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化会不会是微博的又一个新起点?

视频化会不会是微博的又一个新起点?
2017年05月16日 21:02 互联网的临时工

刚刚发布的财报显示,截止3月底微博的MAU达到3.4亿,已经超过Twitter。从两家公司的发展趋势来看,这并不令人意外,但这一刻的到来仍然值得兴奋。

虽然微博一开始就被贴上“中国的Twitter”的标签,但从去年开始,微博高层一直强调自己已经是“Twitter+Instagram+YouTube”。这或许是对微博MAU超过Twitter最好的解释。

超越源于定位扩张

去年10月,微博的市值第一次超过Twitter。在过去的52周里,微博的股价从20美金左右一路上涨,最高一度超过63美元,涨幅在中概股中可圈可点。这也被解读为微博的二次崛起。

观察两家公司用户增长的走势可以看出,2015年第一季度Twitter的MAU就超过3亿,而当时微博MAU还不到2亿,两者相差超过1亿。不过在此之后,Twitter的用户增长就陷入瓶颈,两年里MAU只增加了2600万,而同期微博的MAU则增加了1.4亿。

这两年实际上是用户的信息消费方式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图片和视频成为重要的信息形式,尤其是视频越来越多。从微博高管在分析师会议上披露的信息来看,3月微博日均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近5倍,面向iOS用户进行测试的新功能微博故事,不到一个月DAU就占到测试用户的10%。

视频对于社交行业的重要性,还有另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从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Instagram的MAU增加了3亿。Instagram Stories推出后,Instagram更是迎来了用户增长最快的时期,今年前4个月MAU就增加了1亿。

不过和美国不同的是,中国没有独立的图片和视频社交平台,甚至连具备一定优势的独立短视频平台都没有。这给了微博去扩展定位的机会。社交媒体、视频社交和短视频消费三个需求的叠加,使微博的平台外延远大于Twitter。这样一来,微博的MAU超过Twitter其实早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视频化是社交行业的“二次创业”

无论Instagram、Facebook和Snapchat,还是微博和陌陌,几乎都在强调视频。扎克伯格在今年F8大会和一季度财报的分析师会议上都提出,要让摄像头变成应用的核心。Instagram推出Instagram Stories后,迎来了用户增长最快的时期。Snapchat干脆宣称自己是一家照相机公司。去年通过直播赚得盆满钵满的陌陌,也在铺天盖地的广告里告诉用户“视频社交就在陌陌”。

不夸张的说,视频化已经成为整个社交行业的“二次创业”。

从行业特点来看,虽然社交平台有最强的网络效应,但仍需要防止用户被更简单好玩的社交和互动方式带走。Twitter错失Instagram后日渐式微,以及Snapchat凭借“阅后即焚”获得一席之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从用户需求来看,“140字”在Twitter和微博上线之初代表了极简的内容分享方式,但这建立在以文字为主要信息形态的基础之上。随着手机硬件性能和网络环境的升级,如果说过去视频只是“更有趣”,现在则变得既简单又有趣,而且还更直观,因此更适合作为社交的载体。

从平台角度来看,社交平台需要短平快的内容形式来激发用户分享和互动的欲望。在内容平台还在为短视频的黄金时长争论时,Instagram、微博和陌陌已经推出了15秒的短视频。Instagram Stories的DAU占全站DAU的50%左右,可见短视频在用户社交行为中的重要性。

短视频社交的兴起,可以看做是“微博客”在视频领域的再次应用。从博客到微博,为用户在线上了提供了IM之外最接近于线下的社交方式,内容简短、易于传播。短视频则是基于这种社交方式下社交载体的一次升级,类似于媒介形态从报纸到手机的进化。

不过,这时的微博仍然只是Twitter+Instagram。

视频双重属性为社交产品打开新市场

社交媒体在中国不是一个很大的市场。CNNIC的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微博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用户渗透率是37%,而视频是75%。QuestMobile的数据也显示,截止2016年12月在线视频行业的MAU是接近7.8亿,仅次于即时通讯,微博社交行业的MAU则是3.44亿。

不过中国一直没有出现特别强大的短视频平台。秒拍早早被纳入微博的体系,微视已经被腾讯放弃,美拍也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快手虽然迅速蹿红,但截止一季度MAU也不到1.09亿,排在30名开外,65%的同比增幅和311分钟的月度人均时长也并非特别抢眼。

抛开“时刻”和“故事”这类纯粹的社交短视频,大多数短视频本身有很强的内容属性。因此,中国用户的短视频消费更多还是依附于社交和资讯平台,说白了就是依附于微博和新闻客户端。微博也同样需要短视频来提升用户粘性。这样一来,至少在用户的消费习惯上,微博开始变得像YouTube。

但这只是外在的。当短视频作为内容被消费时,PGC就变得更加重要。微博、今日头条都在加快与PGC机构和版权方的合作进程,腾讯新闻、UC依托于母公司也在不断完善内容结构。PGC又离不开持续的商业变现能力来支撑,这就需要有机构在平台和作者之间扮演中介角色。YouTube上的MCN正是发挥这样的作用。

不过现在MCN已经变成MPN。“P”除了视频平台,还包括社交平台、资讯平台甚至电视。Facebook在2015年宣布日视频播放量超过YouTube,显然是将后者列入了竞争者名单。中国没有YouTube式的平台,而微博的用户习惯、内容结构、生态模式都在向YouTube靠拢,再加上用户规模优势和社交平台的网络效应,这都使微博获得了更多机会。

微博去年的统计显示,有110多家与其合作的MCN获得投资,总估值超过520亿。这差不多是微博估值的一半。不过与微博合作的MCN已经有数百家,这个生态可以说才刚刚开始。做一个视频生态而不是一个视频消费平台,这也是微博和YouTube的相似之处。

视频是比社交媒体更大的行业。微博进入视频行业显然是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如果说二次崛起是得益于移动、下沉、垂直化和多媒体化等多重利好因素叠加的话,那么视频化未尝不是微博又一个新的起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