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高校从一个培养学生的学府,变成了科研基地。对于老师,科研的要求成为最重要评价。

前几天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一个重要研究报告的开题,就和院长聊起我一个同学,在我的心中,他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中学几乎所有的比赛都是第一名,高考全省状元,研究生文科也考了430分。我太太用他儿子成绩做例子,比较我家姑娘的学习成绩,我就说,别比,我们不是一个等级,他是什么智商,我是什么智商,遗传完全不一样,我们是普通人,不能比天才。
但是这个同学,因为淡泊名利,科技成果并不多,其实职称并不是很高,院长听我说起来,说他跟学生调查,自认为自己讲课水平很不错,但学生一说到我这同学,那讲课不是院长能比的,他讲课的是神一般存在。但是这样优秀的老师,却没有高职称,待遇也不高。
这种情况在高校里并不少见,评价老师的根本不是教学,而是所谓的科研,甚至是弄经费的能力。
高校科研有没有价值?其实只要认真观察,除了极少数高校,绝大部分高校的科研并无价值,绝大部分所谓科研是远离社会生活,远离生产实际,绝大部分是纸上谈兵,缺少创新,甚至是毫无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高校的科研最后实际是变成了写论文,花了大量的经费,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写了些基本没有人看的论文,一定要发在所谓的顶级刊物上,今天拿了国家的科研经费,去买版面发论文已经成为常态,不仅是要发中国刊物,还要求国外刊物,每年发表的论文真正有价值的,不会超过1%。
这种风气之下,一些老师,心思根本不在教学和带学生上,教学就对付,把学生当成长工,为自己打工,学生写了论文,一定署上自己的名字,一些老师一年发几十篇、上百篇论文,去问他们研究了什么,他们自己都记不住。
几十年前,高校还是稀缺资源,走的是精英路线,高校老师还是走在社会的前沿,他们来做一些科研,一定程度上还是领先产业,领先社会,高校参与科研不能说没有道理。今天高校已经普惠化了,大部分高校并不是领先社会,对于新技术的了解,高校普遍落后于产业,高校也缺乏资金,缺乏自我造血的能力,缺乏把一个方向长期坚持下去的能力,大部分高校科研,就是炒冷饭,是跟着产业走,做一些半途而废,纸上谈兵的东西,这样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今天大部分高校的科研技术是没有价值的,高校老师有这科研的时间,不如把这个时间花在学生身上,好好多学习产业发展的新知识,新动向,新能力,把这些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我知道说高校老师不必做科研,有些人会认为,如果他们不做科研,怎么能提高水平?我相信高校老师如果要真正提升水平,就得去产业一线,用一些时间,去产业工作,甚至去产业兼职,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知识,了解动向,提升能力,而不是弄经费,写论文。
当然,我并不是认为所有的高校都不必做科研,对于少数顶级高校,在自己的领域非常成功的领域,还是可以担负一部分科研任务,或是把科研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国防七子这样的高校。一般的高校,应该把主要的任务转向教学,好好把学生教好,多培养一些学生,这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有价值的。
今天的中国,不缺科研能力,今天产业界已经有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对于产业的跟踪,技术的理解大部分领域都是超过了学术界,科研这样的事,由产业界为主,学术界为辅,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而我们其实还是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优秀的人才,还是需要扎实的功底,较好的动手能力,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课讲好,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好,这才是对社会的大贡献。科研不科研,对大部分高校来说,并不重要。
要改变这个评价体系,我这样的普通人说了没用,我是知道的,但是我还是想说说,相信说多了,大家就能感觉到,想得清楚。比如今天我就是在高校里,饭桌上和大家说起院士制度,大家也同意,院士制度就是反科学的,科学要的是打破权威,院士制度就是制造权威,集中资源,对于科技发展是反作用。虽然我首先出来说,并不能改变院士制度,但是包括一些院士自己也同意,院士制度就是反科学,就是对科技发展没价值。
多数高校不应该以科技为重要方向,我相信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同意,也许有一天,也会有一些改变。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