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2023的热点,如何寻找2024后的文化产业创业机遇?

看2023的热点,如何寻找2024后的文化产业创业机遇?
2024年06月26日 11:36 麻辣娱投

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而持续增加,文化消费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比例逐步提高,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着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涌现,共同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增长。

文化领域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的消费热点出现,同时也是创业者的创业机会。虽然前几年很多文化创业者受到一定影响,经济增长放缓也使得一些企业经营有些困难,但文化领域的新热点也带给企业新的机会。

文化消费领域2023年有什么热点,从2023年的热点看未来有什么创业机会呢?

文化产业已进入高度规模化阶段,创业要找准市场机会

当前,文化产业的企业层次已经非常鲜明,在产业最高端的是互联网大厂和大型企业集团,占据产业最核心的地位,要么以互联网文娱平台把控着内容分发和流量变现的渠道,要么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把控出版广电传媒的优势地位;产业中间层的是拥有一定技术优势或内容优势的企业,在各自细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大的经营规模;产业的最底层是大量的小型企业,在细分市场争抢市场份额。

从产业格局来看,除了极少数的技术创新型或拥有深度行业资源整合力的创业企业能够突破产业层次壁垒,大多数小型企业很难实现层次跃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65502亿元,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0106亿元。

同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规模以上企业收入数据显示,全国6.9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805亿元,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43860亿元。

用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得知,2022年规上企业收入占比为73.52%,新业态规上企业收入占比为87.53%。

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占比仅为3.5%左右,创造了73.52%的收入占比,其余200多万家中小微企业的收入占比仅为26.48%。新业态规上企业数量占比估计也不会太高,创造了87.53%的收入占比。

上面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格局是大中型企业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小型企业只能竞争一小部分市场份额。

近年来,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上也逐年增长,2023年攀升至7.3万家,相比2022年增加近4000家,这说明在产业增长整体放缓的情况下,一些企业成长性良好,文化产业的一些细分领域有着良好的成长环境,企业有着较好的发展机会。

2023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数字出版、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互联网搜索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等6个行业小类营业收入增速较快,分别为24.0%、21.6%、19.4%、19.3%、17.9%和16.5%。

上面这些领域属于高增长领域,但分析一下就知道,大多数是互联网大厂和大型企业为主的市场。

对于小企业和创业者来说,找准市场机会很重要,不要在一个巨头为主的市场创业,也不要在一个市场格局已经确定的市场创业,而要寻找快速增长且格局分散的市场机会。

2023年热点细分市场,看未来创业机会

近年来,文创产品成为消费热点之一,是小型企业的良好市场机会。文化产品种类众多,市场极为分散,增长快速,并且不会形成巨头占据绝对市场份额的情况。文创产品的赛道属于灵活快速的属性,很适合小型企业。

文创产品通常依托文化资源,兼具独特性、艺术性、实用性和市场价值,涵盖设计、制造、营销等各个环节,产业链较长,且对于设计类和营销类创业企业来说,需要的资金规模较小。

据有关报告显示,95.5%的受调人群对文创产品具有购买兴趣,收藏摆设、日常使用是占比最高的购买用途;00后女性是文创消费主力军,二、三线及以下城市消费者占据重要比例,行业下沉市场发展空间明显;个人兴趣爱好以及联名周边产品热度驱动文创产品购买潮。

博物馆文创是文创产品市场的热点之一。据统计,2019年,国内已有2500余家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围绕馆藏进行文创开发,从2014年的16.41亿元到2019年的77.87亿元,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规模6年增长超374%。

2022年故宫数字文创业务在过去一年内实现了惊人的增长增长率高达200%。2021年,上海市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总数达72158种,全年新开发文创产品58685种,年销售额11179.60万元。2023年,四川省在文创收入近2.37亿元;2023年,北京地区博物馆文创一年卖了2亿元。

据信息显示,北京市有数百家围绕文博文创产品开发的中小企业,可见这个市场充满着机遇。

随着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度和兴趣度增强,各类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开发文创产品的企业有着更大的市场机遇。

国潮国风文化消费也是一个大热点,有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为20517.4亿元,同比增长9.44%。

在近年来的消费升级浪潮中,“国潮旋风”席卷服饰业各个细分领域,汉服产业更是实现了从小众到国潮的升级进化,成为消费新蓝海。特别是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汉服凭借国风特色浓郁、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特色迅速“出圈”,形成庞大的粉丝消费群。

2023年,汉服都在以一种“火出圈”的姿态出现。无论是线下的旅游景区、时装周还是线上的短视频与电商平台,汉服的身影似乎随处可见。马面裙作为2023年热门的国风服饰单品,入选为“淘宝2023年度商品”,仅在2023年双11期间,淘宝平台卖出了超73万条马面裙。

2023年汉服市场规模达144.7亿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168.8亿元,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82%。

沉浸式文化消费是当前线下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沉浸式文化消费形式众多,充满市场机会。

沉浸产业涵盖了密室逃脱、剧本杀、沉浸演出、虚拟现实体验馆、沉浸换装体验馆、新媒体艺术展、沉浸冥想、光影艺术展、自拍艺术馆、沉浸室内主题乐园、沉浸旅游演艺、沉浸特展、情境景区等数百种代表性的沉浸业态,覆盖沉浸文化旅游、沉浸主题娱乐、沉浸实境娱乐、沉浸演艺演出、沉浸艺术展览、沉浸扩展现实、沉浸商业空间等16个细分市场。

至2023年,中国的沉浸体验项目数量已达到32,024个,创造了近92.8万个就业岗位,并预计在2024年新增20万个岗位。中国沉浸产业消费市场规模已达927亿元,投资规模上升至1,006.3亿元,总产值更是达到了1,933.4亿元,预计2024年将突破2,400亿元大关。

据了解,数字沉浸式体验项目、VR沉浸式体验项目等单项目投资爱数百万元,如果运作良好,几个月内可以实现盈利。

微短剧的快速兴起成为影视、短视频企业转型的市场机会。微短剧2023年度市场规模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预计2024年将超过500亿元,预计2027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

微短剧产业链包括剧本创作、拍摄、内容制作、宣传推广等环节,除了以消费者付费为收入模式外,微短剧还可以成为品牌和产品的传播载体,因此有着广阔的市场机会。

早在2022年9月,洗护品牌KONO就携手抖音达人姜十七打造了短剧《不熟恋人》,契约恋人的概念剧情下,五分钟左右一集。这部共计16集、总时长仅有90分钟的微短剧实现了对抖音短剧top1的霸榜。KONO成功以小博大,根据飞瓜数据显示,在《不熟恋人》播出一年后,该视频下累计销售额达到了250万-500万。

更多品牌涌入了定制短剧市场。根据新榜统计,截至2023年结束,仅在抖音平台共有韩束、珀莱雅、茶百道、丸美、小度等12个品牌制作了24部定制短剧。这段时间定制短剧的主要客户以美妆品牌为主。与其他影视作品相比,短剧除了成本更低、品牌曝光力度更大外,借助短视频平台的基础,短剧还有一项优势,即可以随看随买。上方短剧刚借男女主之口介绍了产品,下方小黄车就可以立刻购买,大大缩短了转化链路。

抖音、快手2023年品牌短剧表单显示,在统计的35部快手品牌短剧中,淘特和天猫占到8部,京东也占到8部,播放时间都是大促期间。在统计的18部抖音品牌定制短剧中,韩束和珀莱雅的美妆护肤品牌战局主导地位,其他母婴、生活类品牌也开始在加大投放。

文旅行业也为微短剧企业提供了很大的市场机会。

2024开年,广电总局办公厅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提出2024年要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

各地文旅部门也纷纷推出微短剧推广计划,全国掀起文旅微短剧创作热潮。对文旅市场而言,拥抱微短剧是向外发力的创新尝试;对微短剧而言,融入文旅产业更是前景无限的创作机遇。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