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拿投资的三点误区

创业拿投资的三点误区
2024年06月27日 11:29 孙凌Reborn

关于创业拿投资这件事,很多人听起来都觉得兴奋,觉得拿投资越早越好、越多越好,估值越高越好,这三点都是常见的误区,而我不幸的都踩过。

一个公司由于创始人都是大厂背景,或者是行业内的关系积累,在创业之初容易拿到一笔投资,比如我在2022年参与的校园社区项目InSchool,公司CEO老李在金融行业多年,凭借人脉积累,创业伊始拿到1000万的投资。

但公司过早地获得融资,容易陷入创业最可怕的诅咒虚假繁荣。

公司刚起步,盈利模式还没得到市场验证,潜在的问题也没有充分暴露,这时更应该做的是验证 MVP(最小可行性产品),并进行优化迭代,探索更多可能性,对前进方向不断校正。

但如果较早就获得了不错的投资,由于资本的驱动,创业者会颇为心急地瞄准一个方向,加速烧钱,促熟市场,看似业务一片生机勃勃,但很多时候不过是个伪需求。如果资金、补贴一旦停止,伪需求就会原形毕露,这个时候即使想挽回,也难以回天。

InSchool项目当然没有幼稚到烧钱做市场,但由于账上有钱,焦虑感还是不够,一方面团队成员薪资过高;另一方面没有在初期就考虑好商业化方向,导致后续相当被动。

拿投资还有一个常见误区为融资越多越好,但融资越多,意味着需要割让的股份也越多。

如果你真的长期看好自己的企业,根本不用一次融资太多,这样可以少稀释一些股份。账上的现金够用就好,一般保持12个月的自然现金流即可,后续随着业务规模的放大,公司估值的上涨, 割让同样的股份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

于是,就有人提出了,那估值肯定越高越好吧,这样割让同样比例的股份,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

但你需要知晓,获取投资这件事,对于很多公司是需要多次获取的,当下过高的估值会阻碍企业后续的资本运作。

我大学期间参与的超级课程表项目就踩了这个坑,我们在获得红杉的A轮, 阿里的B轮投资后,已经估值到了2亿美金,而后续的商业变现能力支撑不起估值,导致再难以获得新的资金注入。

公司估值过高后,即使创业者愿意降低估值来获取融资,也大多会遭遇此前投资者的不满,导致无法执行,或者还需要给此前的投资者进行弥补。

其实,当业务发展清晰稳定时,贷款是更合适的融资渠道,不少地方政府也有配套的扶持政策,创业者可以多做关注,争取应有的权益,而节省下来的都是利润。

以上三点拿投资的误区,希望你用到的时候,能有所帮助,或进一步理解商业世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