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读|3726亿的宜家,81年长盛不衰的战略密码

案例解读|3726亿的宜家,81年长盛不衰的战略密码
2024年06月15日 18:05 首席品牌官

来  源:容纳商业评论(ID:rona-company);作者:蒋云飞;编辑:小羽;图源网络。

本文摘要:

1、宜家,不止是家居

2、81年,持续长大的宜家

3、破解宜家持续成长的战略密码

4、我们应该向宜家学什么

2023财年,宜家实现营收476亿欧元(按当下汇率计算约为3726亿人民币),比2022年增长了6.6%。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中国最大的定制家居企业欧派,2023年营收227.82亿,大约是宜家的6%。

从仅有1000多万人口的“北欧小国”瑞典起步,到成为布局全球的家居巨头。

81年,多次穿越经济周期,始终保持强劲的增长。

宜家成功的战略密码是什么?

以下为正文:

近两年,宜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面临了严峻挑战。

2022年4月,宜家贵阳商场关闭,这是宜家进入中国24年首次关闭门店。同年7月,上海杨浦商场关闭。2023年底,上海静安城市店关闭。

有人说宜家衰退了,正在被中产抛弃!

真的吗?

宜家,不止是家居

宜家是谁?

宜家隶属于英格卡集团(Ingka  Group),英格卡集团在全球主要有三大业务,包括宜家家居、英格卡中心(商业综合体)、宜家投资。

除了被大家所熟知的宜家家居,英格卡购物中心也在中国重点布局和发展,中文名为荟聚。在全球,目前已经开业Ingka Centres有34家,进入13个国家。在中国,则包括北京、上海、无锡、武汉、长沙、福州、西安等地。

而本文所讲的,主要是对宜家家居(以下简称为宜家)版块的发展及商业模式进行解读。

宜家(IKEA)由被媒体称为“最吝啬”的世界首富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于1943年在瑞典创办,是全球知名家具和家居零售商。

2023财年,宜家全球营收为476亿欧元(按当前汇率计算,约合3726亿人民币),在全球,宜家在家居软装零售市场始终处于领导者的地位。

1998年,宜家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大陆有38家门店(不包括上海太古汇快闪店),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江苏、浙江等19个省市。

截止2023年底,宜家在全球60多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约482家门店。2023年,客流量共8.6亿人次。

最近2年,受宏观经济及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家居行业面临不小的挑战。那么,宜家的发展如何?

81年,持续长大的宜家

四张图,了解宜家。

81年,历经五个阶段,成长为全球化家居零售巨头。

1943-2023年宜家的五大成长阶段

第一个20年,是宜家的初创期,1958年,在瑞典阿姆霍特开设第一家宜家商场。

第二个20年,宜家重点在北欧发展,先后进入波兰、挪威等国家。

第三个20年,宜家进入全球化拓展阶段,商场从7家发展到41家。进入整个欧洲,并于1985年,将第一家海外商场开设在美国。

第四个10年,宜家开始向新兴国家拓展,1998年进入中国,2018年进入印度。

第五个10年,持续深化全球化,发展成为布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世界拥有482家商场,总营收476亿欧元的全球化大企业。

从宜家81年的历程中,我们发现,宜家在一个传统的行业,始终保持着进军全球的雄心和梦想,并一步步稳扎稳打的将其变成现实。

过去20年,千亿级的宜家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

宜家家居2003-2023年营收增长图

自2003年到2023年,宜家从110亿欧元,增长到476亿欧元,20年复合增长率为8%,实现了强劲的增长。在过去20年中,只有2020年因为疫情因素,营收下降。

关于宜家的营收规模,我们可以与中国及日本、韩国的家居龙头家居企业做个对比。

宜家与中国、日本、韩国家居龙头企业2023年营收对比

在对比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在中国大家居这个约为4万亿的赛道,目前为止,还没有诞生一家千亿级的企业。

当下,包括建材商场(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材料商(东方雨虹、北新建材)、家居软装品牌服务商(欧派、顾家、敏华控股、索菲亚家居)、装修公司(金螳螂、贝壳家装)在内的各个赛道的龙头企业,规模和宜家都差距巨大。

而日本排名第一的宜得利家居(NITORI),2023财年总营收约484亿人民币,与宜家差距也较大。至于韩国第一的汉森家居(HANSSEM)2022年仅有111亿,和中国的欧派都相距甚远。

宜家在中国区的发展概况:

2023年宜家家居中国区省份与门店分布图

自1998年开始,宜家布局中国市场,到2023年,共计在19个省市布局了38家门店,预计总营收超过150亿。(2019年实现营收约为157亿人民币)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个诞生于北欧小国瑞典的企业,能够把事业的版图发展到全世界?又凭什么在竞争中获得了优势?

破解宜家持续成长的战略密码

一张图看懂宜家成功背后的战略密码:一个中心+三大护城河

宜家的一个中心和三大护城河

一个中心:以客户价值创造为中心,定位极致性价比

先看一张宜家的宣传画面,来感知一下宜家的市场定位。

宜家的广告示例,图片来自宜家官网

宜家的成功,我们可以用现在颇为流行的一句话说:不是XX买不起,而是宜家更有性价比。

宜家公司的使命是:为大众创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To creat a better everyday life for many people).

宜家的根本商业逻辑是在家居这个赛道打造一家极致性价比的企业。

极致性价比有三个含义:

对消费者而言,企业通过提供给客户高品质产品、低购买价格,创造便宜的满足感和产品使用的获得感。

对于企业而言:一是市场定位于大众化,就是布局了最大的一块市场蛋糕,通过追求企业规模化创造利润。二是企业走产品竞争力领先的道路。

因此,所谓极致性价比并不是低价,而是指在价格便宜的基础上,还要有极高的品质体验。

从产品结构上看,宜家的大型商场有超过9000个SKU,几乎所有产品都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其中还有5%的超低价爆品。

宜家从成立开始,就是低价之王,可以说是天天都在打价格战。这个价格战甚至不仅仅限于家居产品,还包括宜家的餐厅。

1元的冰淇淋,9.9元的穷鬼套餐,宜家餐厅在宜家全球销售额中占比约为5%,在中国更是占比高达10%。

2023年,宜家营收476亿欧元,净利润为16.39亿,净利率仅为3.4%。而2022年,宜家净利润更低,仅为7.1亿欧元,净利率为1.6%。

这和会员制零售巨头开市客(costco)始终将毛利率定位在10%,净利润控制在3%以下如出一辙。可以说,是真正的践行了让利于客户及极致性价比的理念。

那么,宜家为什么能够实现“极致性价比”的呢?

 1   宜家的独特商业模式: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宜家家居商业模式图—容纳咨询总结整理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直控零售终端+自助体验式购物

像美国的家得宝、开市客、山姆超市、西班牙的ZARA、日本的优衣库等一样,宜家定位于综合多样化产品的零售商,既确保了规模化,又减少了渠道商的环节。

在商业的逻辑中,为了让渠道商较好的存活,一般而言企业出厂价和最终零售价之间会有30%-100%、甚至更多的差价。

我们如果以欧派做对比,欧派主要选择的是经销商模式,因此,欧派的营收并不是最终交付给消费者售中的零售额,而是经销商的提货额。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大多数的家居企业,消费者实际购买的价格都是经销商的最终售价,企业普遍无法强力精准掌控终端消费的定价。

宜家直接面向最终客户,对企业利润进行整体的掌控,从而能够自主灵活的制定终端价格。

宜家开创的自助式购物模式,可以大大降低商场的销售人员,既可以让顾客获得无压力购物的体验,又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人员成本。

2019年,宜家开设网上商城,直接面向客户进行邮购销售。到2023年,网络销售占比已经达到23%。

以上的因素,是宜家打造“极致性价比”的基础。

 2  强大的供应链系统:总成本领先,“吃干榨净”的全产业链一体化模式

宜家的全产业链布局图,容纳咨询分析整理

要想打造极致性价比,成本控制是核心。

宜家从原材料、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的全球采购、物流运输、零售及服务,在所有环节都有强控制能力,且拥有各个环节的定价权。

最为关键的是,宜家在全产业链端都贯穿了“省钱思维”,可以说是“吃干榨净”不该有的成本。

模块化设计、标准化安装、平板式运输:宜家是最早提出“可折叠家具”概念的企业,所有宜家的产品,都最大化的进行模块化和标准化设计。一方面通过设计,大大降低了运输与仓储费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最终安装的难度。

全球采购、本地化物流、从工厂到商场:宜家自身仅生产约10%的产品,其余90%的产品通过在“销售地”进行直接采购完成。

宜家的采购部门相当于集团下独立运作的一个企业,为了便于进行全球采购,宜家将全球采购范围划分为17个大的采购区域,目前,宜家在全球50多个国家有超过1200家供应商。这种模式即降低了重资产投入的风险,也能最大化的实现物流的低成本。

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宜家在全球设立了60多个仓储物流中心。宜家的产品中,有超过50%能够直接从工厂运输到商场。

宜家全球化物流配送中心图例

自行运货到家和组装:为了降低零售到家的物流人力成本,宜家倡导并基本采用顾客自行运货和组装的工作。在国内,宜家可以提供有偿的安装服务。

正因为有上述的举措,才能实现“极致性价比”。“低价高质”的背后,是总成本领先。而总成本领先的背后,是全产业价值链的成本控制。

数据最说明问题,根据宜家的财报披露,宜家家居的成本结构中原材料及消耗品占比约为88%,员工工资占4%,营销费用仅为3%。

 3  “因需而变”的设计创新

研发与设计创新始终是宜家的核心驱动力,而“因需而变”是宜家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宜家是北欧家居的代表,产品始终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立足“功能性、美观性、经济性”三个原则进行。

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从定价开始:宜家产品的零售价格的制定逻辑是设计师要先确定目标的零售价,再进行产品研发设计,对于客户不接受的、在市场中无价格竞争力的产品,不能推向市场。

用户参与设计:宜家经常邀请客户参与产品设计,通过调查和反馈,不断优化产品。对于客户的需求变化,宜家每一年进行大量的追踪。2023年宜家《居家生活报告》中披露,宜家在2023年对全球38个国家37000人进行了需求调研。

不断的试错与迭代:宜家开发一个新产品的周期一般为两年,即使一个小产品,也会不断的改进,最终成为一款“性价比高、美观、实用”的好产品。

2024年,宜家计划向中国市场投放2000个SKU的新品,这些新品的背后,就是企业可持续不断创新的结果。

我们应该向宜家学些什么

近2年来,受中国房地产行业整体低迷的影响,中国家居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宜家在中国市场也同样面临着客流下降、部分门店因经营不善而关闭的状况,也有人因此而唱衰宜家。

然而,仅仅唱衰宜家并不能给中国的家居企业带来有益的借鉴。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宜家的一些所谓失败,更多的是一种创新的试错,这些也正是它81年能够长盛不衰的背后原因。

我们第一个要和宜家学习的,就是始终不停止创新。

在全球及中国市场,宜家从未停止探索。

2019年,宜家在全球全面开展线上销售。在中国,2020年入住天猫开设旗舰店,积极拥抱互联网,实现零售变革。到2023财年,网络销售额占比为23%,逐年提升。

2024年,宜家有两个创新举动,一是在上海前滩太古汇开设快闪店。二是近日在深圳罗湖开业了300平米的设计订购中心(城市中心的小店模式)。

这个创新的背后,是在2023财年宜家在全球尝试开设了70多个销售小店(订购中心模式)的中国区探索。

未来三年,宜家还计划在全渠道整合、拓展全屋定制及对公业务、直播等新兴领域进行全面发展,致力于打造“生活专家、个性化购物体验、全渠道生态覆盖”的格局。

而宜家的母公司在中国市场也有新的大动作,2024年4月18日,宜家母公司英格卡集团在华投资的第二代商业综合体“宜家荟聚”开业,西安第二家宜家店依然人流如织,火爆异常。

2024年上海荟聚商场也即将开业,这家总建筑面积高达43万平方米,集零售、餐饮、娱乐多元业态的商业综合体,又将给宜家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一家全球化的、营收3700多亿的大企业,能够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这也许是企业穿越低谷的第一个法宝。

第二个需要学习的,是宜家不搞花架子,始终聚焦于根本,做难而正确的事,持续打造“硬实力”

什么是硬实力?是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美学设计能力、产业价值链的高效管理打造的低成本优势,并由此而形成的产品综合竞争力。

宜家基本上没有噱头、没有代言人、没有概念、没有网红、没有炒作,也没有大规模的广告宣传。

宜家88%费用用在了打造产品竞争力,高达9000个SKU的极致产品、每年推出2000个以上新品、推出300多个低价爆品,这些都是很难逾越的护城河。

宜家的营销成本虽然仅占3%,产品价格亲民但是品牌的调性、设计、文案却都很有创意。它的产品美学、品牌平和而大气、朴实无华又幽默的风格,也值得借鉴。

正是这些,才能够让宜家在中国的商场单店平均营收超过4个亿。

3726亿的宜家,81年长盛不衰,始终“以客户为中心,因需而变”的创新和聚焦于创造客户价值,坚持不懈打造硬实力,值得所有传统企业借鉴。

中国的家居企业,要走向千亿,走向全球,还可以做得更多。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作为企业经营者,站的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做得更大。

卓越的企业家,都是企业战略家。

*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品牌官立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