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不松手,OpenAI 不回头

微软不松手,OpenAI 不回头
2025年05月14日 12:13 大数据_文摘

OpenAI走到了一个分水岭上,正试图把自己从一个设限的实验项目,转向一个可以在资本市场独立行走的企业体。

但它不能独行。微软挡在前头,松不开手,也不愿撒手。

两家公司正围绕合作条款进行一轮新的谈判,而这次的谈判不像之前那样只是数字游戏:它关乎未来的控制权。OpenAI想把现有的有限利润架构转变为一个“公益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以便为IPO铺路。

微软愿意谈判,但也提出了自己的交换条件:放弃部分股权可以,但要确保在2030年后依然享有对新技术的访问权。

这并非一场表面上你情我愿的结构重组。2019年那份合作协议是OpenAI初登资本舞台的入场券,如今也成了它试图挣脱的枷锁。微软投入了超过130亿美元,占据了最大外部投资人的位置。从逻辑上讲,它确实有理由要求OpenAI在转型之后依然保障它的技术利益毕竟,算力、模型和产品的融合,是它与OpenAI之间最关键的纽带。

但正是这条纽带,也成了OpenAI想要斩断的依赖线。

表面上,OpenAI依旧把“Azure是核心合作伙伴”挂在嘴边。但实际上,它早已开始搭建属于自己的基础设施网络。与软银、甲骨文等公司联合建设的星际之门(Stargate)项目,就是它在算力独立上的一次关键布局。这不是分手宣言,但已经像一场悄然搬家的准备。等到新的数据中心群上线,OpenAI将不再受制于微软的云平台。

这种张力还在产品线上持续。OpenAI开始面向企业销售自研AI服务,微软也在追逐同一个市场。两个曾经一体化合作的技术伙伴,如今在销售前线成了竞争对手。

而在资本一端,博弈更加激烈。2023年OpenAI两轮融资共计募集了466亿美元,参与者包括软银、Thrive、Altimeter。他们进场时接受的是未来可以转股的承诺,现在这场转型成了兑现的关键。如果PBC计划失败,不仅IPO前景堪忧,这些投资者甚至可能要求退钱。换句话说,不只是微软,资本市场也在盯着这场重组,而且不像微软那样耐心。

OpenAI原先的设限结构,是出于理想主义的尝试。投资者最多只能获得100倍收益,超出部分归公益。这种设计曾让它在伦理和资本之间保持一种摇摆的平衡。但技术爆炸的速度,正在击穿这个框架。大模型发展需要更多的数据中心、更大的能耗预算、更快的资本响应,这不是原始架构所能支持的节奏。

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变”,而是“怎么变”。

微软的要求看似合理,却指向一个根本问题:如果OpenAI要从微软的臂弯中独立,它该用什么保证技术自立?星际之门能否承担起模型训练和部署的全量负荷?谁来出资?出资方要什么回报?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也意味着新结构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过去五年,OpenAI在“不属于任何人”的框架下迅速膨胀,如今,它要向资本市场证明自己属于自己。但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刻,也意味着它必须直面市场的纪律、投资者的索取、合作伙伴的防备——还有,被它亲手撕下的那层保护膜。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