服务。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每一位头条广告销售人员,都采取这样的欺诈式销售,那么可能短时期内完成考核任务,但拉来的用户一旦发现投放效果不理想,而今日头条无法兑现承诺时,就会引发雪崩式的投诉。

不客气的说,这就是杀鸡取卵、极端功利的销售手法,然而这全是今日头条销售人员的不诚信么?我认为,这恰恰是公司最高层制定的盲目激进销售目标,在公司内部营造了所谓“完成KPI不惜一切代价和手段”的氛围,是公司将销售人员变成了一个个骗子。

二、今日头条正变成一个明知会备受争议、但为了500亿营收而不惜触犯社会伦理、法律监管及市场底线的公司。

今日头条已经犯了很多错,之前是因为知识产权纠纷,被包括报纸、门户在内连续发出警示。包括搜狐与腾讯之前要起诉今日头条侵权,被UC起诉侵犯专利;因为先取得“头条”注册商标第35类(广告宣传等)的专用权,北京一家广告公司以“今日头条”恶意侵权为由,将其告上法庭并索赔1亿元人民币。

紧接着,今年3月,海淀法院受理了一起有关今日头条的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件。一名普通用户因隐私权遭受侵犯而起诉今日头条。

不仅频频触犯用户及其他机构的权益,而且今日头条还屡屡因触犯雷区,被有关部门约谈甚至要求整顿。包括大量低俗色情信息的推送。

今日头条虽然也曾多次承诺要针对问题整改,但言行似乎并不一致。就以刚刚被央视曝光的虚假医疗广告为例,今日头条一直对外宣传不做医疗广告,但实际上却在大量承接医疗广告,而且还是虚假广告。

一家企业对外宣传口径与实际所为有如此鲜明的反差,实在是不多见的。这等同于企业人格分裂。最令人担忧的恰恰是这点,当今日头条为了疯狂追求营收而不断放弃底线,这家企业会在用户、政府监管部门眼中呈现怎样的形象?我断言,如果今日头条还坚持这样功利、短视和无畏于法律伦理的发展模式,今天它的增长看似有多“疯狂”,明天所付出的后果就会有多严重。

把用户权益当作鱼肉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抛弃。这已经在中国企业发展的三十年中屡屡被证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