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互联网的一些事(imyixieshi)
1
当“自动驾驶”变成了“自动闯祸”,当“高阶智驾”沦为“高危智驾”,监管的铁拳终于落下。
4月17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通过官方平台“交通言究社”发布重磅文章,直指近年来智能驾驶领域广告宣传乱象:部分车企夸大辅助驾驶功能,将尚处于L2级别的“组合驾驶辅助”包装成堪比L3、L4的“高阶自动驾驶”,严重误导消费者,已造成多起因误用辅助驾驶功能酿成的交通悲剧。

文章一经发布,瞬间引爆行业。公安部不仅点名批评,还明确了法律红线:虚假宣传最高可判2年刑期。智能驾驶的黄金叙事,正在被现实冷风吹醒。
2
“智驾”还是“智障”?虚假宣传背后的安全危机
过去几年,智能驾驶成为汽车行业最热的风口之一。
各大车企争先恐后地将“智能”、“自动”、“高阶”作为宣传关键词,诸如“L2.99999级智驾”、“上车即睡觉”、“几千公里无接管”这样的文案层出不穷。
消费者以为自己买的是“黑科技”,现实却是“留一手”的L2辅助驾驶。根据目前全球统一的SAE自动驾驶分级标准,L2级“组合驾驶辅助”要求驾驶者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车企却在营销中有意模糊这一角色定位,导致部分驾驶者“真信了”,最终酿成惨剧。

公安部披露的数据显示,部分驾驶人在开启辅助驾驶后,竟放心大胆地玩手机、吃东西甚至闭眼睡觉,完全放弃对车辆的操控。

这种“脱手脱眼脱脑”的行为,在L2级技术尚未成熟、突发状况仍需人工干预的现实下,无疑是对生命的赌注。
3
虚假宣传最高可判刑2年
车企或面临“广告封杀”
公安部的通告不仅是一次警示,更是一次明确的法律信号。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违反《广告法》:对虚假或夸大宣传行为,市场监管部门有权处以广告费用5-10倍罚款,情节严重者可吊销营业执照;
触犯《刑法》:若因虚假宣传导致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相关负责人将面临最高2年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这意味着,过去企业通过“文字游戏”打擦边球的行为不再被容忍。

公安部还建议全面清理市场宣传材料,今后不得再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无人驾驶”等容易让公众误解的词汇,统一使用“组合驾驶辅助”这一标准术语。
4
“L2.999”是伪命题,智驾行业集体“穿帮”
长期以来,车企为了凸显技术领先,普遍采用“L2.5”、“准L3”、“L2.999”等非标准分级概念。这种“伪等级”成为营销利器,用以在消费者认知中制造“更先进”的印象。

但按照全球通用的SAE J3016标准,自动驾驶等级仅分为L0至L5六个等级,中间没有“L2.999”这种说法。
L2以下都属于“辅助驾驶”,只有L3及以上才可称为“自动驾驶”,并具备在特定条件下由系统承担驾驶责任的能力。

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无论是第一梯队的特斯拉、华为,还是第二梯队的新势力造车品牌,其量产车型大多仍停留在L2级别,离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尚有距离。

而即便如此,宣传中却频繁出现“自动变道”、“脱手巡航”、“高速自动领航”等用语,试图暗示车辆已经能独立完成驾驶任务,这种误导在公安部看来,已经涉嫌违法。

监管全面升级,车企宣传将“洗牌重启”这次监管风暴并非“雷声大雨点小”,其配套举措可谓全面封堵了车企以往的“擦边”空间。
公安部明确提出:
不得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无人驾驶”等词汇;
禁止“脱手”、“脱眼”等暗示驾驶者可放弃操控的表述;
驾驶辅助功能命名必须使用中文全称,英文缩写需附中文解释;
禁止推广“远程遥控”、“一键召唤”、“代客泊车”等未经正式审批的功能;
不得以任何形式“拿用户做测试”,OTA升级必须经过审批流程。
这等于对车企宣传部门发布了“紧箍咒”,让“以营销驱技术”的模式彻底失效。未来,再不能靠“文案创新”就让消费者以为买到了“未来科技”。
5
“智驾”泡沫破灭,行业该回归理性了吗?
2025年被称为“智驾元年”,各大主流车企纷纷发布智能驾驶的新战略、新车型、新技术。乍看之下,整个行业一片欣欣向荣。

但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车型依然处于“可用但不可靠”的阶段。
即便像华为ADS、理想AD Max、小鹏XNGP这类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在复杂城市环境、恶劣气候、突发情况等场景下,依然存在无法处理的情况,必须依赖人工及时接管。

在这种背景下,盲目宣传“零接管”、“完全自主”的做法,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更是对社会公共安全的漠视。

在公安部发文后,多个车企已开始悄然调整宣传口径。部分品牌的官网和宣传物料中已将“自动驾驶”改为“驾驶辅助”。
6
是时候重新定义“未来出行”
对于车企来说,是时候摒弃“技术包装”的老套路,真正踏实走技术创新与合规发展的道路;对于监管者来说,这次的重拳出击也将成为行业走向成熟的分水岭。
未来的出行,不能靠PPT和文案堆砌,而应建立在真实可控的技术能力上。我们拭目以待,这场行业自我洗牌之后,能否迎来真正以人为本的智能驾驶新时代。
你怎么看车企夸大“智驾”功能?你是否也曾被误导过?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探讨“智能驾驶”的未来之路。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