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力:数字生态促就业

朱克力:数字生态促就业
2022年08月19日 12:20 经济观察报

作者:朱克力博士,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受超预期因素影响,今年以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形势面临较大挑战。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先生出了本新书《稳增长:中国经济基本盘》(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版),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全球提出的“Growth at Risk”警示,他在该书中称之为“伴险增长”。而就业问题尤其是青年就业问题,无疑是当前我国在“伴险增长”新通道下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

随着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快速迭代,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日益深化,对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结构产生影响。数字生态和平台经济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新职业新岗位持续涌现,带动就业多样化、从业者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升,为稳就业提供了重要动力。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就业,同时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随后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也提出,充分发挥平台经济的稳就业作用,稳定平台企业及其共生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预期,以平台企业发展带动中小微企业纾困。

数字生态促进人力资本改善的路径

作为平台经济的现实载体,数字生态以数字技术为底座,持续推动数据、信息、资金、人才等要素循环流动。与传统工业逻辑大异其趣之处在于,在数字生态新经济系统中,物质资本累积效应趋于饱和,产品生产、流通和市场交换均以人力资本为核心展开。也正由此,数字生态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数字生态的底座是数字技术,需依靠研发和技术创新带来经济回报,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数字生态中的诸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也对人力资本的标准和要求显著提升。

这意味着,数字生态要求劳动要素具备更为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含量,以保证劳动具有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在这一条件下,只有作为知识、技术和综合能力承担者的人力资本,才能成为数字生态的发展源动力。数字生态发展所要求的创新已经不再局限于精英创新,而是使大众创新成为常态。由于人力资本既是知识和技术的创造者,又是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载体,因此由精英创新到大众创新,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势必进一步增大。

数字生态里既包含基于相对成熟的数字技术成果而形成的新产业经济活动,也包括基于新的用户需求重组生产要素而形成的新业态经济活动,其对于人力资本的要求是多元化的。在数字生态的发展逻辑中,由于互联网等技术基础设施和附着其上的商业模式具有广泛的可复制性,其运行成效往往取决于行业人才的预见性和执行力。能够适应数字生态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本,在任何地方都会受到热烈欢迎,从全球视角看,也是经济体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否抢先收获数字经济红利的关键所在。

从数字生态促进人力资本改善的具体路径来看,数字生态主要是通过市场激励和政策导向,提升了人力资本的预期价值和使用效率。

首先,数字生态为人力资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结构性空间。数字生态尽管会对传统产业带来一定冲击甚至某种程度的替代,但这种替代具有积极意义。与以往机械且具有重复性的传统岗位要求相比,胜任数字生态中的相关岗位,往往需要劳动者更加开拓进取、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同时也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一现象恰恰有利于化解劳动力市场固有的结构性矛盾。

其次,数字生态促进了劳动力的充分流动。我国劳动力市场当前正在从二元经济模式逐渐向新古典经济模式转变,数字生态在此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数字生态提供给劳动者更多选择空间,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发挥着“鲇鱼效应”,从而促进劳动力充分流动,最终发挥提升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

再次,数字生态通过强化“创造性破坏”激发人力资本的价值。只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才能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政策组合、企业家才能和个体劳动者的市场激励,统一于数字生态的产业框架之下。

此外,数字生态提高了人力资本的预期回报。数字生态未来发展依然具有较大潜力,如果其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吸引力,超过了劳动者观望和搜寻的机会成本,就会更有利于其作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在劳动力市场实践中,主动选择教育培训的方式提升自身人力资本,试图进入数字生态就业领域的现象已愈发明显。

数字生态成为青年就业创业的沃土

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生态广泛连接了海量用户,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新模式、新业态不断生成,传统行业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衍生出更多就业收入机会和众多新职业新岗位。私域运营、网络协同制造、在线办公、电子商务、数字文娱、互联网营销师、网约配送员等从业模式和职业岗位,为数字时代下的高校毕业生、小微商户、蓝领工人、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等群体提供了新的就业收入机会。在创造各种新兴职业的同时,也产生了多种就业方式,更加适合青年人就业创业。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日前发布的《数字生态就业创业报告》显示,以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共同构成的微信数字生态,衍生出越来越多的就业收入机会,对稳就业促就业、就业结构调整和数字化转型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2021年衍生的就业收入机会达到4618万个,同比增长25.4%。其中,视频号成为新的增长动力,在视频拍摄、直播带货等方面带动了1341万个就业收入机会;同时在公众号创作、私域运营等其他领域带动2438万个就业收入机会。

以零售领域为例,作为私域经营主阵地的微信小程序,在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促消费、稳就业作用,小程序的开发、产品、运营等工作机会超过839万个。据腾讯《私域组织与人才发展白皮书》分析,目前市场上已有三种较为普遍的私域业务组织架构形式,分别为项目临时组式、供应商赋能式、自建全能式,并且出现7大私域人才岗位,包括私域业务负责人、商城/货品运营岗、品牌市场投放岗、内容运营岗、用户运营岗、数字导购及数据分析岗。

可以说,尽管近两年人才市场需求相对低迷,消费品私域人才需求却逆势崛起。在这一人才需求的趋势下,已经有相关培训及认证体系出现,帮助更多相关从业者进行能力强化升级,促进高质量就业。例如,腾讯智慧零售今年正式推出“智慧零售私域人才认证计划”,针对数字导购、小程序商城运营、用户运营三大热门领域,根据人才能力模型提供系统化培训课程,为企业的人才评估提供专业指导学员完成全部课程并通过考试后,可获得课程认证书。同时也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达成合作,推出私域人才发展计划,为行业需求贡献价值。

经过多年积累,以微信平台为代表的数字生态,聚集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就业与创业青年,为就业结构向服务业、数字化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青年人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可能。包括新媒体创业、小程序电商、视频号创作等数字生态新职业新岗位,已经吸纳了大量青年群体就业。数字生态带来“平台+个人”的职业模式,其灵活的工作方式,不仅更大程度激发劳动创造力,且实现了更为高效的供需匹配。从调研情况看,72.5%的微信小程序从业人员年龄在35岁或以下,而公众号和视频号从业人员中这一群体比例分别为57.8%和48.3%。数字生态繁荣、进入门槛低、经营成本低,是创业者选择微信生态的主要原因。

受疫情影响,实体门店线下业务冲击较大,零售、餐饮、旅游和物流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尤为迫切,数字生态对此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微信生态为例,通过提供大量数字化工具,不断完善数字化服务能力,使中小微企业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将业务从线下转到线上,稳定业务并开拓更多市场。同时还能协同就业人群,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和就业质量。

随着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多求职者转型为“数字工匠”。近年来,这一现象在蓝领人群中愈发明显。数字平台运营技巧、电脑手机及网络知识正成为人们普遍认为重要的求职技能。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微信小程序的日活突破5亿,微信生态在零售、餐饮及民生服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私域业态快速发展,帮助中小微企业形成免“疫”力。2021年,私域相关岗位增速高达41.5%,44.7%的私域相关岗位月薪过万,相关岗位投递量增长30%。

为数字生态促进就业创业保驾护航

在数字生态等催化下,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到2亿人左右,大量新业态工种纷纷兴起;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推动就业增长的重要领域,其中游戏、电竞、直播和网络文学的总就业人数约有3000万人。从固定就业到弹性就业,从雇佣就业到灵活就业,从专业型就业到复合型就业,传统就业向新型就业转换的多元图景由此形成。新型就业不仅让就业市场蓄水池扩容,使劳动者就业选择更为多样,而且让低收入者和特殊人群获得更多就业机会,为企业降本增效拓展了空间。此外,数字生态在发挥数字普惠作用助力“新农人”、为中小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探索灵活就业保障的数字化方案、促进就业增收等其他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数字生态在促进就业创业的同时,也面临不少的现实烦恼。例如,社会对数字生态催生的新型就业、新兴职业、新设岗位仍有不少认识上的不足,相关法律保障也一时跟不上,亟需用改革的办法和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为数字生态更好地促进就业创业保驾护航。

一是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这是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的必由之路。早在2018年,《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到2025年,伴随数字经济不断壮大,国民数字素养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因此,要将数字素养和技能纳入教育体系,针对数字生态中的新型就业和新兴职业劳动力群体开展数字技能培训。还要将新型就业、新型职业作为人才链的重要一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现新型就业和新兴职业与数字素养、职业技能的深度融合。

二是优化数字生态发展。数字生态是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中枢神经,也是新型就业和新兴职业的重要载体,不断派生新的职业需求和岗位机会。如今,我国平台经济已进入常态化监管轨道,要通过发挥平台的技术优势,解决新型就业和平台发展中的问题。对待新业态新模式要秉持包容审慎原则,在坚守底线思维前提下允许创新试错、市场自我纠偏,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要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大势,支持平台经济和数字生态健康发展,为新型就业和新兴职业培育成长摇篮。

三是健全法治保障体系。由于数字生态催生的部分新型就业突破了传统劳动关系,与之相关的政策支持、社会保障和治理体系尚不完善,一些新型就业人员与数字平台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模糊不清,劳动关系认定、工伤赔偿、社保缴纳等涉及劳动者法律保障的问题亟待规范。应着眼长远,多管齐下,开展新型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推出一批规范化零工市场,助力新型就业和新兴职业实现健康发展。要强化问题导向,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破除新型就业和新兴职业成长障碍。通过强化法治保障,呵护新型就业和新兴职业茁壮成长。

在当前“伴险增长”新通道下,数字生态新经济系统有望在释放自身潜力与活力的同时,为稳增长、促就业、保民生发挥更大助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