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疲惫的职场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每个疲惫的职场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2023年12月01日 22:00 湛庐文化

兴高采烈地去上班,工作效率就会很高?什么样的情绪才能使我们文思泉涌?天才必须得有点儿“神经病”吗?想了解这些问题,推荐你阅读《情绪就是你的创造力》。

这是一本全面展现情绪与创造力关系最新研究成果的心理学科普读物,作者立足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成果,全面揭示了创造力背后的情绪秘密。

本文摘录自《情绪就是你的创造力》

原章节名为《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创造力》

大卫·休谟曾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在许多哲学家及艺术家的眼中,爱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而爱和激情等既受情绪的影响,反过来又会影响情绪。在本章中,我们将理一理情绪和创造力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千千结。

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更好吗

创造力的重点是出人意料:一方面,一个人的行为或思维要与他人不一样;另一方面,一个人的行为或思维也要与自己的默认模式不一样。

举例来说,在人人都很焦虑的环境中,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人可能会表现出更大的创造力,因为他们更有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别样风景;而在人人都在享受慢节奏的环境中,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可能显得极为与众不同。对一个总是笑呵呵的人来说,偶尔哭一下可能有助于他迸发出灵感;而对一个整天苦着脸的人来说,笑一笑可能帮助他创作出不朽的诗篇。

所以,重点不是哪种情绪模式更好,而是要打破惯常模式。接下来,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情绪模式问题。

关注点比愉悦度更重要

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充满了“苦难”。至今,仍有许多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纠结:孩子该穷养还是该富养?他们担心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中迷失方向、迷失自我,无法成为栋梁之材。

事实上,溺爱与富养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被家长溺爱的孩子未必快乐。以高尔顿为首的研究创造力人才的科学家用事实证明:在物质及教育条件良好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快乐,同时他们也更有可能成为高创造力人才。接下来,我们探讨几种理论。

快乐好还是悲伤好?很多人都喜欢皆大欢喜的故事,认为“积极情绪有助于创造力的提升”(Davis,2009;胡卫平,王兴起,2010),这种观点似乎很符合大众的普遍认知。

研究人员(Amabile et al.,2005)认为,受消极情绪影响的员工容易为情绪所累,他们倾向于先努力解决情绪问题,而不愿或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中;此外,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探索也会减少,且更倾向于使用惯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认知修正理论

爱丽丝·伊森(Alice M. Isen)等人提出的“认知修正理论”认为,人在心情不错时可能更愿意关注事物的不同特性,从而发现更多组合、连接的可能性,且表现得更加开放、更加包容。例如,即使是神学院的学生,当缺少时间时,他们的利他行为也会减少(Darley & Batson,1973);而在现实生活中,为钱所累的人更喜欢以道德“绑架”名人为他人捐款,他们自己却一毛不拔,他们也不可能创造性地思考“我怎样才能挣更多的钱来帮助他人”这个问题。

但理论终归是理论,许多时候,在实验室得出的结论较难适用于实际生活。例如,研究人员发现,一旦人们意识到自己执行的创造性任务与某种情绪诱导之间存在关联,那么其创造力在该情绪的影响下就会被削弱(Hirt et al.,2008)。

通常,人的思维与行动都会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有时候,心理暗示是一种“美好的谎言”,如众所周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例如,当某个学生被老师称赞很聪明(事实上他资质一般)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会相信老师说的话,然后可能更加努力,之后会有更好的表现;但如果他知道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即自己资质一般,那么,他很可能就不会有很好的表现了。所以,如果管理者、教师或家长想要通过积极情绪诱导员工、学生或孩子更好地执行创造性任务,那最好不要让他们知道任务背后的难度。

动机修正理论及心境修复理论

《孟子》中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怎么回事呢?动机修正理论认为,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人们倾向于认为情境是稳定的,容易将自己想到的第一个且令自己感到满意的方法作为解题答案。事实上,人们会选第一个方法是因为人们心情好,容易满足,所以不愿意“想太多”。而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人们倾向于认为情境是不稳定的,且认为过于随便地应对问题存在风险,因此会多想一些,并会努力寻找最佳解决策略(Kaufmann & Vosburg,1997;Martin & Stoner,1996)。

与之类似,安德烈娅·埃伯利(Andrea Abele)等人提出的心境修复理论认为,人在心情不好时需要想办法抑制消极情绪继续发展,这种问题解决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而当人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如高兴、幸福、安宁、放松等,会感觉一切圆满,因此缺少创造的动机。

阿诺德·路德维希(Arnold Ludwig)对20世纪不同领域的1 005名杰出人物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抑郁和创造性成就存在很大的关系。也有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低导致员工出现的消极情绪可能会让他们在职场上表现出高创造力(George & Zhou,2002)。还有研究人员发现,适当的焦虑可能有助于员工集中注意力,从而促使其取得创造性绩效。

在艺术创作领域,当人们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更有可能产生创意(Szymanski & Repetto,2000),如凡·高的油画名作及爱伦·坡的恐怖小说、悬疑小说等都是消极情绪的成果。此外,经常出现负面想法的人有更强的发现问题的能力(Mraz & Runco,1994)。

研究人员认为,人只要有了情绪,无论好坏,都会使其思维更发散(Kaufmann,2003;Adaman & Blaney,1995)。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可以促使人们将问题解读为机遇,人们会主动敞开心扉、大开脑洞、发散思维;消极情绪则可以使人们在后期对方案进行评估,人们会对前期产生的不实用或不深刻的设想心生不满,最终使得设想在新奇及适用方面得到平衡,继而产生最优解。

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创造变化性情绪氛围以使创造性绩效最大化的管理方法:在问题解决初期,努力创造积极、宽松的氛围,以促进发散思维的产生;到后期,适当地施加压力、进行批评并表达不满,以促进聚合思维及更具实用性方案的形成(Kaufmann & Vosburg,2002)。

以上几种理论只能解释人在某些状态下的问题,但因为相互存在矛盾,所以它们对真实情境的预测能力其实较为有限,而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法是包容与整合。为此,心理学家迈克尔·巴史克(Michael Basch)提出了认知资源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

巴史克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在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竞争认知资源的过程中,认知资源会优先处理人产生的消极情绪。当产生消极情绪时,人除了需要调用认知资源来从事当前的创造性活动,还需要动用一部分认知资源来抑制消极情绪的继续发展,于是人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其创造性成果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巴史克认为,消极情绪会对创造性活动起到阻碍作用。在此基础之上,侯然在2009年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发现,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会受到任务难度的调节,如过分沉浸在欢乐的情绪中也会占用认知资源。所以,重点在于“你的注意力在哪里”,而不在于“你开不开心”。

中国有句老话叫“物极必反”,可见一个人太兴奋也不是好事。研究人员发现,生理唤醒度过高时,人对外物的感知觉能力、对信息的加工及评估能力都会下降,因此会做出更本能的反应而非创造性反应。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