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互联网行业的第一个话题,由网易云音乐给用户写信道歉开始。
套路懂的都懂,名为道歉,实为宣传,技巧经久耐用的原因在于,它至少姿态够低,而且能有对话的预期,在这个「官方装死」蔚然成风的环境里,愿意低头认错——哪怕你会认为带有假惺惺的成分——的产品实属已是清流。
至于这封道歉信里所谈到的反思,其实既视感非常浓厚,看上去是网易云音乐在痛定思痛的剖析自身,实则可以扩大到几乎所有遇到瓶颈的垂类App,用文艺一点的句子来说,就是: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因为体量壮大带来的可能性的探索,叠加不可期的竞争态势,安全感的缺失是必然的。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本来是不好意思说的,钱。行业常态是在主业之外,开始做加法。加点这个加点那个,这里加点那里加点。加到最后,加成了如今。」
在各大应用商店的评论区,对网易云音乐最为集中的抱怨都是「还能不能让我好好听歌了」,甚至有UP主在视频里吐槽,在网易云音乐里误入各种直播间,需要向女朋友解释自己不是在玩探探。
这是流量焦虑症的典型现象,过去十年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经历了繁荣和财富,也褪去了泡沫与浮华,在趋于固化的竞争结构里,回归基本盘这个选择,既是对症下药,也在治标治本。
再说一遍,这不是只有网易云音乐才面临的艰难抉择。
· · ·
巴菲特他老人家很喜欢提的一个概念,是「护城河」,在给投资者的信里,他说「你们不要忘记经营企业的本质就是守护城池,你应当考虑先挖一条深沟,以便将盗贼隔绝在城堡之外……可以把护城河理解为那些难以被复制的特许权。」
就像伯克希尔在2016年开始买入苹果时,有人认为巴菲特是在食言,因为他说过对科技公司不感兴趣,而巴菲特的回答则是,苹果在他看来更像是一家消费品公司,iPhone的热销取决于苹果和顾客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
以Big 5(苹果、微软、亚马逊、Meta、谷歌)最近5年的股价变动来看,苹果的表现是最优秀的,但它的营收增长却是5家巨头里最低的,只有47%,这恰好也证明了「护城河」理论的正确性:相比云计算、社交网络这些可替代的软件服务,iPhone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独占性,是没有对手的。
回到网易云音乐这款产品,它的「护城河」其实也有着相当的吸引力,用马克·塞勒斯的无形资产理论来说,就是产品与用户之间曾经联络紧密的那根纽带,是写满地铁车厢的乐评带来的,是歌迷们分享心声共建云村带来的,是每年刷爆朋友圈的年终总结带来的。
这些反过来塑造了产品气质的积累,为网易云音乐在行业里「以弱战强」提供了最坚实的后盾,包括在版权一度遭到垄断的艰苦时期,绝大多数的用户依然没有背离而去,那会儿他们之所以还愿意留在收藏歌单大片变灰的网易云音乐,终究是感性压过了理性。
事实上,能够持续激发用户情感的服务,本就不多,而像网易云音乐这样还有基本盘可以回归的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很多顺着行业增量起势的App其实并不拥有自己的后院——而网易云音乐的道歉信同时也是告白书,它要用在乎用户的方式,回到用户需要的方向上来。
用户需要什么?也许就是从不和其他App越来越像、越来越肿开始。
互联网不相信眼泪,惨痛教训或是事后复盘更是泛滥成灾,网易云音乐的幸运在于,它的来时足迹,还没有被完全消除。
· · ·
2013年,网易云音乐正式上线,第一版的Slogan,是「发现好音乐」。
这句Slogan后来改过好几次,从「听见好时光」,到「音乐的力量」,回头翻看那些分析和点评,都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以音乐为媒介的情感交流,而不再仅限于人和音乐之间的匹配关系。这当然和网易云音乐在道歉信里所说的「钱」有关系:社交娱乐业务——也就是直播等选项的推出——在短短3年内就在贡献营收上和在线音乐业务平分秋色,在订阅单价偏低的中国市场,完全指望数字音乐平台变成Spotify的形状,既不客观,也不现实。
所以大家都在听歌这个基础模块上加功能,每一个Tab、每一个Banner的背后,都担负着一份盈利KPI,这是整个行业的通行做法,但在时隔10年之后,网易云音乐终于意识到,这是一条越走越窄的路。
所以在网易云音乐新版本的颠覆式更新里,网易云音乐不但大幅弱化了商业化和社交版块,重新梳理了以音乐推荐为分发逻辑的产品体验,甚至还把那句弃用多年的最初版Sloagn「发现好音乐」请了回来。
都说网络游戏的怀旧服广受欢迎,可是再怎么也不会有人预料得到,连这么一款已经上市的听歌应用,也开启了面向所有用户的怀旧服……
怀旧追忆也好,回到初心也好,表面上的版本回滚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本质上的判断,依然是以退为进,要为核心用户创造价值,大老板丁磊也发过话,表示音乐是一个非常长线的业务,要让更多用户满意,而不是考虑最佳利润率。
于是就能理解网易云音乐的很多反商业化尝试:为学生用户提供每月5块钱的会员套餐,以及将黑胶VIP的权益铺到了全终端可用。
简而言之,只有目标的变化,才会引起路线的变化。
· · ·
最近几年,北极星指标(One Metric That Matters)这个概念,越来越多的被互联网公司使用,如其名所言,一家公司制定的目标,应当像北极星那样悬挂在夜空中,永远指向同样一个方向。
比如电商平台纷纷开始去GMV化,转而追求DAU,体现的就是北极星指标的重新定位:GMV有很多注水方法,而DAU更能体现用户对平台的依赖性。
网易云音乐的北极星指标到底是什么,恐怕答案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推敲出来,但很显然,有一个潜在的答案已经被明确排除在外了:挣钱,或者说,更高效的挣钱。
并非是挣钱不重要——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很难轻易否认盈利的重要性——而是用户群体的稳定和粘性,才是挣钱的必要条件,在曲库已经高度同质化的今天,产品体验的高低,其实决定了用户会在哪边听歌的选择。
网易云音乐新版本,最大的特别之处就是无处不在的音乐入口,从推荐流,到发现页,再到歌单和社区,所有不同的维度,都是为了提供一次发现音乐的机会,而那些干扰项——直播也好,交友也好,甚至和音乐弱相关的有声书或是播客——则被藏到了更深的地方。
从取舍和牺牲来看,网易云音乐确实是下了血本。
推荐算法其实是一个容易被低估的技术壁垒,它的下限之低,以致于很多云服务厂商都能供应号称千人千面的内容分发系统,但它的上限之高,又能长出TikTok/抖音这种在全球范围内未逢敌手的参天巨树,一个能够真正读懂用户想听什么的音乐App,迄今为止都还没有诞生在这个世界上。
正好,大模型的穷举算法,极其适合对内容进行反复挖掘,就像无限猴子定理的例子——给一只猴子无限的时间,和不会坏的打印机,它终有一日可以打出一部完整的莎士比亚著作——只要在服务器上的计算足够多,多到天文数字的级别,让每个人都有一个专职的歌曲买手,已经不再是科幻想象。
「发现好音乐」,这也是网易云音乐回到起点的原因所在。
· · ·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Luminate的统计,仅以去年上半年为例,全球发布的新歌数量,超过了2000万首,相当于每2秒不到,就会有一首新歌问世。
显然,音乐生产能力的增长,和音乐消费能力的增长,是失衡的,简单来说,就是歌曲存量的膨胀远远超过了用户听歌的时间,以致于音乐市场的中心化更加严重了:用户不知道该听什么,也畏惧参差不齐的新歌质量,于是索性优先接受那些已被市场成功检验的作品。
美国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过去一年,最热门的200首新歌只占到了美国数字音乐总播放量的5%,而这个数字在2018年还是10%,发行18个月以上的老歌,则占到了70%的收听市场份额,以致于行业里的热门投资版权,还集中在鲍勃·迪伦、保罗·西蒙这种高龄音乐人那里。
这不正常,也不合理。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网易云音乐正是押注在这么一个匹配效率错乱的时代里,好的音乐内容,不止是要去理解消费侧的口味,也要从生产端去做重组,沙海淘金,铲子更好的人,一定会有更高的收获。
而让音乐真正的流动起来,也是使金子发光的第一步,网易云音乐一定是看到了这样的未来,才会如此义无反顾,而数字音乐行业,也确实需要不一样的答案。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