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不能用工业社会的思维发展数字经济

刘尚希:不能用工业社会的思维发展数字经济
2024年07月02日 14:15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馥李《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一书日前正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作者为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眭纪刚,眭纪刚长期从事创新发展理论和科技政策研究。

该书指出,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与数字相关的要素或技术,如数据、信息、算力、算法等,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纯粹的辅助工具,而是直接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紧密结合,共同创造价值。数据要素的提出和应用,极大地扩展了生产要素的范畴,提升了生产力的层次和效率,使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随着新书发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近日举办了“数字科技企业创新”研讨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在研讨会上表示,数字化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领域,数字革命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是颠覆性的。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去认识它,离开数字经济这个趋势谈新质生产力,就是空中楼阁。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眭纪刚 等 |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年6月

刘尚希表示,数字化不是工业化的简单延续拓展,所以不能把当前的数字革命看成第四次工业革命,那就贬低了数字经济产生的颠覆性影响。而在传统的工业化的框架里面去谈新质生产力,其战略指引意义上会大打折扣,可能会把“新的生产力”误判为都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社会性的、整体性的,是在经济、社会和技术相互作用形成合力的基础上产生的,不能作原子化的理解。

刘尚希认为,每一次文明形态的变化背后,都是一次新质生产力的跃迁,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数字经济,还有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是全方位的数字化,其内在逻辑不同于工业社会。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0到1的飞跃,而新的生产力是1+N,并非先进一点、前沿一点就贴上标签叫新质生产力。已经看得见的、已经存在的、已经想到的都称不上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一定是现在还没有意识到的颠覆性的创新,开辟了新的赛道、形成新的产业形态,这种才称之为新质生产力,其关键是“质”变,不仅是新。这样的质变是不可预见的,但离不开现在的努力。

刘尚希解释道,新质生产力和数字经济是分不开的。数字经济作为未来主导的经济形态,改变了就业的形态和资源配置方式,比如说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超越了时空,过去找工作是在物理的时空,现在依托于平台完全可以超越物理时空,所以就业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依托于平台的就业和依赖于流水线的就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方式完全不一样。数字经济的智能决策、智能风控、场景估值等打破了传统的工业经济逻辑,现在迫切需要打破惯性思维,跳出工业化的认知局限。

刘尚希认为,平台企业是数字经济的微观基础,其行为和在工业化条件下企业的行为不能简单对比,沿用工业化的逻辑加以判断会有问题,不能再用工业经济的框架去认识数字经济,要构建新的规则和新的监管方式。如果沿着工业化的逻辑思考问题、考虑政策、考虑监管、考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则很难跳出原有的框框,改革也很难有新思路。

同时,刘尚希还认为,数字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具有加速度特征,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是依托于社会的大环境。工业经济的发展可以补课,中国的工业化不但补上了,补得还不错。但是数字经济的发展一旦落下来,就没有补课的机会了。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激发更多企业的创新动力。《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一书着重提到,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要就是要持续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尤其是要破除制约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允许并持续鼓励多种技术路线竞相发展,真正激励广大企业参与优胜劣汰的创新竞争并获取创新收益。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由此建议,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联合体,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持续加强自主研发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推动战略型企业家发挥作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