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凤酒被经销商坑了?日前,旗下贴牌酒“国花瓷西凤酒”邀请了备受争议的网络大V司马南作为其中秋活动的嘉宾,引发大量负评,众多网友甚至表示要抵制西凤酒。
近年来,作为中国四大名白酒之一的西凤酒正努力重回昔日的辉煌。然而,近期的一场舆论风波再次将这家老字号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西凤酒因邀请网络大V司马南出席其“国花瓷西凤酒”品牌活动,引发了大规模的负面舆情,不少消费者表示对西凤酒品牌失望甚至扬言抵制。司马南在其微博公开回应:“放开西凤,冲我来!”
尽管西凤酒随后迅速采取公关措施,但此次事件暴露了其长期以来依赖贴牌模式的问题。贴牌模式不仅为西凤酒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也成为了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管理的“定时炸弹”。
01贴牌模式的两面性
贴牌生产在很多行业都是一种常见的商业模式。品牌方通过与外部生产商合作,推出具有自己品牌标识的产品,以此扩大市场份额。然而,这种模式在白酒行业却引发了更多的争议。西凤酒多年来通过贴牌产品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其自有品牌未能完全打入全国市场的情况下,贴牌产品对西凤酒的销售收入贡献不小。
根据西凤酒2018年披露的数据,2015年至2017年间,西凤酒的合作生产产品占总销量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这意味着,西凤酒超过三分之一的销售依赖于贴牌产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贴牌模式也显现出了一系列问题。贴牌产品的质量和渠道难以完全控制,一旦经销商为了短期利润进行不当操作,品牌方往往也会受到连带责任。
此次“国花瓷西凤酒”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产品虽然不是西凤酒自营的核心品牌,但依然挂着西凤酒的招牌,因此消费者很难分清楚其与西凤酒主打产品之间的区别。一旦贴牌产品发生问题,最终受伤的还是西凤酒的品牌形象。
02 贴牌模式对品牌形象的影响
在贴牌模式的推动下,西凤酒虽然在收入上有所增长,但品牌形象却面临被稀释的风险。消费者往往更关注产品的品牌,特别是在高端白酒市场,品牌价值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当贴牌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难以统一时,西凤酒的品牌定位也会因此受到冲击。
事实上,西凤酒不是没有意识到贴牌模式带来的风险。早在2019年,西凤酒便开启了大规模的改革,试图通过强化自营产品、清理低端贴牌品牌来恢复品牌形象。然而,这一过程显然并不顺利。尽管西凤酒推出了多个自营高端产品,如红西凤系列,试图走高端路线,但贴牌产品依然占据了重要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
以此次事件为例,涉事的“国花瓷西凤酒”由西安国花瓷品牌运营有限公司开发,西凤酒虽然通过发布《关于规范市场推广活动的通知》试图控制局面,但这种后续补救措施并不能完全消除消费者的负面印象。长此以往,品牌形象被不断稀释,西凤酒的高端化战略也难以取得突破。
03西凤酒的自救之路
面对贴牌模式带来的种种问题,西凤酒要想重新树立品牌形象,必须进行更加彻底的改革。
首先,西凤酒需要进一步减少对贴牌产品的依赖。虽然贴牌产品在短期内能够带来较为可观的收入,但从长期来看,这种依赖性会对西凤酒的品牌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品牌方应当强化自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特别是注重中高端市场的品牌建设。
其次,西凤酒应当加强对合作经销商的管理,特别是在产品质量和市场推广上进行严格把控。此次“国花瓷西凤酒”事件就是一个警醒,表明经销商在品牌推广中的不当行为也会对主品牌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未来,西凤酒应当对合作经销商的行为进行更严格的审核和管理,确保品牌形象不受到牵连。
04未来的发展路径
尽管目前西凤酒仍面临不少挑战,但作为四大名酒之一,其品牌价值和历史积淀仍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西凤酒应当在以下4个方面发力:
- 强化自有品牌建设: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产品,提升品牌在全国市场的影响力。
- 优化产品结构:逐步减少对贴牌产品的依赖,专注于高质量的自营产品,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 提升渠道管理能力:加大对经销商的管理和支持力度,确保产品在市场上的统一形象和质量。
- 品牌文化推广:通过讲好品牌故事、弘扬凤香型白酒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消费者认同并选择西凤酒。
此次“国花瓷西凤酒”事件是对西凤酒品牌管理的一个警示。贴牌模式虽然能带来短期的利润,但也潜藏着长远发展的危机。西凤酒要想在百亿营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必须摆脱贴牌产品的束缚,专注于打造优质自营产品,重塑品牌形象。
只有如此,西凤酒才能在激烈的白酒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实现品牌的复兴梦。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