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正式跨界进军烘焙赛道,旗下全新烘焙品牌 “SHUA BAKERY” 的首店围挡现身杭州西湖银泰百货一层。“SHUA” 取自“耍”字的拼音,带有浓郁的川渝文化特色。这一消息瞬间引发了广泛关注,海底捞缘何做出这一跨界之举,在竞争激烈的烘焙赛道又能否成功?
海底捞为何跨界?
根据海底捞 2024 年年报显示,海底捞 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 427.55 亿元,同比上升 3.1%;净利润 47.08 亿元,同比增长 4.6%,核心经营利润为 62.30 亿元,同比上升 18.7%,收入、净利润实现连续两年增长。在门店扩张上,截至 2024 年年底,海底捞品牌共经营 1368 家餐厅,其中自营餐厅中国大陆地区 1332 家,港澳台地区 23 家,加盟餐厅共 13 家。
火锅赛道竞争呈白热化态势。2024 年全国火锅市场规模达 6175 亿元,同比增长 5.6% ,看似增长的数据背后,是愈发拥挤的赛道。这一年,海底捞在中国内地整体客单价为95.7元,2023 年为 97.3 元,持续下滑(数据来源:新浪财经)。同时,2024 年海底捞自营餐厅的翻台率为 4.1 次,虽较上一年的 3.8 次有所回升,但仍不及疫情前水平(数据来源:财中社)。火锅市场饱和度逐渐提高,新品牌不断涌入,消费者的选择日益多样化,海底捞核心业务增长面临瓶颈。在此背景下,海底捞启动 “红石榴计划”,积极拓展第二品牌,试图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而烘焙业,似乎成为了海底捞眼中的新机遇。
火锅行业内卷,烘焙行业呢?
火锅赛道可谓热闹非凡却也竞争惨烈。据《火锅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4 年全国火锅相关企业存量维持在 40 万家左右的水平,2024 年 11 月火锅门店数量达到高峰,超过 52 万家 。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下,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不仅有传统火锅品牌的持续深耕,还有新兴品牌凭借特色菜品、新颖模式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在口味上,除了经典的麻辣、清汤等锅底,各种创新锅底层出不穷;在服务上,各品牌也纷纷效仿海底捞,提升服务质量。这使得海底捞在火锅主业上的增长愈发艰难,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中国烘焙市场规模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2024 年中国烘焙食品零售市场规模为 6110.7 亿元,同比增长 8.8%,预计 2029 年将达 8595.6 亿元 。然而,繁荣背后是激烈的竞争。行业集中度低,品牌众多且同质化严重,尚未形成稳定市场格局。2023 年新增门店 12.2 万家,关店 12.01 万家,净增长仅 1874 家,反映出高淘汰率的行业特点 。同时,消费升级驱动消费者对安全、营养、现烤产品的需求显著提升,健康化(如低糖、低脂)、功能化(添加益生菌等)和休闲化(如零食化、社交化)成为主流趋势。此外,商超与新零售渠道崛起,凭借供应链优势推出高性价比烘焙产品,挤压传统烘焙店市场空间。
海底捞跨界,能否成功?
海底捞进军烘焙业,虽勇气可嘉,但前路充满不确定性。从积极方面来看,海底捞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忠实的消费群体。其以优质服务著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较高,这有助于在烘焙领域快速打开市场,降低消费者对新品牌的认知成本。而且,海底捞旗下的蜀海供应链具备强大的能力,能为烘焙产品的生产与配送提供有力支持,降低成本。
然而,烘焙行业的特性也给海底捞带来诸多挑战。烘焙产品的制作工艺与火锅差异巨大,对食材的处理、烘焙的火候等都有严格要求,海底捞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构建专业的烘焙研发与制作团队。再者,虽然海底捞品牌知名,但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认知主要停留在火锅领域,能否将火锅的品牌优势成功迁移到烘焙产品上,还需市场检验。同时,面对烘焙行业激烈的竞争,如好利来等传统烘焙品牌在产品研发、渠道建设等方面已经积累了深厚的经验,海底捞如何在产品创新、价格策略以及店铺选址等方面突出重围,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海底捞进军烘焙业,是其在多元化发展道路上的一次大胆尝试。虽有自身优势作为支撑,但也面临着烘焙行业的诸多挑战。未来,海底捞在烘焙赛道究竟能走多远,是成功开拓新的增长曲线,还是面临困境,值得行业持续关注。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