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不是你想做就能做

外卖不是你想做就能做
2018年04月11日 10:43 毕说

4月1日,滴滴外卖宣布,首站无锡上线三天已占三分之一的外卖市场份额。但随后的清明假期,无锡当地媒体爆出,滴滴外卖平台上有商家一天订单翻10倍,疑似刷单。这多少令滴滴外卖之前的说法大打折扣。

“三天三分之一”的说法多少有点赌气的成分,因为在上海,美团网约车之前也是三天之内攻下了滴滴三分之一的市场,事情竟然如此机巧。但是从网约车和外卖这两个完全不同属性的领域而言,外卖想在如此短时间内抢占市场,的确令人怀疑。

首先,综合公开信息来看,滴滴外卖在无锡上线前三天,商家数量并不大,在同一商圈,与美团、饿了么相比,数量甚至低至十分之一;并且以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等快餐类小店为主。而骑手,也在1000名左右,还经常接不到单。

其次,在商业链路上,外卖的复杂度远远高于网约车,前者需要合理调配商家、骑手和用户三大群体,链路长,节点多;而后者只需要匹配司机和用户,链路短,节点少。并且要想实现最佳体验,外卖对精度的要求更高。

第三,时机问题。美团外卖已经牢牢占据市场第一的位置,饿了么也刚刚被阿里彻底收至麾下,而滴滴则刚刚开始。虽然说,后来者可能至上,但是在外卖领域,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在节奏方面,美团们已经迈过了纯交易这道坎,进入生态模式,从用户,到商家,再到骑手,开始深度的全方位赋能,而滴滴还在为交易挣扎。

无论网约车,还是外卖,市场都已有成熟的模式,也正因此,在美团和滴滴互相进入对方领域时,我们判断,外卖是真的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

外卖三大难题

滴滴进入外卖领域,鼓吹者认为,出行用户与外卖用户有非常大的重合度,而滴滴基于网约车积累的庞大流量,足以支持外卖业务。这是一种典型的原始互联网思维,即流量决定论。如果以此为论点,那么,腾讯、百度、阿里等流量大户,都可以做外卖,君不见百度已卖了外卖业务,阿里还是要靠收购饿了么?也有人从两家公司的现金储备分析,但是现在的外卖,有些东西用钱是很难短时间内砸出来的。

流量和资本固然重要,但互联网发展至今,对于滴滴、美团这样量级的企业,只是基础,而非决定性因素。尤其在外卖这类链路极长的O2O领域。要想在外卖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滴滴很难短时间解决这三大问题。

生活中我们可以感知一个细节,美团等外卖平台,送餐的预估时间误差都可控制在5分钟以内,周边三公里的送餐时间也在半个小时左右(非高峰期),并且推出准时保。而滴滴外卖在无锡,有用户反馈说送餐时间长达四五十分钟,时间预估误差甚至长达20分钟,同一距离内,送餐时间有延长至45分钟者。别小看十几分钟的时间,这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而美团敢推出准时保,而滴滴现在无法如此精准,背后是两家公司外卖技术实力的悬殊。

滴滴是基于网约车的技术在摸索外卖,但两者的场景完全不同。打车的履约环节只涉及接人、送人,而外卖连接商家、骑手和用户。打车主要在主干路,而外卖则延伸至小区、楼内等最后一公里。显然,在不同的场景下,外卖对定位和导航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电动车的路线规划复杂度远远高于汽车。而定位和导航技术,直接决定着骑手的路线选择,进而影响送餐时间。

在时间维度上,还有商家的出餐时间,毕竟不同于打车,只要接单,就证明车辆空闲;而餐厅则还要兼顾堂食,即使接单,也不敢保证之后会不会受堂食影响,预估难度可想而知。

网约车场景下,节点也远远低于外卖,一个司机从当时位置到接人地点,再到目的地,只需要三个节点;而外卖,一个骑手可能同时面临十几个订单,涉及二三十个取餐、送餐节点。如果要保证用户体验,需要强大的算法能力。而这些算法能力,是以长期的数据积累为基础的。而刚刚进入的滴滴目前并不具有这样的大数据。

这就是第一个大问题。表面上,外界看到的是订单量的比拼,背后则是一整套与之匹配的技术系统,而这个系统需要技术和数据的长时间沉淀,有钱也买不到。

而技术问题直接影响着商家和用户规模,是为第二大问题。从商家来角度而言,需要整个系统运转流畅,兼顾堂食与外卖,无论是接单,还是与骑手的对接,都能实现无缝对接。滴滴在无锡首日上线,其实就遇到了这一问题,系统BUG,导致骑手与商家对接出现问题。从用户角度看,更是不言而喻,无论送餐时间,还是预估时间误差,直接影响用户的增长和留存。也就是说,前期滴滴外卖可以打价格战,低抽成,滴滴出行导流。但是长期来看,如果无法理顺,即使抢了大部分商家和用户,也难以为继。

商家和用户规模又直接影响到骑手群体,滴滴外卖为招揽骑手,开出一个月全职1万的保底收入,经历了互联网教育的市场都很清楚,这并非长久之计,对于骑手而言,真正持久的驱动力还是订单量,如果商家和用户规模增长迟缓,很难骑手长时间陪跑。

关于线下骑手团队是第三大问题。我们可以从阿里收购饿了么看出,其主要资产之一,即线下的配送团队,经营三四年,包含了自营、加盟和众包三种模式的数十万配送队伍。美团同样拥有庞大的配送队伍。无论从招募,还是运营管理来看,这并非一日之功可以建成的。

从技术,到商家和用户规模,再到配送团队,不仅是三个业务环节,并且一环扣一环。从单点搭建,到多点联动配合,相互促进,都是一个比网约车模式复杂的多的工程。

单点难敌生态

从外卖整个行业来看,滴滴外卖选择在此时入局,显然在节奏上慢了一拍。一切从头开始,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交易这个单点上,其还需要不断的调整优化。而友商们已经开会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力,通过更多的增值服务,优化和完善外卖生态。

在广度上,美团已经拥有了团购、生鲜外卖、美业、休闲娱乐、酒店住宿、休闲旅游等与外卖高度相关的业务板块,涵盖了生活服务的各个场景。而滴滴,目前只有出行,场景相对单一。

在深度上,美团走的更远。赋能是王兴“下半场”定论的主题之一,从大的角度来看,美团在2016年和2017年,相继推出了餐饮开放平台和生活服务开放平台,实现对商家在营销、配送、IT系统、供应链和金融等全方位的赋能。也就是说,美团不只是帮商家卖餐,还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在合并之前,大众点评已经投资了三四家餐饮软件公司,美团自己也参与多次投资该类公司,合并之后,更是以开放平台的方式引入更多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不要小看这一动作,国内的餐饮店IT水平参差不齐,外卖平台要想实现更高效更优质的外卖服务,不仅自身技术要不断演进,商家与之对应的系统也要不断升级。

同时,美团以快驴平台,已经切入商家的供应链,在原材料、饮品等方面,以规模效应,降低商家成本。在金融方面,也开始为商家提供贷款,为消费者提供准时保等金融服务。而通过大数据提供精准营销服务,更无须赘言。

我们可以看看王兴和王慧文近两年的发言,多次提到2B的布局。这意味着,包括外卖在内的美团全业务,已经进入为全链条赋能阶段。其目的,就在于用更多的增值服务,留住商家和用户,增加粘性和活跃度。

其实,这和新零售一个逻辑,“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导流、卖货这么简单。而是结合行业属性和互联网技术优势,进行整个产业的升级,重塑整个行业形态,以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佳的体验。而要想实现这一升级,势必需要平台对全链条的赋能,而不只是停留在交易环节。

对于用户而言,只是下单、收餐这么简单,对于平台而言,这一简单的过程则需要无数个精打细磨的细节支撑,还要有更高高度的战略布局。对于当前的市场而言,美团已经以集团军的方式跑步前进,而滴滴外卖则还停留最初的交易环节。孰优孰劣,高下立判。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美团在外卖领域已经建起自己的城墙。反观滴滴,不仅难以在短时间内挑战美团外卖,甚至在出行市场也并未形成壁垒。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可以证明,美团打车通过价格战在上海三天就吃掉滴滴出行三分之一市场,而在无锡的外卖市场,两家并未出现红包大战。原因就在于,打车用户的关注点单一,费用敏感;而外卖用户的关注点比较多,长期来看,食品安全(据了解滴滴外卖所有商户都无两证)、商户结构(滴滴外卖以路边快餐店为主、餐品结构、配送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用户的选择,仅凭价格战是难以突围的,想必滴滴明白其中的逻辑,所以没怎么挑起价格战。

尽管滴滴进军外卖市场,雄心勃勃。但是外卖自身的复杂模式和市场悬殊的实力态势,势必决定了这一仗无比艰难。

外卖,不是你想做就能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