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天时”低调发力 滴滴染指金融雄心

错过“天时”低调发力 滴滴染指金融雄心
2019年01月12日 09:08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颖馨 新年伊始,“滴滴出行”App里“悄悄”上线了金融服务频道。尽管保持了低调,位置也仅仅是在出行App提供服务选项中的末端,但还是被细心的用户发现了。

事实上,“滴滴金融”App已于2018年7月上线,但金融服务系统地亮相于出行App,尚属首次,因此也引发了市场热议:“在大流量的出行工具上推出,意味着要进一步做流量转化”、“滴滴金融板块的部分产品噱头大于实质,甚至在合规上存疑”……

不过,滴滴金融对外界的声音并没有太多在意。“毕竟经历了很多事,现在我们对外界的声音都比较淡定。”滴滴金融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但在错过了流量变现红利期的“天时”后,又面对其他互联网巨头对用户抢夺和金融严监管的双重夹击,滴滴金融身上还有更多的未知数。

低调“金融梦”

记者注意到,此次与滴滴金融服务频道同时出现的还有网络互助计划“点滴相互”,其声称覆盖癌症和99种重疾,0元加入,最高互助金额50万元,收取6%的管理费。据滴滴金融页面显示,截至1月10日,已有超5万人参与。

除了“点滴相互”,滴滴金融服务频道还推出了大病筹款平台“点滴求助”,并宣称具有1对1专属顾问全程指导、3分钟快速发起筹款、零手续费、最快当天到账等优势。“虽然‘点滴相互’和‘点滴求助’都不属于保险产品,但参与者多为精准用户,有利于后期转化成保险购买用户。”一名保险行业从业人员告诉记者,虽然此举有利于获取更多流量,但2019年网络互助产品可能迎来更为严格和系统的监管,“点滴相互”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滴滴金融相关负责人以互联网头部平台此前推出的网络互助计划为例,认为只要产品定位不是保险且合规,应该不会遭到监管的“阻拦”。他强调,“点滴相互”是基于滴滴体系用户的需求而生,目标群体是没有参与相关健康保障的年轻用户。

事实上,在滴滴内部看来,整个滴滴金融板块的产品就是基于用户需求而生,而滴滴金融的主要定位就是助力出行业务。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2月,滴滴宣布业务调整,将原曼哈顿(滴滴原金融部门)升级为金融事业部,“以科技手段赋能金融行业,致力于为滴滴司机和用户提供保险、信贷、理财、支付、汽车金融等普惠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安全、体验等指标。”滴滴当时称。

具体来看,保险产品在滴滴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后者手握保险经纪牌照,通过与中国人民保险、中国平安、太平洋保险等十余家保险公司合作,提供医疗险、重疾险、车险等多种保险产品。“相对互联网金融业务,从成本投入和变现速度上看,保险服务开展起来相对容易,且更容易实现低成本快速变现;再者出行场景本身也与保险业务强相关,乘客需要安全保障,司机也需要安全和车辆的保障。”易观金融行业中心高级分析师陈毛川告诉记者,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滴滴最初选择从保险服务切入金融。

在信贷业务上,滴滴通过与银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合作,向车主和乘客推出借钱产品“滴水贷”:借款最低日息为0.02%,最高可借20万;理财业务则推出了余额理财产品“金桔宝”(华夏基金提供并进行管理)和部分银行理财产品。不过,由于滴滴没有基金销售牌照,此前“金桔宝”受到不少合规质疑。

2018年6月4日,滴滴“金桔宝”宣布进行业务升级,期间暂停办理开户业务,截至目前,该业务仍处于暂停状态。当被问及业务升级原因及进展,上述滴滴负责人表示,金桔宝会在近期重新上线,与之前的形式差不多,不过更换了合作方,升级后的产品已经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备。

分期购车亦是滴滴金融目前的核心业务之一。2016年3月,滴滴成立了融资租赁全资子公司,主要针对滴滴生态内的司机提供汽车融资租赁服务。此后的2018年3月,滴滴与人人车达成合作协议,共同为滴滴平台上的车主提供二手车、新车的高性价比车源和用车解决方案,并在汽车售后领域展开合作。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滴滴手握商业保理、融资租赁、保险代理、网络小贷、第三方支付5张金融类牌照,但目前基于各牌照下的业务却未披露过相关数据,滴滴金融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中亦表示暂不方便透露。

滴滴金融的未知数

凭借近年来在出行市场上的霸主地位,滴滴金融已拥有流量、数据、场景等方面的核心优势,但其所面临的挑战,也几乎与优势一样多。

流量是否能有效转化,这是目前市场对于滴滴开展金融业务的主要质疑。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17年底,滴滴平台乘客规模超4.5亿,每日完成单量超2000万次;注册司机5000万人,每年约有2000万人在滴滴平台获得收入。

“滴滴用长期的亏损换来巨大流量,虽然出行服务对于乘客和司机的使用频次不低,但真正的有效使用时长有限,乘客在App使用期内主要聚焦于叫车、导航和支付,司机则主要使用接单、导航和收款服务,行车途中更是难以深度使用其他功能。”陈毛川直言,无论是乘客端还是司机端,中间植入其他场景来达到吸引用户使用的目的相对不太容易,总体上流量的有效转化也相对困难,但滴滴需要迈出这一步。

一位接近滴滴金融的行业人士不完全认可流量转化的说法,“其实出行App最佳的流量变现时机是在前两年,现在滴滴金融肯定不能只依靠出行App的导流,首先金融服务这个板块位置处在末端,导流能力没那么强,而且其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营销。”

但毋庸置疑的是,滴滴目前运作的金融产品中导流业务占比高,使其整体金融模式体量较轻。“互联网流量红利效应不断减弱,线上获客成本急剧上升,银行、保险、证券等流量购买方逐渐掌握线上流量开发渠道,单纯依靠流量变现的平台发展日益困难。滴滴想依靠保险、理财、信贷等业务的导流形成强壁垒和超额利润,这在线上流量成本居高不下的当下是不现实的。”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一洋曾发文指出。

与此同时,滴滴金融对自有体系的深度挖掘也被指不够深入。记者注意到,目前滴滴支付板块主要包括与多家银行联名推出信用卡、付款码的应用等,尚无更多的服务具体落地。赵一洋直言,滴滴虽然已经持有相对完整的金融牌照体系,但在业务布局上却没有实现完整的生态闭环。其中,作为金融生态重要底层环节的支付业务目前还未见起色,尚需激活。

当然,滴滴金融似乎也并不想在支付业务上“大展身手”。上述滴滴金融负责人告诉记者,“支付这个产品最初只是为了给用户、合作伙伴、司机提供多一种支付方式,体验好一些。但要说是否对支付这块有更高的期待,目前内部并无太多要求。”

此外,滴滴此前积累的数据是否能够对其金融业务形成强有力的风控支撑亦是未知数。

“在司机端或许还比较有效,但在乘客端,滴滴场景内积累的出行数据与金融领域弱相关,而出行、购车频次相对餐饮、社交等还是较低,数据的有效性仍有待提高。”一名长期关注消费金融行业的人士直言,滴滴金融在风控方面可能经验不足,未来应在金融科技方面重点发力。

眼下,包括BATJ在内的巨头对金融服务的布局版图已初步成型,相对而言,以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为代表的第二梯队涉足金融尚在初期,面对巨头对用户抢夺和金融严监管的双重夹击,滴滴如何把握在金融业务上的发展节奏显得尤为重要。错过流量变现“天时”的滴滴金融能否际会风云,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