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运杰 校对/李俊慧团队
稍显冷清?
对于刚刚结束的8月份来说,智能手机新品发布的数量略显少了一些。
2021年8月,包括联想、小米、荣耀和vivo等在内的四家智能手机主要品牌共计发布了9款新品,而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8月,新品发布的厂商数量和新品数量都有不同程度下滑。
悲观的人可能认为,智能手机市场还在持续寻底过程中,乐观的人可能认为,8月的缄默是为了9月的爆发。
毕竟,每年9月是iPhone年度新品亮相的时点,也是包括荣耀、小米等国内智能手机厂商发布新品,集中“吊打”苹果手机新品的时机。
对此有网友戏称为,零零散散的一些发布,似乎显得异常冷清,但可能是“狂风暴雨前的宁静”。
除去数量不多外,8月的智能手机新品发布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盘点一:2022年8月手机发布数量偏少,同比大幅锐减超五成
2021年8月,包括联想、小米、荣耀、vivo在内的4家厂商共计发布9款手机,其中旗舰机6款,中端机3款。
在发布时间上,2021年8月手机发布时间与2020年8月相仿,多数厂商都选择在8月上旬发布手机,最迟也在8月17日进行了手机发布。
在发布的9款手机中,荣耀就发布了4款,基本占了8月手机发布数量的一半。消失很久的小米MIX以及荣耀Magic系列都在当年的8月重现。
因此,对于2021年的8月无疑带给客户不少的惊喜。
2022年8月,仅小米、联想和vivo三家厂商共计对外发布了4款智能手机新品。
从手机发布数量上来看,今年8月份发布的手机厂商数量仅比上一年8月少一家,但是手机发布数量却少了5款。
究其原因更多是上一年8月发布手机数量最多的荣耀缺席了本次发布会,而另外几家厂商则与之前保持一致。
从手机定位上来看8月发布的手机两款定位旗舰机,另两款定位中端机。这也与上一年8月发布机型大致相同,小米MIX系列继续选择在今年8月发布,而上一年在8月发布的荣耀Magic系列在今年二月就已经提前发布,所以8月手机发布数量看起来似乎少了很多。
从发布时间上来看,2022年8月旗舰机在上旬偏中旬发布,而入门机选择在下旬发布。相比7月发布的旗舰机来说8月也算是比较冷清的一个月。
盘点二:2022年8月发布的手机入门机采用LCD屏幕,部分机型采用高刷新率
从发布手机的屏幕上来看,2022年8月发布的旗舰机无一例外地采用了oled屏幕,而入门机则依然为了控制成本采用了LCD屏幕。采用的战术同样是将屏幕控制的成本用在提升处理器性能上。
屏幕刷新率方面,2022年8月发布的手机中旗舰机均采用120Hz及以上的高刷新率。而仅一款依旧采用的是60Hz刷新率的屏幕。
可以看出,对于入门机来说,依然会有厂商为了产生区分将一些手机配置上60Hz刷新率。
从相机数量上来看,2022年8月发布的手机在相机数量上依旧与前面几个月保持一致,其中两款手机采用后置双摄,两款手机采用后置三摄。并没有四摄或者5摄手机出现。
在发布手机的像素上来看,手机主摄依旧以5000万以及6400万为主,而第二个相机则是1300万与200万对半开,旗舰机采用的都是1300万的超广角镜头,而入门机采用的是200万像素的战术镜头。
手机重量上,2022年8月发布的手机中,重量在200g以内的手机两款,超过200g的手机一款是小米折叠屏,另一款则是IQOO的入门手机。
小米MIX折叠屏手机相比其它智能手机重了60g,重量超过了半斤,作为手机使用显然是偏重了一点,但是作为平板来使用的话还算是比较轻的平板。
盘点三:2022年8月发布的手机快充功率中规中矩,骁龙处理器依然占据主流
续航方面,8月发布的手机电池容量3款在4500mAh及以上,一款手机电池容量为3500mAh。而这款手机是motorola发布的翻盖式折叠屏手机,手机在体型上就偏小,电池容量偏低也是情理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MIX作为折叠屏手机电池容量也与智能手机相同。仅4500mAh,在手机屏幕展开使用的情况下电量显然是不够用的。
快充方面,8月发布的手机均支持快充,不过快充功率参差不齐,最高的充电功率为80w,最低的充电功率也只有30w。
对于折叠屏来说,厂商不太注重给折叠屏配备更高规格的快充,小米MIX的功率仅60w,而motorolarazr功率也只有30w。相比之前的旗舰手机无疑是有些拉跨的。
处理器方面,9月发布的手机仍然以骁龙为主,其中旗舰机全部采用的是骁龙最新的旗舰处理器。而入门机其中一款采用的是骁龙处理器,另一款配置更低的采用的则是联发科的处理器。
目前骁龙处理器的优先级还是非常高的,联发科虽然之前也出现在一些旗舰机上,但是在用户认可上还是与骁龙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总的来看,已经过去的8月发布的新品手机数量不多,但是透露出9月的消息却非常劲爆。包括苹果iPhone14系列、华为Mate50系列以及荣耀等等都将有新品相继发布。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8月或许可以理解为“暴风雨前的宁静”。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长期关注、及等相关政策、法律及监管问题。)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