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20年:搜索开花,知识结果

百度20年:搜索开花,知识结果
2020年01月07日 18:00 阑夕

2020年的跨年之夜,知识「沉默」了。

罗振宇「时间的朋友」曾帮助深圳卫视夺得收视率第一名,而本次的跨年演讲,在同时段的收视率却已经跌出前8,往年演讲话题和金句引发社交平台的刷屏式热议已不复再现。

知识领域的商业价值并未消弭,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相关数据报告显示,国内知识行业的市场份额在2020年预计将达到235亿元,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依然保持在35%以上。但肉眼可见的是知识付费整体降温,行业集体回归理性的趋势。

在这个领域的众多玩家之中,百度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今年是百度搜索20周年,20年来索引千亿网页的百度,作为中文互联网世界的最大入口,从信息分发为始,逐步承担起了知识普惠的重任。今年也是百度自建知识体系里最老的产品——百度知道的15周年,15年来,百度构建了一个涵盖六大产品、内容总量远超十亿的庞然「知识巨人」。

与热闹纷纭的「知识付费」分道而行,百度自搜索而来、对知识领域的沉淀与探索,始终聚焦在社会价值层面。百度搜索用20年试图回答一个问题:「知识」领域是否还存在更多价值?或者说,比起变现,知识更应有的姿态是怎样的?

巨头纷纷进军,

互联网+知识领域的吸引力何在

作为驱动社会发展前进力量的最基础部分,「知识」的社会价值毋庸置疑——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播学者蒂奇纳提出的「知识鸿沟假说」中,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往往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迅速和轻易的获得知识信息。

以国内高考为例,国际学校双语教学的优渥学生与十几年没离开过偏远山区的贫困生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知识差异,其个体认知也在不断扩大差距。近年间屡屡引发热议的话题「寒门是否再难出贵子」无疑从侧面印证了知识所具备的价值乃至权力。

而互联网打破时空隔阂推动信息快速有效传播的特性,已经为国内逾11亿网民群体的知识内容获取需求提供了全新的载体。简单地说,互联网时代的人们的学习效率受到时间、空间、资源的限制比过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小,互联网让这个时代最出色的智慧、头脑、师资在全民之间流动,甚至是免费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青年不必舟车劳顿,足不出户即可享有全世界一流学府的智慧启迪,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则助推了这一趋势。

根据CNNIC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搜索和资讯阅读的网民渗透率均在80%以上,是移动互联网用户在社交之后的第二和第三大需求。知识的磅礴价值已然被当下这个时代激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BAT等巨头企业和快手、优酷、B站等内容行业玩家纷纷宣称发力深耕「互联网+知识」领域。

这其中,快手宣布平台上知识作品数量超过1.2亿,平均每秒诞生4个知识内容,平均每个作品获得一万多播放曝光;抖音表示,其平台粉丝过万的知识内容创作者数量已超过7.4万名,累计创作了1985万条知识短视频;B站在今年公布的数据则显示过去一年有近2000万人在B站学习,相当于2018年高考人数的两倍。然而,虽然各视频平台争先恐后给自己打知识的标签,但短期内恐怕很难改变它们在用户心智中的娱乐属性。

百度在知识内容的布局的关键词则是「先行」与「积累」,其最早的知识产品——百度知道诞生于2005年,并在之后的15年时间里,持续低调推进知识内容积累与垂类产品构建。

在12月举办的2019百度知识峰会上,百度知识垂类总经理阮瑜披露了一组数据:百度知识内容的日均搜索量已达到15.4亿次,百度知识垂类产品每天服务用户突破2.3亿,用户日均浏览总时长超过6.3亿分钟。

时至今日,百度不仅构建出了一个由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百度经验、百度学术、宝宝知道六大知识类产品组成的知识垂类矩阵,更积累生成了超10亿条高质量内容,一座全国最大的知识内容体系已经拔地而起。

非资本热钱可催熟,知识布局是慢功夫

在打造全国最大知识内容体系的背后,是百度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持续20年索引全网信息和知识,通过这一用户获取信息最重要且高效的渠道,百度得以精准洞察了解海量网民的知识内容需求。

百度知识垂类六大产品截至目前已积累了超过10亿内容。这些内容与百度自建的百家号、小程序等内容服务体系一起,与搜索和信息流构成了内在的双向闭环,为百度在「APP孤岛时代」提供了稳定的移动生态核心。

但回过头看,早在15年前百度刚刚开始涉足知识内容品类时,没有人笃定存在所谓的知识赛道,百度的初心不过是为了满足用户特定的知识需求。

百度知道在2005年诞生时是为了提供一个解答问题的平台——「总有一个人知道你问题的答案」。在百度知道的发展过程中,用户对内容的需求逐渐分化,为了满足「定义型需求」,百度在2008年上线了百度百科,2009年诞生文档和知识服务平台百度文库,百度经验于2010年上线,百度学术和宝宝知道则在2014年陆续上线。

从最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UGC生态建设,确保内容数量的积累能够跟得上用户需求,再到开放流量、技术和资源,携手优质PGC、BGC在内容质量的提升能够创造长期价值。「推动知识平权」的理念也在产品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

一个更加直观的例子是,在21世纪的最初10年里,高考状元笔记还奇货可居,百度文库收集的全国各地状元笔记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其中,很多学生是受到老师的推荐。毕竟,比起名目繁多变着花样赚钱的教辅,实打实、免费可看的状元笔记更有意义。

一个不容忽视的价值在于,无需付费下载,源源不断的高中生在评论区交流手抄的经验。有人抄了一遍收获颇丰,还在抄第二遍。

根据2019百度知识峰会上披露的更多数据显示,通过携手覆盖超过40个行业的4万多家专业机构,百度知识内容体系不断深耕拓展小说、汽车、政务、医疗等垂直知识内容领域。

以面向母婴领域的宝宝知道为例,目前这一平台上内容已经超过9200万。同时还引进了数以千计的权威专家、KOL和达人,并将超20万经验妈妈的内容留存在平台上。

这种对垂类知识内容的权威化和品质化深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碎片化、总量指数级上涨的双刃剑作用影响下,人们越来越难获取真正需要的信息的痛点。

要知道,与电商、社交等互联网时代裹挟而至的商业领域的准入门槛不同,真正的「知识类」产品需要长时间大批量内容的积累与更新,同时也需要对用户需求的变迁有如影随形的深刻感知,这本质上是水滴石穿的慢功夫,绝非资本热钱可催熟,也绝非一朝一夕可成功。知识行业头部平台之一的知乎,今年已经迈入了第十年;正在寻求上市的得到,也进入了平台化运营的第五年,其中头部网红产品罗辑思维已不间断做了八年。毫无疑问,知识需要「慢工出细活」。

或许「知识内容」这一标签之于百度,远不如搜索、信息流及AI广为人知,但前者所富含的耐心、专注与积累的意义其实更甚。

在百度经验上线的同一年,知乎与果壳相继诞生,知识赛道迎来两位重量级选手。前者作为一个网络问答社区,就如Quora一般,由用户之间分享着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后者则从科普内容切入,搭建出了一个新媒体大号般的存在。

在经历了数年内容积累后,知乎推出Live,果壳推出在行及分答,双双发力知识付费商业变现,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从科普到公益,

知识的价值远不止于商业化

知识服务行业的先行者知乎、果壳,后发入局者得到、喜马拉雅,似乎给业内传达了一个信息:知识领域的最终走向都会是推出知识付费产品,鏖战C端用户市场。

但事实上,在火热了数年之后,不仅始终没有一家知识付费品牌能够成功登陆二级市场,知识付费领域的降温和趋于理性也已成为大势所趋。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告别野蛮生长阶段后的这一市场,资本热钱助推的热潮逐渐褪去,大浪淘沙过后行业降温回归理性是正常现象。另一方面,随着竞争深入和消费理性的回归,消费者对内容的辨别与挑剔程度不断提高,只有那些真正高质量的知识内容产品,才能不被冠以「贩卖焦虑」之嫌,吸引到真正学以致用的消费者群体。

如果说知识付费的驱动在于它在缓解学习焦虑方面的奇效,那么这也恰好构成了文化付费的短板:这些无法在实用层面提炼利用的内容,从定价到售卖,都将重度依赖「认同」而非「需求」。

以红极一时的分答为例,在2016年分答上线之初,借助微博的传播迅速成为了爆款,吸引了大量的名人来答题,并很快获得融资,但在经历了整改动荡之后,进入稳定期的分答很快风光不再,离开了主流视野的范围。直到2018年初,分答更名为「在行一点」,从专门的付费问答平台逐渐转变成为集合了在线课程的教育平台,并被归于在行品牌之下。

这其实表现出的是知识付费类产品的痛点之一——内容生产者所提供的或许并不是「知识」,而是「见识」。真正的知识是客观的、确定的、历经时间考验且具备普适性的,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不会轻易转移——甚至随着认知升级——对于各类知识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而「见识」完全不具备上述特点,以此开路商业化,或许能在一段时间内抓住受众的眼球,却恰恰失去了知识价值的本心所在。

与之相反,百度已经走在了践行知识价值的另一条道路上——知识信息的价值远在商业之上,其内核是不具备功利色彩的「解惑」,特点之一在于普惠,即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平等、高效和深入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信息。

百度在知识普惠维度发力的案例已经不胜枚举。例如百度百科与科普中国合作的「科普中国·科学百科」举办了21场大型科普活动,年覆盖用户超过22亿人次。

在这背后除了普通网民的参与,越来越多的权威专家也开始为百度百科贡献内容。例如钱学森先生的四大弟子之一李颐黎教授就在2017年加入百度百科的权威词条建设,彼时已经82岁高领的他作为「科普中国·科学百科」项目的专家,对航空相关词条进行修正和把关。

因为不熟悉电脑,他让女儿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等词条打印出来,进行修改和批注,手稿多达132页,每一页都是圈圈点点的标注,有大段手写的文字和图片,也有细到一个标点、一个字母的修改。

而早在2012年,百度百科就推出了「百度百科博物馆计划」,与海内外博物馆权威共建文博垂类内容,目前已将292座博物馆搬到线上,吸引了过亿用户点击观看。百度还将VR眼镜设备捐赠到全国各地30个省份的贫困小学,让远在山里的孩子也能领略到文化与科技的魅力。

过往资本的力量助推成长,让行业更关注知识的商业价值和变现需求。但作为巨头的百度更重视知识的社会价值,「推动知识平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

十五世纪的欧洲,印刷书籍的总计存量是一千万本左右,到了十六世纪,这个数字变成了夸张的两亿,中间间隔的变量只是一场「古登堡革命」。知识传播带宽的几何增长直接摧毁了宗教文明,为欧洲赋予了荣光万丈的文艺复兴。

知识普惠的价值莫过于此,这也是科技公司力所能及的最大善意,于细微处见真章。

而通过产品设计层面的优化,百度知识体系各产品还逐步进行了年轻化元素的升级和迭代。2017年被认为是「短视频元年」,短视频被认为是最适合年轻人观看和表达的形式,快手、抖音是这个细分赛道上的佼佼者。但百度百科在2016年就开创性地推出了百科视频化产品「秒懂百科」,打破了原有百度百科文字、图片为主的内容形态,将知识变成动态画面,率先支持用短视频呈现词条内容。

将百科知识视频化,既贴合年轻网民群体爱看短视频的阅读习惯,缩短了知识获取的时间,也让知识内容以更活泼和生动的形态呈现在受众面前,优化了用户获取知识内容的体验。这本质上是以更吸引也更能被年轻人群体接受和喜爱的形式,推动知识信息的传承。

知识没有尽头,「知识领域」亦没有终局

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无论政治与商业在历史的前台如何喧嚷,知识永远都应当是人类生活中其他一切服从的力量」。

无论是在动荡萧条的时代,还是在商业繁盛的现世,知识的价值都不应止于「经济」二字。

正如对知识的汲取没有尽头,「知识」也不能成为一个赛道,这是个没有终局一说的领域。

正如百度搜索20年来,为中文互联网索引了千亿级的信息和远超十亿的知识,正是基于这些广泛、普及、流动的信息,和凝练、精确、高效的知识,折叠的时代鸿沟和信息天堑才得以被一点点抚平。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过程仍将持续。百度以搜索推动知识普惠,以知识内容体系承载「让人们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的初心指向,要体面地赚钱,也要实现那些恢宏磅礴的使命,这才是足以称得上「伟大」的追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